概述
慢性结肠炎是肠道的炎症性疾病,发病部位主要是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该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青壮年和老年人群相对高发。
慢性结肠炎可能与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免疫、遗传、环境、饮食、防御功能障碍、精神因素等有关。
多数患者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排出黏液便甚至脓血便、肛门灼热等,症状常反复发作,久久不愈。
慢性结肠炎与很多消化道疾病有相似的症状,为此,医生在诊断该病时,除症状、病史、体格检查外,还需要借助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目的是通过治疗以保护肠黏膜,对抗病原体,清除肠毒素,从而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复发。
日常注意调节心理,规律作息,护理肛周皮肤,改善饮食结构等,有助于减轻症状,减少复发。
平时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好的心态,做到这几点,有助于降低发生此病的风险。
症状
多数慢性结肠炎患者起病缓慢,症状常反复发作,久久不愈。
慢性结肠炎有哪些症状?
慢性结肠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腹泻
大便次数增多,轻者每天腹泻 3~4 次,重者可每隔 2 小时左右一次。
大便不成形、粪质稀薄,多混有黏液,甚至出现脓血便。
也有的患者便秘、腹泻交替出现。
有时也会出现刚排泄完又要排便,好像总也排不干净的情况。
腹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里急后重感:下腹部不舒服,很想解大便,但又无法一泄为快。
一些患者还可出现肛门灼热、肠鸣(肚子咕噜咕噜响)、腹胀、恶心、肛门下坠、发热等症状。
由于长期发作,可出现皮肤苍白、体重下降、肌肉松弛、乏力、易脱发、注意力减退等。
慢性结肠炎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由于该病病情发展比较缓慢,容易迁延,复发率较高,长期存在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有以下几种:
中毒性巨结肠;
急性肠穿孔;
直肠结肠癌变;
结肠大出血;
肠梗阻;
肠狭窄;
肾功能减退;
贫血。
病因
慢性结肠炎的病因较复杂,目前还没有找到直接原因,可能与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免疫、遗传、环境、饮食、防御功能障碍、精神因素等有关。
慢性结肠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长期精神心理因素:长期心理压力过大、心理应激、焦虑、紧张、抑郁等,可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使肠道菌群紊乱。免疫力下降时,就无法抵抗病菌,所以炎症会反复发作。
遗传: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临床资料显示,不少患者存在慢性结肠炎家族史。
肠道免疫功能异常:某些具有遗传易感性的特定人群,如果在一些感染或其他刺激因素下,可能会出现机体免疫紊乱,把自身肠道组织细胞当做“敌人”进行“攻击破坏”,造成肠道炎症、糜烂、溃疡等。
饮食不洁引发感染:长期吃腌制类食物,或者所吃食物、水源等不卫生,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并且这些食物也会带来病菌,引发肠道感染。
其他病因:如反复食物过敏、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阿司匹林)等,可能损伤胃肠道黏膜,造成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年龄:青壮年(20~30 岁最常见)及老年人群,是慢性结肠炎的常发人群。
遗传:存在慢性结肠炎家族史的人,发病风险较高。
长期服用刺激肠胃的药物,比如避孕药、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
长期有精神压力。
常吃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腹泻、腹痛突然加重,甚至有恶心、发热等情况。
出现脓血便,长时间不缓解。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与很多消化道疾病有相似的症状,为此,医生在诊断该病时,除症状、病史、体格检查外,还需要借助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粪便检查:是诊断慢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进行粪便常规检查,用于明确粪便中是否有血、细菌感染、寄生虫或白细胞。另外,做粪便病原学检查,可排除感染性结肠炎,常需反复多次进行(至少连续 3 次)。
X 线钡剂灌肠检查:可用于观察结肠病变的大概形态。
电子肠镜检查:是最主要、最可靠的诊断方法。通过结肠镜可看到肠黏膜有无糜烂、溃疡、充血、水肿、粗糙、息肉等情况,能够确定结肠发生病变的具体位置,看到肠腔有无明显缩小的情况。
还有可能抽取一定量的血液进行检查。通过检测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沉、C- 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指标,可判断是否有贫血、炎症或营养不良。或者检测血液中的一些其他生化指标,了解有无低钾、低钠、低蛋白血症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出现这些情况多长时间了?
一天腹泻多少次?
腹痛的程度?有没有反复发作?
家族中有慢性结肠炎患者吗?
您有没有吃不卫生的食物或过期的食物?
您是过敏体质吗?
近期精神压力大吗?
出现症状后,有没有服用过药物,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个病会遗传吗?
这个病需要终身服用药物吗?
平时注意哪些事项有助于减少复发?
我的情况需要做手术吗?
手术可以根治吗?
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目的是保护肠黏膜,对抗病原体,清除肠毒素,从而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复发。
药物治疗
使用抗感染药物:医生一般会积极寻找病原体,根据细菌培养和细菌药敏试验,选用最适当的抗感染药物,如环丙沙星、甲硝唑等。也可用抗生素保留灌肠,如复方诺氟沙星灌肠液。此外,还可酌情使用皮质类固醇,如地塞米松等。
对症用药
止泻药:如蒙脱石散、洛呱丁胺、复方樟脑酊、复方地芬诺酯等,这些药有助于促进消化道黏膜的修复,或抑制肠肌收缩,减少肠蠕动,从而能够止泻。
胃肠解痉药: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654-2、普鲁本辛等,可消除痉挛性腹痛。另外,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可解除肌痉挛,抑制异常的胃肠收缩反应而缓解腹痛。
肠道菌群调节药:如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双岐杆菌活菌制剂、乳酸杆菌、酪酸梭状芽胞杆菌等,这些药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对腹泻、腹胀症状有效。
腹胀者可服用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等,以增加胃肠的蠕动能力,减轻症状。
如有便秘情况,可使用果导片、石蜡油,促进肠蠕动,或用开塞露塞入肛门内以通便。
手术治疗
若发生大出血、肠穿孔,或者重型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且伴严重毒血症状时,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医生会根据情况进行回肠造口术、结直肠全切除术、回直肠吻合术等。
支持治疗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进行营养支持治疗,例如补充蛋白质、复方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等。
日常注意
慢性结肠炎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除了治疗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日常注意调护了。
精神心理因素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所以要注意调节心理,改善或消除不良情绪。
家人要多关心患者,与之多谈一些开心事,以及患者喜欢的、感兴趣的事,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可尝试各种能让自己放松的方法,比如做减压瑜伽、听音乐、与亲朋好友畅谈、咨询心理医生等等。
也可与病友多多交流,对改善病情有益。
规律作息,病情严重时,要注意卧床休息。
腹泻严重时,要注意:
排便后应及时以干纸巾轻柔擦拭,然后用温水或湿纸巾清洁肛周皮肤,以防肛周皮肤受到严重刺激,导致病毒或细菌入侵,造成感染。
病情特别严重者,可将坐便器放置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马桶安装好马桶垫。
对于儿童患者,家人要更有耐心地护理,鼓励其遵医嘱服药,使其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争取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过上正常的生活。
注意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进行癌症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有助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饮食结构,有助于减轻症状。
多吃富含蛋白质的、易消化的食物:瘦肉、鱼、家禽肉、鸡蛋、动物肝脏、乳制品(如果不存在乳糖不耐受)、豆类及豆制品、坚果等。
注意低纤维素饮食,比如吃蔬菜时,最好饮用蔬菜汁,可减少纤维的摄入。
注意补充铁、钾、一些微量元素和电解质。
避免酒类、糖果、含咖啡因的食物等,以及生冷、辛辣刺激、油腻、多渣的食物。
最好不吃产气多的食物,如牛奶制品。
少食多餐。
必要时需要营养师配制成专门的营养液来保证机体的需求。
预防
平时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好的心态,做到这几点,有助于降低发生此病的风险。
注意饮食卫生,做到健康饮食、均衡营养
不要吃变质、过期的食物。
避免过量饮酒。
不吃太油腻、刺激或含有非法添加剂的食物。
尽量不要挑食,做到营养均衡。
建立饮食日志,定期记录吃了会不舒服的食物,避免再次食用。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以增强抵抗力,让致病菌无机可乘。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忧愁、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