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胃窦隆起性病变,一般是指起源于黏膜和黏膜下组织的肿瘤,以及壁外脏器和(或)肿瘤压迫所致胃窦隆起。常于胃镜检查过程中发现。根据病变来源不同分为黏膜组织来源、黏膜下组织来源以及外源性压迫所致的病变;根据其病理特征又可分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常见良性病变有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胃黏膜下肿瘤等;常见的恶性病变有类癌、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等。
全球总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多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以日本、中国等东亚国家高发。在不同地区间也有很大差异,北方高于南方,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
该病受环境、饮食、感染、家族史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太行山地区该病多发;长期食用硝酸盐会增加亚硝酸盐类致癌物质产生,长期作用于胃黏膜将导致癌变;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感染因素也与该病相关,被认定为人类 Ⅰ 类致癌原;该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
早期多无症状,常于胃镜等检查中发现。部分患者可有消化不良症状,进展期病变可有上腹痛、餐后疼痛加重、纳差、厌食、乏力及体重减轻等症状。发生并发症或癌症发生转移时可出现一些特殊症状,比如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呕血、黑便、贫血、右上腹痛、黄疸、发热、呃逆、咯血等症状。
根据黏膜活检明确病理后,可选择对应的治疗方法,改变生活方式,适当休息,减少精神压力,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多有助于该病治愈。
该病多无明显症状,所以日常体检胃镜检查尤为重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避免严重后果。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该病,包括改善进食规律,戒烟酒,少饮浓咖啡,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避免食用霉变食品、咸菜、腌制烟熏等含硝酸盐较高的食品,少食盐摄入,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适当休息,停用不必要的解热镇痛药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症状
早期多无症状,常于胃镜等检查中发现。部分患者可有消化不良症状,进展期病变可有上腹痛、餐后疼痛加重、纳差、厌食、乏力及体重减轻等症状。发生并发症或癌症发生转移时可出现一些特殊症状。
胃窦隆起性病变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包括:
消化不良。
上腹痛。
餐后疼痛加重。
纳差(食量减少)。
厌食。
乏力。
体重减轻。
胃窦隆起性病变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胃窦隆起性病变多发展隐匿、缓慢,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并发症、恶变及恶变后的转移等严重后果。
常见并发症包括:
出血,多表现为呕血或黑便。
幽门或贲门梗阻,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腹胀及营养不良等症状。
癌变,良性病变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恶变可能。
穿孔,多见于溃疡型癌。
病因
胃窦隆起性病变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胆汁反流、基因遗传环境及其他因素(吸烟、饮食习惯等)存在一定相关性。
胃窦隆起性病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Hp 感染:Hp 刺激胃黏膜释放一些因子,可刺激胃上皮细胞和胃小凹上皮细胞分裂和增生,使胃黏膜增厚;另外,Hp 感染同时刺激胃泌素分泌,而胃泌素过多的分泌对细胞的增生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反流性食管炎或功能性消化不良者长期应用 PPI,致体内产生持久的低酸环境及高胃泌素血症,使得胃黏膜表面上皮的损伤修复增加。
胆汁反流:胆汁反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反流入胃的胆汁可造成胃黏膜的炎性增生,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 pH 值(酸碱度)升高,使胃泌素分泌增加,胃内腺体增生。
遗传:该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家族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提示与遗传因素相关。
不良生活习惯:该病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很大相关性,嗜烟酒,饮浓咖啡,新鲜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食用霉变食品、咸菜、腌制烟熏等含硝酸盐较高的食品,食盐摄入过多,精神压力过大等。
哪些人容易患胃窦隆起性病变?
环境因素:流行病学显示日本、中国等东南亚地区高发,我国太行山地区又为高发,农村高于城市。
饮食习惯:流行病学显示,新鲜水果和蔬菜多摄入可降低发病率。经常食用霉变食品、咸菜、腌制烟熏等含硝酸盐较高的食品及过多摄入食盐。可增加危险性。
感染因素:Hp 感染与该病有共同的流行病学特点,Hp 感染是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家族史:有该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病率高。
压力: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也会导致病情进展。
饮酒:将啤酒、葡萄酒、烈性白酒等折算成酒精量,每天摄入量不要超过 14 毫升。
就医
胃窦隆起性病变早期多无症状,主要依靠胃镜体检发现,待出现明显症状明,多已处于疾病进展期,上述两种情况均需积极就医随访。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胃窦隆起性病变早期多无症状,因此常规体检可有助于疾病的早发现,胃镜检查出病变的患者,需规律检查监控病变发展,有家族史、Hp 感染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更需格外留意自己身体状况,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记录,并尽快就诊随访,及早治疗,预防并发症等出现。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胃窦隆起性病变?
医生通过与患者就病情的交谈,以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以得出诊断结果,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
普通内镜检查:可以观察病变隆起部位黏膜的色泽、形态、糜烂、出血情况, 但无法判断病变的性质及来源, 也无法与腔外压迫性病变进行鉴别。
超声内镜:是目前评估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最准确的影像学检查, 对于消化道各种类型隆起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及对肿瘤的定位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均有重要作用。
X 线钡餐:可用于患者存在胃镜检查禁忌证时,可发现胃内溃疡及隆起病灶,但难以鉴别良恶性。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CT 与 MRI 对该病也具有重要意义。其能直接显示肿瘤发生的部位、生长方式、瘤灶的大小、形态、有无分叶、密度、均质性、强化程度、边界轮廓等,并能发现胃肠壁是否增厚及增厚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这些影像学检查能发现病灶邻近结构有无侵犯以及周围腹膜、淋巴结和其他脏器有无转移,是临床对肿瘤分级、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主要方法。
黏膜活检:可用于明确病理学病变。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了多久?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大小便情况如何?排便习惯有没有改变?大便有无发黑?
有没有胃息肉、胃溃疡、肝硬化、乙肝等病史?
是否吸烟?是否喜欢大量饮酒?
平时工作压力大吗?作息是否规律?
平时是否有规律的体育运动?饮食方面有什么偏好?
有没有直系亲属也有胃部疾病?比如胃息肉、胃溃疡、胃癌等?
有没有服药?服用什么药?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患上胃窦隆起性病变的?能治好吗?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症状?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家人需要接受筛查么?
治疗
首先要改善生活方式,积极处理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因素,有时该病可以被治愈。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手术或介入(微创)方法治疗。
药物治疗
若存在 Hp 感染,需进行药物杀菌治疗,根除 Hp。需服用 PPI(如埃索美拉唑等拉唑类药物)、抗生素、铋剂(如三钾二枸橼酸铋等药物),连续服用 7~14 天进行治疗,不应长期使用。还需定期复查 Hp 情况。
手术或介入治疗
对于良性病变及某些早期胃癌,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在内镜下切除病灶,伤口小,恢复快,需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将病变组织完全切除,如果病变范围较大,还需要追加手术治疗。
对出现并发症及癌变情况,需行手术治疗,外科手术切除病灶加淋巴结除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
其他治疗方法
良性病变及早期不伴转移的胃癌一般不需化疗。但仍有一定作用,术前化疗可缩小肿瘤,增加手术根治及治愈的机会。
疾病发展和转归
胃窦隆起性病变是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在病情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加以干预,都可以改善其结局,及早干预有助于预防出现严重并发症。
日常注意
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胃窦隆起性病变的基础。胃窦隆起性病变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健康饮食:三餐规律,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避免食用霉变食品、咸菜、腌制烟熏等含硝酸盐较高的食品;减少食盐摄入;戒烟酒。硝酸盐在胃内被细菌还原成亚硝酸盐,与胺结合生成致癌物亚硝胺,长期作用于胃黏膜将导致癌变。
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并进行规范杀菌治疗。
定期进行胃镜体检以发现病变及检测病变发展,明确家族史患者的发病率更高,更应注意体检。
适度运动,缓解日常注意压力。
预防
胃窦隆起性病变,是环境和饮食习惯共同作用参与的一种病,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可以延缓疾病进展,还有助于预防发病。
除了家族病史之外,多数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或控制的。做到以下几点,可以预防或缓解胃窦隆起性病变。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定期胃镜体检及幽门螺杆菌检查。
三餐规律,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避免食用霉变食品、咸菜、腌制烟熏等含硝酸盐较高的食品;减少食盐摄入;戒烟酒。
适度运动,缓解日常压力。
积极治疗癌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