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药物性肝损害
概述
药物性肝炎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是常见肝脏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和药品使用品种及剂量的增加,药物性肝炎有逐年增多的趋势[1]。
该病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
药物性肝炎约占所有药物损害病象的 10% ~ 15%,在西方国家,由药物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约占全部肝功能衰竭的 10% ~ 52%,病死率约为 11.9%[2][3][4]。
肝脏在药物治疗中,可受到药物原型和药物代谢产物的损害。明确可以引起本病的药物超过 1000 种,通常认为抗结核药物是最常见的药物之一;中草药所引起的肝损害占所有药物性肝损害的 30.2% ~ 74.4%,并呈逐年上升趋势[5][6]。
该病根据肝损伤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根据发病和进展分为慢性药物性肝炎、急性药物性肝炎;根据肝损伤分型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混合型所引起的肝损害占所有药物性肝损害的 30.2% ~ 74.4%,并呈逐年上升趋势[7]。
该病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等。
患者一经确诊为药物性肝炎,应立即停用和阻断引起肝损的药物,同时进行一般治疗以及支持疗法,必要时采用相应药物治疗;目前还没有明确归类的药物性肝炎治疗药物,临床用药上很多还是参考肝炎用药,其安全性和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探索[8]。
该病主要危害为肝脏损害,甚至可造成致命性、暴发性的肝功能衰竭。
药物性肝炎除药物本身潜在肝毒性外,也与遗传基因、性别、年龄、营养状态、患者全身状态和伴发病等诸多因素有关,如过敏体质者,不能耐受药性,即使在正常范围内用药,也会引起肝脏损坏。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常易导致误诊、漏诊。
症状
有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使用史,临床表现主要以肝细胞损害和肝内小胆管胆汁淤积引起的疲乏、食欲不振、黄疸等,可伴发热、皮疹、瘙痒等;停用药物后上述症状多在短期内消失[9]。
药物性肝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肝细胞损害症状:肝区不适,肝脏肿大伴有压痛。
疲乏。
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
胆汁淤积症状:肝内小胆管胆汁淤积,并伴有肝细胞损害。
巩膜黄染。
小便黄染。
大便颜色变浅。
皮肤瘙痒。
药物性肝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严重的药物肝损害会引起大片肝坏死,出现黄疸、凝血机制障碍、肝性脑病、肝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病因
药物是引起药物性肝炎的因素。
药物性肝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药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
机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或对药物特异质反应生成的中间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也是造成药物性肝炎的主要病因。
哪些人容易患药物性肝炎?
长期、大量、重复用药患者。
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与罹患疾病概率较大、用药机会较多有关,同时随年龄增长,体内药物代谢的酶系总活性低,肝脏血流量减少。
肝、肾疾病患者。
就医
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容易造成漏诊、误治。特别要警惕中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治愈率。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若用药后出现皮疹、瘙痒、疲乏、食欲不振、黄疸等消化道症状,建议立即停药,观察症状缓解情况。若症状较轻,且停药后逐渐消失,可进一步观察;若症状重,或停药后症状仍存在,建议立即就诊。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科
肝病科
医生如何诊断药物性肝炎?
就诊时,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用药史(病前 1 ~ 8 周或更长时间内有明确用药史),结合相关检查,即可做出诊断。需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炎或黄疸,部分患者原有肝病基础(如乙肝标志物阳性、脂肪肝、血吸虫肝病),但服药前检查肝功能正常。
具体相关检查如下:
血生化检查:观察血清转氨酶、血胆红素、血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等肝细胞损伤、肝功能情况,同时观察肾脏功能、脂肪、及糖代谢情况以辅助诊断。
肝细胞损伤型:
血清谷丙转氨酶>2 倍正常值上限,或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倍数比值≥5。
胆汁淤积型: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程度>2 倍正常值上限,或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倍数比值≤2。
混合型肝损伤:血清谷丙转氨酶与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倍数比值介于 2 ~ 5。
病毒标记物:有助于病毒性肝炎分型,除外病毒性肝炎。
血常规: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6%。
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超声、CT、磁共振检查等,观察是否存在胆汁淤积、肝硬化。
肝穿刺病理检查:对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活动度以及纤维化程度等进行评估。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您有那些不适症状?已经出现了多久?
您近期有无用药史?
您的症状逐渐加重,还是在逐渐减轻?
您既往有无肝胆囊、胰腺,病毒性肝炎等消化系统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能治好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医保能报销吗?
为配合疾病诊治,需要我做什么?
今后生活和用药我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首先停用有关或可疑药物,根据肝损伤情况给予足量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类及降酶药摄入等;必要时静脉注射葡萄糖,补充新鲜的血浆和白蛋白,可加速药物排泄。应用肝细胞保护剂、治疗肝衰竭。对一些特殊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可特殊治疗。
药物性肝炎如何治疗?[8]
综合治疗
明确诊断后,应立即停用有关或可疑药物,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同时进行一般治疗及支持疗法,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食物,补充清蛋白及维生素;根据药物性质及时给予特异性解毒剂;改善腹水,利尿,纠正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
药物治疗
特异性解毒药:对乙酰氨基酚(或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制剂)过量引起的肝炎可给予 N-乙酰半胱氨酸:丙戊酸钠所致的急性肝损害可给予静脉应用卡尼丁;异烟肼引起的肝脏损害可给予维生素 B6。
护肝药:护肝药的目的主要是保护肝脏,免遭和减轻有害物质的损伤,改善和恢复肝脏功能。
降酶类:双环醇具有抗细胞损伤和抗肝炎病毒的双重作用,可有效降低药物性肝炎所致的转氨酶升高。
肝细胞保护剂:硫普罗宁能清除氧自由基,增强肝脏解毒能力,稳定肝细胞膜,有保肝护肝作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是构成所有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肝细胞,促使其修复和再生作用。
促进解毒药:还原型谷胱甘肽参与体内的多种生化代谢,其在改善药物性肝炎的肝功方面有明显疗效,如水飞蓟素类。
利胆药:腺苷蛋氨酸为人体组织和体液中的一种活性分子,有助于肝内胆汁淤积。
甘草类提取制剂:此类药物品种较多,如甘草酸二胺,甘草甜素,复方甘草酸苷,复方甘草酸单胺等。本类药物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作用。
改善微循环药物:前列地尔能改善肝脏血管微循环障碍,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
保肝药物的联合应用:单一保肝药有时未能达到理想效果,现有几种保肝药可联合应用治疗药物性肝炎,如复方甘草酸苷合并丹参注射液、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硫普罗宁,可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
激素治疗:激素治疗尚存在争议,其可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并能促进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主要用于利胆,短程给药,适用于胆汁淤积型药肝。
中药治疗:中药汤药辩证论治;护肝宁片主要由柴胡、茵陈、板蓝根、五味子、猪胆粉及绿豆等组成具有疏肝理气、健脾消食和降低转氨酶作用,只能短期服用;其他舒肝汤、小柴胡汤等治疗药物性肝炎具有良好成效。
疾病发展和转归
药物性肝损害的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及时停药后病情可迅速改善,肝细胞损伤型患者常在治疗 1 ~ 3 个月内彻底恢;部分伴黄疸的肝细胞损伤型患者则可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病死率超过 10%[11]。
日常注意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因此,在日常注意生活中,尽量保持健康体魄,少生病,增强对药物的耐受力。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规律作息,保持好的精神状态,避免因精神压力大、工作压力大而引起各种疾病。
饮食营养丰富,不挑食、偏食、不贪凉饮冷,对肥甘厚味要量力而行,避免因饮食因素引起的各种疾病。
注意增减衣物,防暑防寒,尽量少去人群聚集场所,以免感染疾病。
预防
当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或疾病时,首先思考原因,去除诱发因素,能通过饮食、生活规律调整解决的,尽量不用药物解决;对治疗不确定时,一定要就诊听从医生建议,不能盲目自行治疗[12][13][14]。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治疗时要定期复查相关生化指标,要尽可能避免长期、大量、重复给药,儿童、老年人及肝、肾疾病患者,用药时必须慎重选择。
应注意观察乏力、恶心、呕吐、皮肤黏膜黄染及尿黄等症状,以便早期发现药物性肝炎,防止重度、重型肝炎的发生。
对于发生过药物性肝病的患者,要避免再次使用同一类药物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以减少药物性肝病的发生。
新药物使用时,一定要定期检查肝功,监测各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联合用药时,需要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肝损坏的叠加和加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