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乙肝携带者
概述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一类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其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持续 6 个月以上,少有肝病临床表现,肝功能基本正常。
主要由 HBV 感染引起,可通过孕妇感染胎儿、性行为等方式传播。慢性乙肝患者也可转成乙肝病毒携带者。
通常不表现出肝炎的相关症状与体征,但也可以转为有症状的慢性肝炎患者。
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定期复查,积极治疗。治疗可能难以彻底消除体内 HBV,但可以尽量防止病毒侵害肝脏,导致肝硬化、肝癌。
治疗主要采用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抗肝纤维化治疗。长期服药可能产生影响肾功能等副作用,应到正规医院规范治疗。
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婚育,但要做好伴侣和新生儿的日常防护和预防接种工作。
要保持心情舒畅,不过度劳累,适当运动,饮食均衡,不饮酒,定期检查。
我国约 10% 的人群可能携带 HBV。
症状
一般无肝炎的症状,但随人体健康状态不同和病毒活跃程度不同,可进展为慢性肝炎而表现出容易疲劳、胃部不适、皮肤发黄、恶心、腹胀等相应症状。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无症状,检查肝功能正常。但因为患者体内有一定量的乙肝病毒,当病毒活跃时,会导致肝脏组织受损,也可能发展成为有症状的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引起那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肝炎。
肝硬化。
肝癌。
病因
由乙肝病毒(HBV)染引起,可通过母婴传播、婴儿期感染、性传播等途径传播。此外,抵抗力较弱的被感染者、慢性乙肝患者也可转化成乙肝病毒携带者。
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可能在怀孕和产子时传染孩子。使婴儿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婴儿期感染:婴幼儿长期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 e 抗原(HBeAg)阳性者密切接触,如哺乳、喂食、亲吻等。此外,婴幼儿也可能通过预防接种和注射途径感染。
抵抗力较弱的被感染者:免疫力低下的青少年、成人接触 HBV 后,可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慢性乙肝转化而成:慢性乙肝患者经过治疗可转化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哪些人容易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如果母亲携带乙肝病毒,新生儿出生时容易被感染,成为携带者。
婴幼儿和免疫功能较弱的群体,接触 HBV 后容易感染,并且不发病而成为携带者。
就医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定期复诊,如果出现肝损伤表现,及时就诊。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无论有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每 3~6 个月到医院复查相关项目,包括肝功能、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测、乙肝病毒 DNA 和肝脏超声检查,必要时还需要行肝穿刺活检及进一步的病毒相关检查。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科
消化科
肝胆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1年内连续检查3次,每次间隔至少3个月,均显示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无病变或病变轻微,就可以诊断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分为两类: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多为年龄较轻的处于免疫耐受期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 e 抗原(HBeAg)和 乙肝病毒 DNA(HBV-DNA)阳性者,HBV-DNA 通常处于高水平,肝组织学检查无病变或病变轻微。
非活动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肝 e 抗原(HBeAg)阴性、乙肝 e 抗体(HBeAb)阳性或阴性,乙肝病毒 DNA 低于检测下限。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病变轻微。
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测,即常说的乙肝五项:
检测项目
正常状态
检测意义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阴性
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
乙肝表面抗体(HBsAb)
阴性或阳性
无保护性/有保护性
乙肝e抗原(HBeAg)
阴性
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
乙肝e抗体(HBeAb)
阴性
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
乙肝核心抗体(HBcAb)
阴性
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
肝功能:肝功能是反映肝脏炎症的常用指标,可反映肝损伤的程度及可能的病因,可指导治疗。主要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肝功能正常。
乙肝病毒 DNA:反映乙肝病毒数量多少的指标,可指导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表现乙肝病毒DNA 阳性或阴性。
腹部超声/ CT :检查肝脏形态结构的项目,不同疾病表现不同,乙肝病毒一般无肝脏结构异常携带者。
医生可能询问哪些问题?
有没有症状?出现多长时间?是否跟饮食相关?
是否有乙肝患者接触史?
是否有输血史?具体情况?
是否饮酒?饮酒量及时间?
是否有服药史?具体哪些药物?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我的病能治好吗?
需要吃药吗?有什么副作用?
需要多久来一次医院?
会传染给别人吗?需要怎么避免?
能不能怀孕?
平常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延缓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符合以下标准之一者需要抗病毒治疗:
●乙肝病毒 DNA 水平:乙肝 e 抗原(HBeAg)阳性者,HBV-DNA≥20000 IU/ml;乙肝 e 抗原(HBeAg)阴性者,HBV-DNA≥2000 IU/ml。
●谷丙转氨酶水平:谷丙转氨酶持续升高≥2 倍正常高限。
●乙肝病毒 DNA 阳性伴下列情况之一:
明显肝脏炎症(2 级以上)或纤维化;
谷丙转氨酶持续处于 1~2 倍正常上限之间,特别是年龄大于 30 岁者;
谷丙转氨酶正常,年龄大于 30 岁,伴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者;
存在肝硬化客观依据时。
● 治疗前需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谷丙转氨酶异常。动态评估比单次检测更有意义。
常用药物
干扰素:如 α 干扰素(IFN-α)和聚乙二醇干扰素 α(PegIFN-α)。
核苷类药物:如恩替卡韦(ETV)、替诺福韦酯(TDF)、替比夫定(LdT)、阿德福韦酯(ADV)和拉米夫定(LAM)。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注意饮食平衡:不要暴饮暴食或常饥饿,容易引起消化液分泌异常,导致肝脏功能的失调。饮食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各类营养物质保持良好比例;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多饮水:多喝水可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多喝水还可以促进胰液、胆汁的分泌,以减少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不饮酒,避免伤肝药物:肝脏代谢酒精的能力是有限的,且酒精代谢产物会伤肝,量大甚至危及生命。有些药物有肝损害,服药前要咨询医生。
保持心情舒畅:乐观使人健康。要尽力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无忧无虑。
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要适当多做户外运动,如散步、打球、打太极拳等,这些活动可以加速机体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强健身体。尽量避免熬夜、疲劳、工作压力大。
预防
早期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具体预防方法包括:
疫苗接种
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 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接受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男同性性行为,有多个性伴侣者和静脉注射毒品者)。
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 3 针,按照 0,1,6 个月程序,即接种第 1 针疫苗后,在 1 个月和 6 个月时注射第 2 针和第 3 针。新生儿接种第 1 针乙肝疫苗要求在出生后 2 小时内。
乙型肝炎疫苗对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为 87.8%。对母亲 HBsAg 阳性的新生儿,最好出生后 12 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在 1 个月和 6 个月时分别接种第 2 针和第 3 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新生儿在出生 12 小时内注射 HBIG 和乙肝疫苗后,可接受 HBsAg 阳性母亲的哺乳。
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的保护效果一般可持续 12 年。但对高危人群应进行乙肝表面抗体(HBsAb )监测,如 HBsAb<10 mIU/ml,可注射乙肝疫苗加强针。
切断传播途径
安全注射(包括针灸的针具),无菌操作。
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器具也应严格消毒。
注意个人卫生,杜绝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
若性伴侣为 HBsAg 阳性者,应接种乙肝疫苗或使用安全套。
对 HBsAg 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避免新生儿接触母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