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直肠嗜银细胞癌
概述
直肠注类癌是指发生于直肠的神经内分泌肿瘤,50% 的患者无明显症状,是神经内分泌瘤中组织分化较好、生长缓慢、介于良性与恶性肿瘤之间的、较少发生转移的低度恶性肿瘤,但具有潜在恶性和转移复发的潜能[1]。
直肠类癌于 1912 年首次被发现,占所有直肠肿瘤的 1%~2%、胃肠道类癌的 14%,近年来发病率有升高趋势。直肠类癌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约为 57.5~61.4 岁[1][2]。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社会环境、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有关。
根据形态可将直肠类癌分为腺样型(最多见)、条索型、实心团块型和混合型[3] 。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结直肠癌 2017 年第八版 TNM 分期法,可将直肠类癌分为 0 期、Ⅰ 期、Ⅱ 期、Ⅲ 期和 Ⅳ 期。
早期无特异性症状,最常见的是肛门直肠不适,其次是直肠出血。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便秘、体重下降、直肠梗阻、出血、腹泻和腹部肿块等[1]。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直肠类癌对放化疗均不敏感。
死亡是直肠类癌最严重的后果。
直肠类癌的生物学行为介入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预后良好。
症状
直肠类癌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将近 50% 的患者无任何症状。
直肠类癌的常见症状有哪些[1][4]?
肛门直肠不适。
直肠出血。
排便习惯的改变。
便秘。
体重下降。
直肠梗阻。
出血。
腹泻。
腹部肿块。
直肠类癌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1][4]?
肠梗阻:可表现为腹部膨隆、肠鸣音亢进;
肝转移:可变现为肝大、黄疸、移动性浊音;
其他:晚期可表现为营养不良或恶液质。
病因
直肠注类癌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社会环境、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有关。
直肠类癌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过度摄取动物饱和脂肪,糖分吸收过快,从而增加胆汁分泌。纤维素的缺乏,可使食物中的胆固醇和胆汁酸代谢产物,在肠道内通过速度减慢,实验证明,这些产物能增加动物大肠中肿瘤的诱发率。
遗传因素。
哪些人容易患病[5]?
男性。
既往恶性肿瘤病史。
饮酒。
空腹血糖较高。
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甘油三酯升高)。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50 岁以上中老年人,如果出现肛门直肠注不适、便血或黑便,大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增加,便前肛门有下坠、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长期便秘,肛门疼痛、直肠刺激症状等,应尽快前往医院进行诊治。
建议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消化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直肠类癌[3][6]?
有高危因素的个体出现直肠类癌可疑症状时,应及早进行相关检查。诊断有赖于直肠指诊、肠镜检查和黏膜病理活检。
直肠指诊:直肠类癌大多数直径小于 1 厘米,90% 以上位于距肛缘 4~8 厘米的直肠前壁和侧壁。直肠指检是最方便、最直接的检查方法,如发现直肠壁光滑、类圆形的黏膜下硬结时,医生会考虑本病的可能。如肿瘤浸润肌层后固定不动,则与腺癌难以鉴别。
纤维结肠镜:可观察到直肠类癌的位置、大小和数目,结合镜下活检可确诊,指导手术方案。直肠类癌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单一圆形肿物突向肠腔,广基隆起,边缘平或呈陡峭或亚蒂型隆起,黄色或苍白色外观;直径小于 2.0 厘米者,表面多有正常黏膜覆盖,质地较硬,直径大于 2.0 厘米者,表面有时可见溃疡。
超声内镜:普通肠镜很难正确判断直肠类癌的确切大小、肠壁起源和组织学特征,确定肿块浸润深度最有效的方法是直肠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为诊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能显示病灶与直肠壁各层次的关系,判断直肠类癌的起源、大小、内部回声强度、边界、有无肌层和周围血管浸润,对于直肠类癌良恶性的鉴别,与其他黏膜下肿瘤的鉴别诊断,有很高的准确率,同时可以与肠腔外压迫病变相鉴别。
钡剂灌肠 X 线及 CT 检查:类癌钡剂灌肠 X 线检查表现为肿块型、息肉型、肠梗阻型及浸润病变肠段僵硬狭窄型。CT 检查有助于类癌的定位,确定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
生化检查:测定血浆 5-羟色胺及 24 小时尿 5-羟吲哚乙酸,是直肠类癌临床诊断及术后随访监护的主要指标。当尿中 5-羟吲哚乙酸在 24 小时内达到 40 毫克,可诊断类癌;超过 50 毫克时,可确诊为类癌综合征。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什么异常症状?
最先出现的症状是什么?
首次出现这些症状是什么时候?
出现这些症状有多久了?
有没有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家里有人得过类似的疾病吗?
平时一般吃什么?饮食怎么样?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些症状是什么导致的?
需要住院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
有什么治疗方法?
这种病能不能治好?
这种病会不会遗传?
如果治疗无效,下一步怎么办?
这种病预后怎么样?
治疗
直肠类癌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方法的选择需依据肿瘤的大小、部位、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而定。其中肿瘤大小及肌层浸润是判断类癌良、恶性最重要的指标,也是选择治疗方式的主要依据。
手术治疗[1][5][7][8]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直肠类癌内镜下,完全切除标准为基底无类癌组织残留,各边缘 0.2 厘米以上为非类癌组织。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先行黏膜下注射,然后直接应用圈套器圈套或应用圈套结扎器负压吸引后,对类癌圈套结扎,形成息肉样隆起,在根部电切。此法切除组织较深,可以避免类癌组织的残留。肿瘤直径小于 1.0 厘米且局限于黏膜层的直肠类癌,行此疗法安全可靠,且可保留肛门功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应用针形切开刀,剥离切除消化道较大的平坦病变、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其具有以下优势:可大块、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避免分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带来的病变残留和复发,对完整切除的病变组织进行全面的病理学检查,充分体现微创治疗的优越性。
经肛门内镜的显微手术(TEM):手术指征是距肛缘为 5.0~15.0 厘米的直肠良性肿瘤、风险较低的 T1 期直肠癌、经超声内镜检查术(EUS)检查除外浸润的早期直肠类癌、直肠间质瘤以及诊断不明的直肠黏膜下结节等。直肠类癌若肿瘤直径小于 2.0 厘米、浸润深度未超出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者,可行经肛门内镜的显微手术局部切除。
根治切除术:若肿瘤直径大于 2.0 厘米、有淋巴结转移、局部切除发现肌层有浸润、表面有明显溃疡、反复多次行局部切除或伴发其他肠道恶性肿瘤者,应按直肠癌根治范围行根治性切除。如果组织学检查提示为不典型性类癌,即使很早期的直肠类癌也会表现出恶性倾向,需行根治性切除。
放疗
通过放射线的聚焦杀灭肿瘤细胞,属于局部治疗。直肠类癌对放疗不敏感,疗效甚微,并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不采用[2]。
化疗
直肠类癌对化疗不敏感,疗效甚微,并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不采用[2]。
其他治疗方法
80% 的类癌细胞有生长抑素受体。应用生长抑素治疗类癌肝转移,不仅能抑制肝转移灶和肿瘤血管生长,诱导细胞凋亡,而且能抑制类癌过度分泌激素引起的相关症状[4]。
疾病发展和转归
直肠类癌预后较好,肿瘤直径不大于 1 厘米且无肌层、血管侵犯,淋巴结阴性的患者,治疗后 5 年生存率可达 98.9%~100%,淋巴结阳性但无远处转移的患者 5 年生存率为 54%~73%,远处转移的患者 5 年生存率约为 15%~30%[9]。
日常注意
无论是在治疗后还是日常注意生活中,都应该对患者进行仔细护理,很多细节都不容忽视,否则会影响病情的康复,或造成不良后果。
治疗后护理: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多进食富含高蛋白、维生素类食物,避免食用辛辣食物,以及刺激性食物。若身体允许,可听音乐、翻看书报、与亲友聊天,看电视放松心情。注意休息,规律生活,不熬夜。
心理护理:鼓励患者与癌症病友交流,分享彼此的共同经验,有助于其后的治疗。家属多与患者谈论其感兴趣的话题,多倾听其诉说。鼓舞患者,增加其治愈的信心,使其坚定与疾病斗争的信念。
预防
直肠类癌生长缓慢,发展到中晚期癌有较长时间,这为有效预防提供了机会。
首先,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以早发现病变。通过问卷调查和粪便隐血试验等,筛出高危者再行进一步检查,包括直肠指诊和结肠镜。
其次,针对腺瘤一级预防和腺瘤内镜下摘除后的二级预防,可采取以下措施:
调整生活方式:增加运动,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戒烟,戒酒;
定期肠镜检查。
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可抑制直肠腺瘤上皮增生。钙剂、大豆、蔬菜等均可能有防护作用。
多吃低脂且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