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常染色体或 X 连锁隐性遗传病,多与染色体修复功能缺陷有关,表现为造血衰竭。
最多见的是范可尼贫血,发病率约 1/500 万~5/100 万,多于 7 岁左右确诊,发病年龄较早,发病趋势无明显增加。
范可尼贫血常合并基因突变,其中范可尼贫血互补群蛋白(FANC)位点突变较多,导致了本病的发生。危险因素多为近亲婚配的后代。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包括范可尼贫血、先天性角化不良、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以范可尼贫血最为多见。
范可尼贫血患者自幼可有智力障碍、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皮肤和眼睑苍白,牙龈及鼻出血和瘀斑等,合并先天性肢体畸形、听力障碍、性腺功能减退等。
主要治疗方法为激素治疗和对症治疗等。治疗的关键点在于早期明确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治疗。治疗难点在于患者对疗效反应不一及并发症的处理。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年幼发病,可能会转化为恶性肿瘤,缩短寿命,影响生活质量。长期使用激素可能会有较多不良反应。
不同的遗传方式及多变的临床表现让本病的预后各不相同,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取决于对临床疗效的反应。
症状
贫血、出血是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比较常见的症状,无肝脾肿大。多幼年发病,还可见体格及智力发育障碍、皮肤色素沉着等。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贫血:皮肤及黏膜的苍白,可伴有心慌、头晕等。
出血:轻重不一,牙龈及鼻出血,女性月经量明显增多及经期延长,皮肤瘀点和瘀斑等。
感染:可能有反复的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如发热、咳嗽、咳痰、尿频、尿痛等。
全身症状:可出现乏力、发热、体重减轻等。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进展过程中可能并发长期应用激素产生的机会性感染及骨质疏松,出现恶性肿瘤,长期输血导致铁负荷过重等情况。
常见并发症包括:
机会性感染
骨质疏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性白血病
血色病
病因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为遗传性疾病,患者可有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如范可尼贫血多由 FANCA 基因突变导致。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与遗传因素有关,多为基因突变有关,常见疾病包括范可尼贫血、先天性角化不良、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以范可尼贫血最为多见。
哪些人容易患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可改变因素:
近亲婚配后代:部分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 X 染色体上基因突变导致,可能会增加近亲婚配的男性后代患病率。
不可改变因素:
相关基因突变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贫血:全身皮肤及眼睑苍白;
出血:刷牙时牙龈出血或自发出血,女性月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皮肤出现大量青紫或暗红色瘀点、瘀斑等;
明显乏力;
皮肤色素沉着。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心悸
晕厥
呼吸困难
呕血
建议就诊科室
血液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当医生怀疑是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将通过全血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多部位骨髓穿刺及活检、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流式细胞术等检查来确诊,并除外其他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衰竭综合征等表现为三系减少的疾病。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及网织红细胞计数:评估贫血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严重程度,根据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输血等对症治疗。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及形态、血红蛋白水平、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血小板计数和形态等。
多部位骨髓穿刺及活检:是诊断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较重要的检查。医生通过骨髓穿刺针及活检针抽取少量骨髓液及骨髓组织进行进一步检查,必要时需多部位穿刺进行鉴别诊断。医生通常会选择骨盆或胸骨等骨髓丰富的骨骼部位进行穿刺。
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若检测到相关染色体异常及基因突变,可确定病因。可以抽取骨髓或外周血进行常规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以及遗传性疾病筛查(染色体断裂试验等),并做基因突变分析。
流式细胞术: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证据,筛查是否存在其余导致三系减少的疾病。例如可检测外周血或骨髓糖化肌醇锚链膜蛋白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疾病鉴别。
影像学检查:通过 X 线、腹部 CT 等检查,明确是否有骨骼发育障碍、肝脾肿大等情况,为明确病因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觉得皮肤变白、乏力、出血多久了?
从小就有类似的症状吗?
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怎么样,能否正常上学?
亲属是否存在相同的症状?
是否在其他医院做过检查或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个病是恶性肿瘤吗,是否能够治疗,预期寿命有多久?
不治疗的话,疾病如何进展?能不能彻底治好?
得病后能不能怀孕生子?
治疗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与基因突变相关,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疗法尚在研究阶段。目前可通过对症治疗和激素治疗减轻贫血及出血症状,激素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有贫血症状的患者可以使用,能减轻贫血症状,部分患者有效,需关注不良反应。代表药物是泼尼松。
雄激素:部分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能促进造血、减轻贫血症状,但需关注不良反应。
其他治疗方法
输血:贫血及血小板减低患者可成分输血,减轻贫血带来的乏力、脏器缺血症状,减少出血风险。但长期输血患者需关注铁负荷过载,必要时需行去铁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能治愈本病的手段,对于部分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输血依赖的患者可以考虑移植治疗,部分患者可能治愈,需严格筛查供者基因突变情况,关注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基因治疗:尚在研究,对部分存在基因突变的患者可能会有疗效。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能并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或实体肿瘤,部分患者可能并发严重感染导致死亡,患者生活质量差,寿命缩短。
经过正规治疗后,部分患者生存率较高,病情较重患者 1 年死亡率约 50%。成功移植后的早期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接受支持治疗可维持基本正常生活,但需关注激素及输血带来的不良反应。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使用糖皮质激素注意事项:长期使用需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胃部不适、血糖波动、骨骼疼痛等症状,可在医生的指导服用胃黏膜保护剂、胰岛素治疗、钙片等,长期服用激素的儿童需监测骨密度,也可到医院就诊处理。
定期复查:对症治疗期间可每月复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铁代谢指标、生化、凝血功能等,每隔半年左右复查骨髓等检查,并定期于血液内科门诊随访。
饮食:进食干净的熟食,血小板减低的患者忌吃质硬的食物。
运动:减少负重,避免摔跤,卧床患者可在床面及床边适当走动,不做剧烈活动。
其他:避免受凉、感冒,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口腔及会阴部位的清洁。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
定期体检:合并染色体异常或相关基因突变的人群,提高警惕,关注身体情况,定期体检。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避免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有利于优生优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