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是指由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引起的疾病,最为多见是“感染性红斑”与关节炎,也可出现一过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如孕妇感染,可导致流产和(或)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本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易感者多为 2~10 岁学龄儿童和家庭接触者。
细小病毒 B19 感染是小儿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的明确病因。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分别为与患者密切接触、不良的手部卫生习惯和成人与儿童共用餐具和饭菜。
本病暂无分型分期。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主要症状包括以下 5 种。
皮疹:常突然发病,多为感冒症状,如低热、咽痛、眼结膜及咽部轻度充血。2~5 天后,脸部、胸部、背部、手部和腿部按顺序由躯干向四肢出现丘疹,约 1 周后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不留痕迹。
关节疼痛:位置集中于手、腕、膝或(和)足部上,儿童不常见。
一过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见于慢性溶血性疾病患者突然严重贫血。
慢性贫血,常见于患有免疫缺陷的患者,长期苍白、贫血,难以纠正。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暂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预后大多良好,大多数可痊愈,而少数免疫力缺陷者感染此病,可造成威胁自身生命的危急情况,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患者全身皮疹结痂、消退后才能解除隔离,在此之前,患者仍有传染性。
症状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的典型过程开始多为感冒症状,2~5 天后出现皮疹,约 1 周后,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不留痕迹;期间可有关节疼痛,位置集中于大关节区域。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症状最初期表现为咽痛、咳嗽,腹泻或呕吐等感冒症状。
皮疹:又称传染性红斑,是最典型的症状。皮疹先从面部出现,形似“面颊被拍打后”,伴有口周苍白,此后皮疹形态各异,可为斑丘疹、疱疹样、麻疹样或紫癜样,一般网状红斑多见(外观似花边样),可伴瘙痒。从面部到躯干再到四肢按顺序出现,出现皮疹后 1 周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
关节疼痛,一般集中于手腕、膝关节或(和)踝关节,对称性出现,一般在 3 周消退,对骨质没有破坏,极少数患者可持续时间较长,数月甚至数年。
先天性感染:孕妇感染细小病毒 B19 后,胎儿可出现水肿或死胎,一些新生儿可幸存,但可出现难以纠正的贫血及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具体表现为口唇、四肢苍白、容易感冒,易于死亡。
疲劳乏力感,全身酸痛,持续低热。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心肌炎;
脑水肿;
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出现严重贫血,危及生命;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病因
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是本病的明确病因。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病毒名称来源于病毒标本编号)。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小儿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
手部卫生习惯不良,具体表现为饭前便后不爱洗手,且喜吸吮、啃咬手指或其他物品的儿童。
与成人共用餐具和饭菜的儿童。
与患者密切接触。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小儿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
患有某些疾病而导致免疫力低下或免疫力缺陷的人。
2~10 岁学龄儿童。
孕妇感染的胎儿。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感冒症状 2~5 天后出现典型丘疹和关节痛情况。
皮疹及关节痛症状持续超过 1 月时。
患有免疫缺陷病或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与该病患者有密切接触,疑似合并感染此病时。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原有免疫缺陷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突然出现面色苍白,乏力,晕厥,出血不止时。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小儿感染科
小儿血液科
小儿皮肤科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
当医生怀疑是小儿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时,将通常进行详细询问孩子的病史、症状并对皮疹进行详细检查,在确认有典型症状经过和典型皮疹出现后,可能进一步通过病原学检查特别是特异的人类细小病毒 B19 抗体免疫球蛋白 G 伊格/M 测定,人类细小病毒 B19 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常规:用于初步判断是否有病毒感染及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高,单核细胞计数及百分比增高,呈典型“病毒血象”。也可及时发现严重危及生命的贫血。
人类细小病毒 B19 抗体检测:可通过血液或唾液进行检测,用于检查体内是否有该病毒感染,如免疫球蛋白 M 抗体结果为阳性,提示存在近期感染。免疫球蛋白 G 阳性仅提示既往感染,但如 2 份血清中抗体滴度升高超过 4 倍,也提示目前仍有感染。
人类细小病毒 B19 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主要用于检测病毒是否存在感染及病毒拷贝数(即病毒感染的数量)。一些免疫缺陷的患儿抗体检测可能为阴性,但脱氧核糖核酸检测阳性也可明确诊断,即判定确实存在本病感染。
其他辅助检查如胸部 X 线看是否有肺部受累,关节 B 超查看关节是否有积液或骨质破坏用于鉴别诊断,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查看是否有心肌受损。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感冒后几天出现皮疹?
皮疹的顺序是怎么样的?
出皮疹时伴发热吗?
皮疹出现了几天了?消退了吗?
现在精神如何、吃饭、大小便情况有没有异常?
身边有类似的患者吗?和患者有没有接触吗?
有其他疾病或既往身体状况不太好的情况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
还会有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吗?
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
什么治疗方法最有效?
这些症状会一直影响孩子的生活吗?
生活护理有什么禁忌的?
治疗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无特效抗病毒药治疗,抗生素的应用在单纯的病毒感染中不起作用,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
退热止痛药物:可使用解热镇痛药物,用于降低体温,减轻关节疼痛,如布洛芬等。
止痒药:皮疹瘙痒可用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进行止痒。
其他治疗方法
加强营养支持,静脉补液补充能量、液体和电解质,以维持人体内的水液、酸碱平衡,以支持患者平稳度过疾病。
免疫治疗:使用丙种球蛋白或者直接使用含有人类细小病毒 B19 病毒的免疫球蛋白 G,它可以附着在病毒身上,使病毒失去毒力并且容易被消灭,以控制病毒感染。
疾病发展和转归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大多数预后良好,一个正常的普通人即使没有接受治疗,病程也在 10~14 天左右,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关节炎也可在短期内自行恢复。
但病情迁延者或本身有免疫缺陷或严重血液疾病而又未及时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可能由于严重贫血危象而死亡。
日常注意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患者应注意适度补充营养,温软清淡易消化饮食,密切观察是否有其他合并症。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隔离:为预防本病,日常注意应该注意隔离和消毒,勤洗手,及时采取呼吸道隔离措施(如戴口罩、分房睡、减少亲密的面对面交谈次数等)以免出现流行。
用药:在服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过敏止痒药物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或医师医嘱的用法用量服用,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乏力、头痛、嗜睡,大多数情况下睡眠后上述症状可以缓解,若不缓解请及时就医。
生活:发热过久、腹泻过多时应注意补充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溶液(ORS)。
饮食:强调清淡、温软易消化的饮食如馄饨、龙须面、肉汤、鱼汤等以补充营养。
复查:正常情况下均在 2 周内可好转,病好后无需复查,若症状(如发热、皮疹)加重、或孩子精神萎靡应及时就医。
休息和运动:在患病期间应该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尤其避免剧烈的体育活动如短跑,跆拳道,篮球,足球等。
预防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小儿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本病的疫苗正在研制中。
针对可变因素的人群:
勤洗手,采用“七(六)步洗手法”洗手。
不与患者接触,交谈时可戴上口罩。
成人不与儿童共用同一餐具和饭菜。
针对不可变因素的人群:
注意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不吃手,饭前便后洗手,注意锻炼身体,多带孩子在室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尽量给予孩子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对于本身有免疫缺陷或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可按照医院的接诊医生的所开具的医嘱使用免疫球蛋白预防感染。
孕妇需要及时进行产检,听诊发现胎儿的心率、B 超发现胎儿活动异常时应该及时送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