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什么?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怎么办?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症状有哪些?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DITP)是由药物所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100×109/L)引起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概述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DITP)是由药物所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100×109/L)引起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症状

临床表现

一般常在用药后1~2周内发病,可出现瘀点或瘀斑、黏膜出血,出血前可有畏寒、发热,乏力,全身酸痛、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有时出血严重性与血小板数量不符,可能因并发血小板功能障碍或毛细血管损伤所致。患者一般无其他症状及体征,停药后多能在一周内痊愈,个别可延至一个月。

病因

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常见药物有

①抗菌药:包括氯霉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庆大霉素、链霉素、青霉素以及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等。

②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包括柔红霉素、多柔比星、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环孢素等。

③血小板抑制剂:包括替罗非班、氯吡格雷、阿昔单抗、依替巴肽等。

④抗凝药物:肝素。

⑤解热镇痛药:包括布洛芬、水杨酸钠、保泰松、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

⑥抗癫痫药:包括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盐等。

⑦中药制剂:包括穿琥宁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苍耳子、六神丸、牛黄解毒片等。

1.血小板破坏加速

某些药物进入人体后,诱导机体产生药物依赖性抗体,该抗体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结合,可引起血小板破坏或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清除血小板。这些药物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奎宁、利福平、磺胺类药物等。

2.血小板生成减少

某些药物(如氯霉素、噻嗪类衍生物等)具有抑制巨核细胞生成或对巨核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细胞毒药物(如化疗药)通过骨髓抑制作用,引起血小板可逆性减少。

就医

检查

1.血常规

一般表现为单纯血小板减少,不伴有贫血、白细胞减少。

2.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

骨髓涂片示巨核细胞数减少,或增多伴成熟障碍。

诊断

1.有用药病史,停药后血小板很快恢复正常,排除其他原因引得的血小板减少。

2.有出血、发热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100×109/L,骨髓象巨核细胞数减少,或数目正常或增生,同时伴有成熟障碍。

治疗

1.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一般1周内即可恢复。

2.血小板严重减少(<10×109/L)和(或)有出血时,可给予血小板输注,以及每天口服泼尼松1mg/kg/治疗。

3.以后避免有关药物,以免再次引发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复发。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四环素片的功效与作用-四环素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

药品

肝速康胶囊(华威)的功效与作用-肝速康胶囊(华威)说明书

2023-8-3 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