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一种由异常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所致的骨髓进行性纤维化的骨髓增殖性肿瘤,通常伴有 JAK2、CALR 或 MPL 基因突变以及细胞因子异常表达。
少见,年发病率约 0.6-1.3/10 万,男女发病率相似,发病年龄一般 50~70 岁(中位年龄 65 岁)。
病因不明,可能与基因突变及细胞因子异常释放有关,辐射及化学物质也可能导致本病。危险因素为放射物质或有害化学物质的接触及暴露。
此病可分为纤维化前/早期和明显纤维化期;世界卫生组织(2016)标准将骨髓纤维化分为 4 个等级。
脾大、进行性血细胞减少、全身症状(乏力、出血等)、骨痛、血栓形成等,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该病主要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药物治疗。治疗关键点在于不同危险度分层的治疗方案不同。治疗难点在于是否有合适供者及药物。
可进展为急性白血病,缩短寿命。
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和动态国际预后积分系统(DIPSS 和 DIPSS-plus)将预后分为低危、中危(中危-1 和中危-2)和高危组,对应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 15.4 年、6.5 年、2.9 年和 1.3 年。
症状
明显的肝脾肿大、严重的贫血、全身症状(乏力、盗汗、发热)、出血、恶病质、骨痛等症状是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最常见的症状,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进展缓慢。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血栓、栓塞、症状性门脉高压症引起的腹水、胸腔积液等各种合并症。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常见症状包括:
脾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左上腹可触及肿块,可有腹部胀闷不适、早饱等。
贫血:可导致乏力、呼吸困难、心悸等。
全身症状:可出现乏力、盗汗、发热、体重减轻等高代谢症状。
出血:轻重不一,可为皮肤瘀点或致命性的消化道出血。
骨痛:为关节或骨骼的疼痛。
其他:髓外造血累及的器官不同会造成不同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消化道出血、脊髓压迫、癫痫发作、胸腔积液等。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门静脉高压、胸腔积液、肺动脉高压以及肢体疼痛等。
常见并发症包括:
门静脉高压
胸腔积液
肺动脉高压
弥漫性肢体疼痛
病因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为异常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所致,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患者常伴有复杂染色体核型以及相关基因(JAK2、CALR 或 MPL 基因)突变,这些基因不具有诊断特异性,可能与疾病起因相关,或与某些细胞因子的异常释放刺激纤维细胞增生并分泌胶原,导致了骨髓纤维化的形成,具体机制仍在研究。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具有复杂染色体核型及某些基因突变患者可能倾向于发生此病。
哪些人容易患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危险因素)
可改变因素:
有害环境:在有电离辐射、有害化学物质的环境工作、生活的人群可能患该病。
不可改因素:
遗传学及分子学异常:具有复杂染色体核型及某些基因(JAK2、CALR 或 MPL 基因)突变患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左上腹触及包块:可伴食欲减退、早饱、腹胀等。
皮肤、眼睑等处苍白。
明显乏力:可伴头晕,休息后无明显好转。
体重下降:短期内(比如 1 个月左右)下降明显。
骨骼疼痛:关节、骨骼持续性疼痛,包括四肢或躯干部位。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呼吸困难。
心悸:脉搏频率大于 120 次/分,可有濒死感,无明显胸痛。
晕厥。
呕血。
建议就诊科室
血液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当医生怀疑是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时,通常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及外周血涂片、骨髓穿刺和活检、髓外组织病理检查、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检查、影像学等检查来确诊。
相关检查具体介绍如下:
骨髓穿刺和活检术:是诊断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最重要的检查。医生通过骨髓穿刺针及活检针抽取患者骨盆或胸骨等骨髓丰富的骨骼部位的少量骨髓液及骨髓组织进行进一步检查,必要时需多部位穿刺进行鉴别诊断。
全血细胞计数及外周血涂片:判断病情轻重,为诊断提供依据,进行预后分组。若外周血涂片见泪滴样红细胞则高度怀疑本病。
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检查:寻找本病诊断证据,进行预后分层。可检测外周血或骨髓,内容包括染色体核型、相关基因(JAK2、CALR、MPL 基因)等,有条件的机构也可检测骨髓增殖性肿瘤常见的突变基因,帮助分析预后及判断疗效及复发情况。
髓外组织病理检查:寻找髓外造血部位,进行鉴别诊断。医生通过穿刺针或部分切取等方法取脾、肝或淋巴结等组织检查是否存在异常造血灶,若有则支持骨髓增殖性肿瘤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骨骼 X 线、腹部 CT 或超声等检查,明确骨骼及肝脾情况,提供诊断线索。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最早发现血常规有问题是什么时候?
自己能摸到腹部包块有多长时间?
觉得乏力、出汗有多久了?
工作环境和居住环境有没有化学物质或放射物质?
亲属是否存在相同的症状?
院外进行过哪些诊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个病是恶性肿瘤吗?是否能够治疗,预期寿命有多久?
治疗措施包括哪些,费用和效果如何?
这个病会遗传吗?
治疗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部分患者病情进展缓慢,临床症状不明显,可观察随访。需要治疗的患者根据不同的危险分层选择治疗方案,包括支持治疗、药物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部分无效患者可选择临床试验。
药物治疗
Fedratinib(Inrebic):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中危-2 或高危的原发性或继发性成人患者,是一种高选择性 JAK2 抑制剂,能减小脾脏体积、改善贫血及骨髓纤维化程度,但有发展为脑病的风险,该药在国内尚未上市。
Ruxolitinib(芦可替尼):已被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作为中高危骨髓纤维化治疗药物,可单用或联合传统药物使用,能减轻症状和缩小脾脏体积,小部分患者可获得骨髓纤维化程度的逆转,该药已在国内上市。
沙利度胺/来那度胺:单用可改善约 20% 患者的贫血症状,耐受性差。可联合小剂量泼尼松及达那唑改善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需注意不良反应。
羟基脲:对脾脏肿大患者有一定疗效,有效率约 40%,可阻止异常细胞生成,缩小脾脏体积,降低白细胞,但存在骨髓抑制风险,需注意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
脾脏切除:对于羟基脲疗效较差的脾脏肿大患者,可以进行脾脏切除治疗,可能会改善门静脉高压、血小板减少及输血依赖等。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可减轻门静脉高压的症状,包括反复曲张静脉出血及腹水等。
其他治疗方法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措施。但受限于供体来源、移植后并发症等原因,只有部分患者接受了移植。
临床试验:高危患者或复发难治患者可以选择临床试验,接受新型治疗方式来改善脾脏肿大及纤维化程度。
疾病发展和转归
如果不治疗,小部分症状不明显患者病情可能进展缓慢或比较稳定,症状明显且为明显纤维化患者疾病可能快速进展,甚至进展为急性白血病,影响生活质量,缩短寿命。
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存活时间较长,生活质量较高,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 3 年存活率约为 60%,但移植后相关死亡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为 50% 左右,中位生存期(当累积生存率为 0.5 时所对应的生存时间,表示有且只有 50% 的个体可以活过这个时间)小于 5 年。
日常注意
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便秘、恶心、腹泻、皮疹等,若无法忍受可告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若用药后的血常规提示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应及时就医,在正规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术后注意事项:行脾脏切除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患者,需注意切口处敷料有无渗血、渗液等,较大的伤口应每隔 1~3 天于正规医疗机构换药,避免切口感染。
定期复查:用药期间可每月复查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等,每隔半年左右复查骨髓及腹部影像学检查,并定期于血液内科门诊随访。
饮食:术后及移植后患者吃清洁的熟食,少吃辛辣、油腻食物,有门静脉高压的患者少吃或不吃偏硬的食物。
运动:若无明显骨痛,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运动,如散步、爬楼等。如有骨痛,应减少负重,避免摔跤,卧床患者可在床面及床边适当走动,不做剧烈活动。
其他: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软化大便药物。戒烟、限酒,门静脉高压患者最好不饮酒。
预防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
定期体检:合并染色体异常或相关基因突变的人群,提高警惕,关注身体情况,定期体检。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环境:避免接触放射物质及有害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