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骼筋膜脂肪疝是什么?骶骼筋膜脂肪疝怎么办?骶骼筋膜脂肪疝症状有哪些?

是各种原因导致腰骶部深浅筋膜破裂,使筋膜下脂肪组织通过筋膜破裂口或裂隙孔疝出,直接卡压或液化机化后形成粘连带,压迫刺激周围末梢血管或局部皮神经,使局部组织代谢发生障碍,组织胺及激肽类物质增高,引起一系列腰腿痛症状和体征。临床资料统计表明,本病多见于体型肥胖的中年妇女,约占 87%。骶髂关节外上方的骶髂筋膜,有来自腰神经后支、外侧支的臀上皮神经,以及伴随的小血管分支在此穿过,形成固有孔隙;骶髂筋膜比较薄弱,其深面的脂肪组织较丰富,当剧烈的弯腰活动、腰扭伤、臀大肌猛烈收缩时,深部脂肪组织受压,经固有孔或骶髂筋膜撕裂处膨出,而形成脂肪疝。骶髂脂肪疝分为三种类型:有蒂脂肪疝、无蒂脂肪疝、固有孔脂肪疝。主要表现为下腰部酸胀痛或剧烈性疼痛,多伴有同侧,或以一侧较重的双侧腰部、臀部和大小腿外侧的反射痛。大多数呈酸胀痛,可有下肢的反射痛。因腰扭伤、弯腰、下蹲或无明显原因发病,咳嗽、弯腰、大便、站立较久后疼痛加重。首先可采取封闭治疗。对于肿物少而小、疼痛较轻者,经数次封闭后,肿物可逐渐缩小或消失。对封闭无效、肿物大且多、病程长、症状重的,行手术治疗。脂肪疝形成后,因局部刺激可发生水肿、充血、嵌顿、蒂扭转,压迫附近神经,引起局部疼痛,还会引起腰神经前支所分布的同侧下肢相应部位反射痛。单以药物及物理等治疗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筋膜下脂肪组织的疝出,也无法缓解臀上皮神经与其伴行血管的受压情况,因而,绝大多数患者不能治愈。只有通过手术切除疝出的脂肪结节,松解或部分切除筋膜囊周围粘连的臀上皮神经.才能有效地去除病因,达到治愈目的。

别称

腰骶骼筋膜脂肪疝

概述

是各种原因导致腰骶部深浅筋膜破裂,使筋膜下脂肪组织通过筋膜破裂口或裂隙孔疝出,直接卡压或液化机化后形成粘连带,压迫刺激周围末梢血管或局部皮神经,使局部组织代谢发生障碍,组织胺及激肽类物质增高,引起一系列腰腿痛症状和体征。

临床资料统计表明,本病多见于体型肥胖的中年妇女,约占 87%。

骶髂关节外上方的骶髂筋膜,有来自腰神经后支、外侧支的臀上皮神经,以及伴随的小血管分支在此穿过,形成固有孔隙;骶髂筋膜比较薄弱,其深面的脂肪组织较丰富,当剧烈的弯腰活动、腰扭伤、臀大肌猛烈收缩时,深部脂肪组织受压,经固有孔或骶髂筋膜撕裂处膨出,而形成脂肪疝。

骶髂脂肪疝分为三种类型:有蒂脂肪疝、无蒂脂肪疝、固有孔脂肪疝。

主要表现为下腰部酸胀痛或剧烈性疼痛,多伴有同侧,或以一侧较重的双侧腰部、臀部和大小腿外侧的反射痛。大多数呈酸胀痛,可有下肢的反射痛。

因腰扭伤、弯腰、下蹲或无明显原因发病,咳嗽、弯腰、大便、站立较久后疼痛加重。

首先可采取封闭治疗。对于肿物少而小、疼痛较轻者,经数次封闭后,肿物可逐渐缩小或消失。对封闭无效、肿物大且多、病程长、症状重的,行手术治疗。

脂肪疝形成后,因局部刺激可发生水肿、充血、嵌顿、蒂扭转,压迫附近神经,引起局部疼痛,还会引起腰神经前支所分布的同侧下肢相应部位反射痛。

单以药物及物理等治疗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筋膜下脂肪组织的疝出,也无法缓解臀上皮神经与其伴行血管的受压情况,因而,绝大多数患者不能治愈。只有通过手术切除疝出的脂肪结节,松解或部分切除筋膜囊周围粘连的臀上皮神经.才能有效地去除病因,达到治愈目的。

症状

多见于中年肥胖女性。常表现为下腰痛,多突然发病,翻身、弯腰、解大便等都可使疼痛加重,疼痛常可放射至同侧腰部、臀部、大腿外侧,有酸胀的感觉,严重者难以忍受。

骶髂筋膜脂肪疝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骶髂筋膜脂肪疝的常见症状包括:

无明显诱因的持续性疼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反复发作;疼痛多局限于腰骶部附近。

在压痛区可摸到单个或多个,栗子或核桃大小的光滑圆形肿物,质韧有弹性。

咳嗽等增大腹压的动作都能使疼痛加重。

病因

骶髂关节外上方的骶髂筋膜,有来自腰神经后支、外侧支的臀上皮神经,还有伴随的小血管分支在此穿过,形成固有孔隙。骶髂筋膜比较薄弱,其深面的脂肪组织较丰富。当剧烈的弯腰活动、腰扭伤、臀大肌猛烈收缩时,深部脂肪组织受压,经固有孔或骶髂筋膜撕裂处膨出,而形成脂肪疝。

骶髂筋膜脂肪疝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导致腰骶部深筋膜破裂的真正原因目前不十分清楚,其好发处均为腰骶部筋膜有一定活动度的部位,可能是由于肥胖、劳损、外伤及风湿等原因所致。

本病多发生于中年妇女,不排除与妊娠及内分泌系统有关。

有报道显示,孕期分泌的松弛素,可导致腰椎和骨盆韧带的松弛。

哪些人容易患骶髂筋膜脂肪疝?

中年女性。

超重肥胖者。

有风湿、类风湿病史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当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时,都应及时就医,以免病情发展,影响治疗。

腰部酸胀痛或剧烈性疼痛,或者伴有同侧或以一侧较重的双侧腰部、臀部和大腿外侧的反射痛。

因腰扭伤、弯腰、下蹲或不明原因发病,咳嗽、弯腰、大便、站立较久后疼痛加重。

建议就诊科室

骨科

运动医学科

理疗科

医生如何诊断骶髂筋膜脂肪疝?

结合病人性别、年龄特点,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以做出诊断。

常规查体:患者俯卧位,在两侧髂嵴上缘偏内侧腰骶部一侧、或两侧对称性皮下摸到肿物,肿物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有的多个融合在一起,下面基底呈蒂状相连,表面光滑,活动性较好,较硬韧,压痛明显,部分患者可引起同侧下肢酸胀,直腿抬高多为阴性。

通过 CT 或磁共振成像检查(MRI)诊断准确率较好,但检查费用较高,且 CT 有电离辐射。

通过高频超声也能准确诊断骶髂部筋膜脂肪疝,并确定脂肪疝的部位、数目、大小、疝口的大小,且检查费用低,可重复性好,无放射性损伤。超声可见:正常皮下脂肪层,脂肪小叶为低回声,有细线状强回声被膜,脂肪小叶排列较为规则。出现脂肪疝时,患侧皮下脂肪小叶正常结构破坏,脂肪小叶间线状强回声中断,可见较独立的,边界清晰的由深部往浅层突出呈低回声团的脂肪球。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了多久?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有没有外伤史?

有没有类风湿等自身免疫相关疾病?

平时工作压力大吗?工作性质有无负重?

平时是否有规律的体育运动?饮食方面有什么偏好?

有没有直系亲属也有类似症状?

在服用哪些药?

做过哪些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骶髂筋膜脂肪疝?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封闭治疗简单易行,既可作为诊断,也可用于治疗。对于肿块较小且病程较短的患者,一般封闭后疼痛可立即消失或明显减轻,部分患者可达到治愈。但疼痛较重而肿块较大,或者肿块不大而病史较长的患者,手术治疗最佳。

药物治疗

对病程短、症状轻、肿物少又小的,应给予卧床休息,腰骶部热敷、理疗,肿物基底部用强的松龙 25 毫克或曲安奈德 40 毫克加 2% 普鲁卡因 2~4 毫升封闭治疗,7 天 1 次,经 3~5 次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手术治疗

手术是将疝出的脂肪组织切除,缝合疝孔,防止深部脂肪再疝出为目的。

患者俯卧位,下腹垫高,局部浸润麻醉或持续硬膜外麻醉,切口沿臀肌起点后缘呈弧形切开皮肤及浅筋膜,向两侧牵开显露突出的脂肪团。脂肪团界限清楚,外包一层完整包膜,基底呈蒂状与疝孔下组织相连,完全分离后断蒂,彻底消除疝孔周围脂肪组织,修补缝合疝孔。

若疝孔多,应将骶髂整块脂肪切除后,修补缝合骶髂筋膜,以防复发。

若找不到疝孔的,应将薄弱的骶髂筋膜缝合修补,或将深筋膜浅面与皮下剪开分离,以切断局部皮下神经。

疾病发展和转归

骶髂筋膜由腰背浅筋膜和覆盖臀大肌的臀筋膜联合形成,筋膜下有脂肪组织,该处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及腰背神经背支的后侧支从筋膜孔中穿出,解剖上属于比较薄弱部位。由于外伤或劳损,该处筋膜易撕裂损伤,加上肥胖者皮下脂肪组织丰富,浅筋膜张应力大,在人体负重弯腰时,皮下脂肪受压力过大从筋膜神经孔及裂孔处挤出筋膜,形成异物。

基层卫生院外科门诊常常收治各种腰腿痛的病人,而骶髂筋膜脂肪疝是腰腿痛常见的原因之一,不易与其他病因区分,患者症状常常不重,体征较隐蔽,以致部分患者得不到正确诊断与治疗。诊断明确后给予对症治疗,一般采用手术方法基本可以治愈。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休息,缓解临床症状。

控制饮食,减轻体重。

减少弯腰持重等动作,避免负重。

适当理疗、按摩可以缓解临床症状。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合理膳食,控制体重。

增强髋部及骶髂部位肌肉锻炼,增加肌肉力量。

避免外伤因素增加疾病风险。

感谢中日友好医院骨科二部博士研究生  龚龙医生  参与本文撰写。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罗红霉素胶囊的功效与作用-罗红霉素胶囊说明书

2023-8-3 7:57:52

保健

怎么减少血管疾病发生方法有哪些?

2023-8-24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