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跟骨骨折(Calcaneal fracture)是足踝部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跗骨骨折 65%,主要由高处坠落伤或交通车祸伤所致,导致跟骨正常形态(长、宽、高等)破坏,表现为足跟部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足底扁平及局部畸形、站立行走困难等[1]。
主要由高处坠落伤或交通车祸伤引起,足跟部直接撞击地面,导致跟骨完整性破坏,主要表现为跟骨高度丢失,距下后关节面塌陷,外侧壁爆裂,中后足内外翻畸形等。
占全身骨折的 2%,约占跗骨骨折的 65%,约 75% 患者为关节内骨折,好发于男性,以中青年为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多[1][2]。
临床上对跟骨骨折的诊断主要依据 X 线和 CT;最常用的分型包括基于 X 线的 Essex-Lopresti 分型和基于 CT 的 Sanders 分型。Essex-Lopresti 分型主要分为舌型和压缩型骨折;而 Sanders 分型主要依据 CT 冠状位上跟骨后关节面最宽处,分为内、中、外三部分,A、B、C 分别代表骨折线,分四型:Ⅰ 型为所有无移位骨折;Ⅱ 型为后关节面损伤成两部分骨折;Ⅲ 型为后关节面损伤成三部分骨折;Ⅳ 型为后关节面损伤四部分骨折,呈粉碎性。
主要表现为足跟部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足底扁平及局部畸形,行走、活动受限。
因跟骨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薄,并且后遗症相对偏多,跟骨骨折治疗预后较差,当前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症状
跟骨骨折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跟骨骨折主要表现足跟部疼痛,局部肿胀、皮下瘀斑、局部畸形、骨擦音和骨擦感,站立、行走活动时疼痛加剧。
足跟部疼痛,站立行走受限:高处坠落时足跟部着地,直接撞击地面,导致跟骨骨折,骨折断端间移位、摩擦,引起疼痛。站立行走时断端移位增大,疼痛加重。
局部肿胀、皮下瘀斑、骨擦音和骨擦感:骨折移位后压迫周围的神经、软组织,骨折断端出血、软组织水肿渗出,引起局部肿胀,皮下瘀斑,骨折断端移位活动时伴骨擦音和骨擦感。
跟骨骨折的并发症有哪些?
跟骨骨折术后的并发症包括切口裂开和感染、皮肤坏死、延迟愈合、不愈合等,以及跟骨骨折非手术治疗或不恰当的手术治疗,导致跟骨畸形愈合,表现为足跟部增宽以及由此引起的足外侧区疼痛、跟腓撞击、内外翻畸形、神经卡压、距下关节炎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切开和感染、皮肤坏死、延迟愈合、不愈合等:男性、从事中重体力劳动或双侧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较差。此外,局部软组织条件较差、开放性骨折、吸烟或糖尿病患者,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偏高。
足跟增宽,穿鞋困难:跟骨后关节面塌陷和外侧壁增宽,复位欠佳引起,导致邻近骨骼之间的撞击以及肌腱、神经的卡压,穿鞋困难等。
距下关节炎:后关节面复位不完整,关节面不吻合引起的距跟关节过度磨损。
病因
跟骨骨折主要是由于高处坠落伤或交通车祸伤等,导致足跟部直接撞击地面,距骨撞击跟骨,引起跟骨后关节面的粉碎性塌陷,表现为跟骨高度丢失,长度和宽度变化,跟骨完整性遭到破坏,并伴随着临近骨骼结构和局部软组织的破坏等[3]。部分患者由于垂直暴力,伴随距骨、胫腓骨、脊柱骨折等。
高能量损伤:包括高处坠落伤或交通车祸伤。直接暴力导致跟骨粉碎性或关节内骨折,损伤机制主要是来自于剪切力和压缩力,或两者同时伴随引起。
低能量损伤:导致轻微移位或无移位的骨折。
哪些人容易患跟骨骨折?
年龄:中青年男性为主,女性相对男性少见。
骨质疏松:伴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跟骨骨折情况逐渐增多。
交通方式:交通行业的发展引起车祸所致的跟骨骨折增多。
职业及行走方式:高空作业及步行不稳的人群,因跌倒所致的跟骨骨折逐渐增多。
就医
跟骨骨折是一种严重影响生活,包括站立、行走受限的疾病,一旦发生跟骨骨折,需要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由高处坠落或交通车祸伤时,足跟部着地,表现足跟部疼痛,局部肿胀,平足畸形,行走、站立时疼痛加重,伴活动受限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完善跟骨 X 线和 CT,明确跟骨骨折类型及损伤的严重程度,评估患者局部软组织情况及全身基本情况后,及时采取对应的治疗方式。
就诊科室
急诊骨科。
创伤骨科。
医生如何诊断跟骨骨折?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受伤原因及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仔细查体等可初步诊断,进一步通过影像学检查验证,明确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X 线:包括跟骨侧位及轴位 X 线,一般可以观察到跟骨高度的丢失,外侧壁骨折移位,跟骨宽度增宽等明确诊断,怀疑有跟骨骨折时,可通过 CT 进一步明确跟骨骨折的严重程度。
CT 扫描:可进一步明确跟骨关节面骨折移位情况及粉碎程度,并观察临近关节有无骨折等。通过医学专业软件进行跟骨 CT 图像的三维重建,精准评估跟骨骨折的损伤细节,包括骨折块的大小,移位程度,关节面的粉碎情况,周围临近关节受累情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怎么受伤的?
受伤多久了?有什么症状?症状有无缓解或加重的情况?
有无腰背部疼痛或其他部位的疼痛、呼吸困难、头晕恶心、腹痛等表现?
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等疾病史?
是否吸烟、是否酗酒?
是否有其他手术史?
患者可能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骨折后采取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
骨折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后预后如何,能不能恢复到原先的状态?
手术治疗有没有什么风险?非手术治疗有没有什么风险?
治疗期间和治疗后该注意什么?
有没有什么并发症和后遗症?
治疗后是否需要康复锻炼?
什么时候可以下地行走?术后多久一次随访?
治疗
治疗原则:恢复跟骨正常解剖形态和距下关节的对位关系,维持正常的足弓高度和负重关系。
非手术治疗
适应症:无移位关节内骨折;跟骨关节外骨折对位良好;明显移位但高龄或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或合并严重的心肺疾病等手术禁忌症。
治疗方式: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跟骨牵引、冰敷、理疗等。
目的:缓解疼痛,减轻局部肿胀,早期功能锻炼,改善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
适应症: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Sanders Ⅱ、Ⅲ、Ⅳ 型),局部软组织条件好,不伴随其他危及生命的心、肺、脑疾患。
治疗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外侧 L 型入路);跗骨窦入路微创解剖钢板内固定;关节镜辅助治疗;一期外固定、二期切开复位内固定;距下关节融合术。
禁忌症:合并危及生命的心、肺、脑疾病;局部软组织条件差。
目的:解剖复位,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度,恢复正常的解剖形态,坚强的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恢复正常的生活。
疾病发展和转归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复杂的、致残率高、预后较差的创伤,治疗方案个体差异大,难度大。随着影像学技术、手术技术、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配合术后的康复锻炼,基本可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有少部分患者伴严重的粉碎性骨折,或局部软组织条件不允许时,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后可能出现足跟部疼痛,行走不利、穿鞋困难等并发症,采取止痛、更换鞋子等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时,可进一步评估后采取相应的截骨矫形术,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日常注意
术后的康复锻炼,注意避免过度活动中后足。
术后及时复查,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康复锻炼计划。
保持乐观开朗的态度,良好的心情,饮食清淡,劳逸结合。
基础疾病的控制,包括控制血压、血糖,戒烟,戒酒。
如不慎跌倒或遭受车祸伤引起足跟部疼痛、肿胀等,及时就诊,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若跟骨骨折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影响日后的生活质量。
预防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避免跌倒,注意安全,减少相关风险因素。
营养支持,如高蛋白食物,维生素的摄入等,老年患者注意补钙,抗骨质疏松等治疗。
高处坠落或下肢跌倒受伤时,可及时就诊,排除跟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