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骨折是什么?肱骨近端骨折怎么办?肱骨近端骨折症状有哪些?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累及肱骨外科颈及其以上部位的肱骨骨折。发病率位于髋部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之后,是第三常见的四肢骨折,约占所有骨折类型的 5%,而其中 3/4 以上患者年龄在 60 岁以上,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 3 倍之多。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肱骨近端骨折常发于老龄骨质疏松患者,多由低能量暴力导致。这部分患者骨折移位往往较轻微,采取保守治疗即可取得较好疗效。年轻患者遭遇较高能量的暴力才会引起肱骨近端骨折,常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和骨折移位。按照肱骨近端骨折累及的解剖结构,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大结节骨折、小结节骨折、肱骨头骨折、外科颈骨折和解剖颈骨折等。患者伤后即感到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活动时能够听到骨头摩擦的声音,随后会出现局部的肿胀,一两天之后会出现肩部、胸壁的淤青,如果骨折合并周围的神经、血管损伤,则会出现上肢感觉活动异常,甚至肢体发冷。多数肱骨近端骨折比较稳定,可通过保守治疗及早期规范的功能锻炼而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但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到医院复查。明显移位、不稳定的肱骨近端骨折需要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肩关节功能受限和骨折愈合不良,还存在血管、神经损伤及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能。治疗后规范的功能锻炼,对肩部功能的恢复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概述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累及肱骨外科颈及其以上部位的肱骨骨折。

发病率位于髋部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之后,是第三常见的四肢骨折,约占所有骨折类型的 5%,而其中 3/4 以上患者年龄在 60 岁以上,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 3 倍之多。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肱骨近端骨折常发于老龄骨质疏松患者,多由低能量暴力导致。这部分患者骨折移位往往较轻微,采取保守治疗即可取得较好疗效。年轻患者遭遇较高能量的暴力才会引起肱骨近端骨折,常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和骨折移位。

按照肱骨近端骨折累及的解剖结构,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大结节骨折、小结节骨折、肱骨头骨折、外科颈骨折和解剖颈骨折等。

患者伤后即感到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活动时能够听到骨头摩擦的声音,随后会出现局部的肿胀,一两天之后会出现肩部、胸壁的淤青,如果骨折合并周围的神经、血管损伤,则会出现上肢感觉活动异常,甚至肢体发冷。

多数肱骨近端骨折比较稳定,可通过保守治疗及早期规范的功能锻炼而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但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到医院复查。明显移位、不稳定的肱骨近端骨折需要手术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肩关节功能受限和骨折愈合不良,还存在血管、神经损伤及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能。

治疗后规范的功能锻炼,对肩部功能的恢复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症状

发生骨折后,患者随即感到受伤的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活动时能够听到骨头摩擦的声音,随后会出现局部的肿胀,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肢感觉活动异常,甚至肢体发冷。

肱骨近端骨折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肱骨近端骨折的常见症状包括:

疼痛:表现为局部疼痛、环状压痛及传导叩痛等,一般均较明显。

肿胀:完全骨折,尤其粉碎型者局部出血较多,加之创伤性反应导致局部水肿、渗出,因此局部肿胀明显。

肩关节活动受限:不能自由活动,患者就诊时常用健侧上肢将患侧上肢固定于侧胸壁。

肱骨近端骨折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肱骨近端骨折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肩关节活动受限、骨折畸形愈合和愈合不良,还存在血管、神经损伤及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能。

常见并发症包括:

神经损伤: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臂丛神经损伤者以腋神经最多见,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和桡神经损伤也偶有发生。多在肩部的钝性创伤或骨折脱位牵拉时损伤。神经损伤时可出现该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和活动异常,早期的神经损伤主要靠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诊断,肌电图检查通常需要 2~4 周以后才出现异常表现,但可采用肌电图观察神经损伤恢复的进程。

血管损伤: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者较为少见,一般以腋动脉损伤发生率最高,且多数为 50 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者。老年患者由于血管硬化、血管壁弹性较差,较易发生血管损伤。动脉损伤后局部形成膨胀性血肿,疼痛明显,偶可触及腋窝的异常肿胀和搏动性肿块。肢体苍白或发绀、皮肤感觉异常。一些病例由于侧支循环,肢端仍有血液供应。

胸部损伤:高能量所致肱骨近端骨折,如发生车祸、快速移动中摔倒、坠落伤等时,常合并多发损伤,应注意除外肋骨骨折、血胸、气胸等,根据受伤的具体情况,有时还需要详细检查排除头颅、腹部等部位损伤。

骨折不连接:即不愈合,导致骨折不愈合的原因有很多。创伤及反复多次的复位使骨折处的骨膜及周围软组织受到严重损害、手术过程中过多剥离软组织,导致骨折修复所需的营养供应中断,影响骨折的愈合。骨折处的牵引、固定不牢靠、软组织嵌入、骨折愈合前过度活动,也可能导致不愈合[1]。此外,吸烟也可能影响骨折愈合。

畸形愈合:因为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大,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姿势不需要肩关节完全的活动度,因此骨折虽有些成角、旋转或短缩畸形,也对伤肢的活动功能影响不大。但对于年轻患者,由于畸形愈合导致的肩关节活动差、撞击、旋转受限是不能接受的。对于移位严重且不稳定的骨折,如治疗不能达到骨折功能复位的要求,则会严重破坏上肢生物力学关系,肩部可能遗留较大的疼痛和活动障碍,影响生活质量。

肱骨头缺血性坏坏死:发生于肱骨关节面和结节交界处的肱骨解剖颈骨折、移位的粉碎性骨折,可能会导致肱骨头的供血血管断裂或堵塞,引起肱骨头缺血坏死。

肩、肘关节功能障碍:伤后关节周围疤痕或移位的骨块、畸形愈合造成肩关节活动时的撞击,或有腋神经损伤、肩袖撕裂等合并症,会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此外,治疗过程中固定时间过长也会出现肩肘关节僵硬、活动受限。

病因

肱骨近端骨折最常发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多由低能量暴力导致。而发生于年轻人的肱骨近端骨折多由于高能量暴力所致,常合并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和骨折移位。

肱骨近端骨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年轻人多由强烈的直接损伤造成,例如体育竞技、交通事故中的跌倒或撞击。

老年人可以因轻微的直接创伤或上肢伸展位跌倒引起。

轻微创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多发性骨髓瘤、转移性骨肿瘤、骨代谢性疾病等)。

哪些人容易发生肱骨近端骨折?

年轻人多是高能量损伤,如交通事故等,通常骨折-脱位更明显,常合并明显软组织损伤,并多伴有其他多发性创伤。

老年人多是低能量损伤,特别是有骨质疏松的老年女性在跌倒后上肢伸出支撑,更容易发生此类骨折。

也可能在电击伤或癫痫发 我们中。

肿瘤患者,如多发性骨髓瘤、转移性骨肿瘤。

就医

如受伤后出现肩部疼痛、活动受限、肩部畸形、肿胀,甚至活动时能够听到骨头摩擦的声音,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如合并肢体麻木、无力、发冷等症状,更应立即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伤后出现肩部疼痛、活动受限、肩部畸形、肿胀。

肩部活动时能够听到骨头摩擦的声音。

合并肢体麻木、无力、发冷等症状。

建议就诊科室

骨科。

医生如何诊断肱骨近端骨折?

医生主要通过外伤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和分型,检查一般包括 X 线片及 CT,必要时需要行 MRI(磁共振)检查。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体检:肩部肿胀,压痛,可有轴向叩击痛,肩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伤后 1 天以上者可见肩部、胸壁等部位皮下淤青。

影像学检查:X 线片能发现骨折线、骨折移位的方向、肩关节的对和关系。CT 特别是三维重建 CT 能进一步显示骨折细节,关节面有无累及、骨折移位的具体方向、骨质是否有缺损等。在怀疑存在肩袖损伤或者 X 线和 CT 都不能明确诊断时,需进行 MRI 检查。

动脉造影、CT 动脉成像:怀疑存在腋动脉或其他大动脉损伤时,可采用该检查。

肌电图:当可能存在臂丛神经损伤时,可进行肌电图检查,或者用肌电图检查随访神经恢复的情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伤前是否存在头晕、晕厥、肢体感觉活动异常等?

怎么受伤的?

受伤后有哪些症状?

是否合并和骨折不相关的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头晕、头痛等?

是否有其他疾病史?

是否在服用抗血小板药、活血药、降糖药等?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需要做哪些检查?

需要采用何种治疗方法?

平时的用药是否需要调整?

有什么方法预防再次骨折?

会留下后遗症吗?

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如果患者年龄过大、合并内外科疾病,导致不能耐受麻醉和手术的,可以非手术治疗。但要注意的是,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拍片复查(建议至少伤后一周、二周各来一次),如在保守治疗期间出现移位加重,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骨折移位明显、有不稳定倾向、对肩关节功能要求高或希望早期活动的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复位后钢板螺钉或髓内钉内固定,以及肩关节置换术[2]。

非手术治疗

部分骨折无移位或者轻微移位、年纪大伴有较多内科病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多使用肩手吊带或者石膏悬吊固定制动 4~6 周,视骨折愈合情况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如骨折稳定性很好,可在一周内开始钟摆式功能锻炼[2]。

肱骨近端骨折中 80% 属于无移位或微小移位型,这部分骨折采用保守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一般分为内固定术和关节置换术,目前多数主张进行内固定术。少数严重骨折、无法修复的老年患者采用关节置换术。

对于年轻患者来说,首选是内固定。而对于老年人来说,需要考虑的情况更多一些。当老年患者合并严重的粉碎性骨折时,就可以选择肩关节置换,将粉碎的骨质去除,更换为人工肩关节;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或者不愿意做人工肩关节置换,而选择做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则必须尽可能的把移位的骨块复位,提供充分稳定的内固定。

内固定术多数采用肱骨近端锁定板进行固定,该锁定板能够提供牢固的固定和支撑,患者术后能够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促进康复。特别对合并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有重要意义。

康复治疗[3]

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患者,通常骨折较稳定,断端对位较好,但往往患肢也是需要肩带或支具的。肘部腕部手部的活动也是可以随意活动,但要主要不要影响到肩部。通常 3 周左右,骨折有了初步愈合,才开始由被动到主动的肩部活动训练。对于肌力训练,和做内固定的一样,可以很早就通过等长收缩的方式来做锻炼,以期预防肌肉萎缩、关节粘连。

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术后一旦疼痛的症状缓解之后,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术后当天麻醉过后即可进行手肘的活动,包括握拳、前臂的旋转以及肘关节的伸屈活动,要求所有关节活动都要达到最大范围。活动应在肩关节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进行,一般为上臂贴于体侧,并一直持续到康复结束。同时为了预防上肢的肿胀,术侧的肢体应保持远端高于心脏,以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

术后 1 周开始被动活动肩关节,钟摆及环转练习。弯腰 90 度,后背与地面平行,患侧手臂放松,在健侧的带动下进行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摆动,每个方向活动到稍微痛的角度即可换方向。

术后 2 周内,肩周的肌力训练以等长收缩为主,通过健侧肢体或他人提供适度的阻力,术侧肩部发力做抬起、后伸、外展、内收的动作趋势,要求肌肉有收缩,但是关节没有活动,只是绷紧。

术后 2~6 周,锻炼时去除肩带,在健侧或外力的帮助下,主动参与活动肩关节,做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直到逐渐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在体侧和肩外展 90 度的情况下,加强肩关节旋转的动作,包括内旋和外旋的动作。比如可以做摸后背,摸对侧耳朵和摸后脑勺的动作,每天 2~3 次,每次 10~20 下。同时可以做患者前爬墙和侧面爬墙的训练。

术后 6 周~3 个月,继续以上练习,主动活动肩关节,逐渐开始负重,可以使用弹力带抗阻做肩周肌群的收缩训练。可以适当的做一些家务,尽早回归家庭生活。

建议术后每 2~4 周拍肩关节正位及腋位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疾病发展和转归

大多数肱骨近端骨折属于比较稳定的骨折,可通过保守治疗及早期规范的功能锻炼,获得较满意的功能。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往往需要手术治疗,但肩关节术后规范的功能锻炼,对肩部功能的恢复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日常注意

手术患者往往通过内固定来维持骨折的稳定性,而保守治疗的患者应有相应制动措施,确保骨折不再移位,使患者能够自如地进行肩关节的功能锻炼。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须保持切口干燥,如果必须洗澡,用防水塑料膜包裹在辅料外层。

请勿使用患侧手臂支撑从床上或椅子上起身。

3 周内不在浴缸里站立,以防滑倒时患肢不能支撑。

最好每隔 2~3 个小时进行一次功能锻炼。

在术后 2~3 周内,不做锻炼期间佩戴悬吊带。

术后/伤后 6 周内,请勿用患肢拿重的东西。

6 周内不能驾驶。

至少 10 周内不能游泳。

定期门诊随访。

预防

最主要的是预防跌倒,在老年的活动场所注意防护措施,如穿防滑鞋,铺设防滑垫,增加侧边扶手等。对于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应进行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复方丹参片的功效与作用-复方丹参片说明书

2023-8-3 4:34:42

药品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功效与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