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发生率占肘部骨折的 50%~60%,多发生于 10 岁以下儿童。
肱骨髁上指肱骨下端内外两髁之上松质骨与皮质骨交界处。10 岁以下的儿童该处前后扁薄而内外宽,肱骨远端向前倾斜,可能与该处易发生断裂有关。肱动静脉和正中神经在肘关节囊前方经过,骨折时容易损伤。
肱骨髁上骨折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两种。伸直型约占 95%。依据移位程度分为三型:Ⅰ 型:骨折无移位和成角;Ⅱ 型:肱骨远端前侧骨皮质断裂,后侧骨皮质完整如铰链,可发生成角畸形;Ⅲ 型:骨折断端完全分离移位。
儿童有手着地受伤史,伤后肘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肘上部出现畸形并有反常活动,应想到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能。
根据骨折的类型、骨折移位的程度、局部肿胀的轻重,以及有无血管、神经的损伤而选择治疗方法。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大致分为手法整复外固定、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持续牵引等。
肱骨髁上骨折的并发症较多,出现并发症原因既有损伤严重及骨折移位较大的因素,也有处理不当和疏于观察的原因,大致分为早期和晚期两大类。
家属应当了解,伤肢缺血和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表现(疼痛加剧,手指运动丧失,皮温下降,皮色变白),因为这些可能发生于复位的最初几天,由包扎过紧或血管损伤造成[1][2]。
症状
肱骨髁上骨折的症状与伤势的轻重和就诊的早晚有关。在损伤早期或骨折移位很轻,肘部常无明显肿胀。而到了损伤晚期或骨折严重移位,可出现肿胀、畸形、瘀斑和水疱、剧烈疼痛、肘关节功能完全丧失。
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症状包括:
肘关节肿胀、疼痛,肘关节不敢活动。
肘部皮下出现瘀斑。
出现肘部畸形,肘向后方突出。
肘上部位压痛明显,有反常活动。
肱骨髁上骨折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血管损伤:是一种需要及时处理的严重并发症。主要是由骨折断端对血管压迫所致。由于压迫程度不同,其血管损伤的轻重也不同。轻者骨折复位后往往可恢复正常;重者应立即手术探查血管,并行肘前及前臂屈侧的筋膜切开减压,最大限度地保存肌肉神经功能,避免长时间缺血而使肌肉和神经组织产生不可逆的损伤。
神经损伤:多为骨折近端对神经的机械刺激。如伸直尺偏型骨折多见桡神经损伤;伸直桡偏型骨折多见正中神经损伤;屈曲型多发生尺神经损伤。单纯神经损伤不是手术探查指征,绝大多数可随着骨折复位、机械刺激因素的消除而逐渐自行恢复功能。
缺血性肌挛缩:是肱骨髁上骨折最严重的合并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过紧,以及骨折复位后肿胀严重、肘关节屈曲角度过大等,致使前臂肌肉血液循环受阻,肌间水肿,加上筋膜间隔的限制,加剧了血液循环的障碍。一旦造成前臂肌肉和神经的不可逆损伤,结果是腕关节和手指间关节屈曲,而掌指关节过伸的挛缩畸形,呈典型的爪形手畸形。功能甚至完全丧失,后期无论采取何种补救方法,均无法恢复正常功能。治疗的关键是及时发现前臂缺血性改变,予以准确、彻底地减压处理。
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一种外观畸形,多数不影响肘关节功能。形成原因是骨折畸形愈合[1],而非生长障碍所致。肱骨远端内侧柱塌陷、复位后遗留尺偏畸形、骨折远端旋转,都是造成肘内翻的重要原因。常见于尺偏型骨折,多数肘内翻不是进行性的,内翻角度基本恒定。一般可在骨折愈合 1 年以后,行肱骨远端截骨术纠正。
骨化性肌炎:多数由于反复粗暴闭合复位、切开复位手术中广泛剥离、强力被动牵拉活动所引发。根据骨化发生的位置和骨化程度不同分为异位骨化和骨化性肌炎,严禁手术松解,可通过主动功能锻炼配合理疗康复等恢复功能。
病因
肱骨髁上骨折可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两种。伸直型约占 95%,包括伸直尺偏型和伸直桡偏型,因跌倒时肘关节强力过伸所致。屈曲型少见,受伤时肘关节呈半屈曲位,肘部着地,骨折线自后下斜向前上方,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
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伸直型多见,因跌倒时肘关节强力过伸所致,骨折线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骨折远端向后上方移位。
屈曲型少见,受伤时肘关节呈半屈曲位,肘部着地,骨折线自后下斜向前上方,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
哪些人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
10 岁下儿童,尤其是男童。由该年龄段肱骨远端解剖特点和活动特点所决定。
老年人,与骨质疏松有关。
就医
肱骨髁上骨折的症状与伤势的轻重和就诊的迟早有关。损伤早期或骨折移位很轻,肘部常无明显肿胀,容易引起疏忽;损伤晚期或骨折严重移位可出现肿胀、畸形、瘀斑和水疱、剧烈疼痛、肘关节功能完全丧失。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儿童有手着地受伤史,伤后肘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肘上部出现畸形并有反常活动。
非手术治疗复位后出现外固定松动时,已复位的的骨折处有移位的可能,应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
治疗后出现疼痛加剧,手指运动丧失,皮温下降,皮色变白。这些可能发生于复位的最初几天,多由于包扎过紧或血管损伤所造成。
建议就诊科室
骨科。
骨伤科。
儿骨科。
医生如何诊断肱骨髁上骨折?
通过对受伤情况的全面了解。
伤肢的全面检查,尤其涉及到血管、神经方面检查。
常规进行影像学检查,如 X 线片、CT 扫描。
必要时参考一些特殊检查,如肌电图、超声多普勒。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怎么受伤的?受伤多久了?
有哪些症状?
除了肘部,身体其他部位还有不适吗?
手腕部的感觉和运动情况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创伤严重程度如何?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
不手术可以吗?手法复位是否很疼?
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来复位和固定?
肘关节是否需要固定?要固定多长时间?
骨折一般需要多长时间愈合?多久可以关节活动?
以后可能有哪些并发症?如果出现该怎么办?
治疗过程中我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根据骨折的类型、骨折移位的程度、局部肿胀的轻重,以及有无血管、神经的损伤而选择。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大致分为手法整复外固定、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持续牵引等几种。
闭合复位外固定
闭合复位外固定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用的方法,但这种治疗方法所导致的并发症很多。手法复位尺偏畸形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是骨折断端旋转,骨折端受到前臂重力作用向尺侧倾垂,近端骨膜对远骨折端牵拉,是造成肘内翻的主要原因。且闭合复位易加重创伤,复位成功率难以确定,复位后维持对位效果困难,肿胀消退后有再移位的可能,需要再整复者,可引起关节僵硬和髓板损伤,并且皮肤水疱破损处理困难,功能恢复差。闭合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只用于无移位或者轻微移位的骨折。
闭合复位经皮钢针固定
X 线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不仅创伤小,避免了切开复位对组织的损伤,可以避免骨折远端向尺侧再移位,防止骨折畸形复位形成肘内翻,特别是对 Ⅱ、 Ⅲ 型有部分和完全移位的骨折,应作为首选方法。
切开复位内固定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不满意或有明显神经、血管损伤者,才有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指征。
持续牵引
对骨折时间较长;或已有血循环障碍;或软组织肿胀严重,皮肤多处水疱;或手法复位后不稳定者;或有伤口。
疾病发展和转归
如果取得解剖复位,预后良好。如果发生畸形愈合,可能需要进一步手术以矫正畸形。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平卧时要用枕头垫高受伤的上肢,一般让“手超过肘、肘超过心脏”,这样的体位有利于受伤胳膊的消肿。坐位和站立位时,需要注意保护受伤的胳膊,避免再摔倒。还需要在石膏外面挂上三角巾,避免受伤胳膊长时间下垂。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指导儿童做握拳-松开的动作,目的是促进消肿。握拳活动可以每天 4 次,每次 10 分钟。
儿童骨折愈合比较快,不需要特意吃“加速骨折愈合”的食物或药物。
3~4 周时到门诊复查拍片,骨折愈合良好可以拆除石膏和拔钢针。
拆除石膏后,需要让孩子开始做肘关节屈伸活动锻炼,功能锻炼以儿童主动锻炼为主。
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建议孩子在手术后 3 个月、半年和 1 年时,再次复查肘关节功能和外观情况。
预防
主要还是要注意避免外伤,儿童活动场所要做好防护措施,活动时可适当佩戴一些保护性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