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肋间神经是胸部的主要神经。它从胸段脊髓向两侧发出,出胸椎的椎间孔后,经过肋间到达胸前,负责胸壁大部分区域的感觉和肋间肌的运动[7]。肋间神经痛(intercostal neuralgia)就是肋间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
常由带状疱疹、胸椎或肋骨外伤、肺癌、胸椎退变、结核、肿瘤等引起[1],也可能找不到原因[1]。
疼痛沿着一个或几个肋间分布,性质主要是持续性的刺痛、灼痛,呈放射样。呼吸、咳嗽和打喷嚏时疼痛加重[1]。
检查时可以发现,肋间的皮肤感觉过敏和肋骨压痛[1]。
主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切除肿瘤、抗感染、抗病毒治疗等[1]。对症治疗可以采用止痛药、镇静剂、B 族维生素、局部封闭、微创介入治疗和理疗等[1][2]。手术治疗包括交感神经切断术等,但必须严格把握适应证。
日常应按照医嘱规律服药,并定期进行随访。
接种疫苗可预防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发的肋间神经痛。
症状
肋间神经痛有哪些症状?
疼痛沿着肋间分布,主要位于肋骨周围、上胸部、上背部[1][3]。
疼痛性质为持续性刺痛、灼痛等[1]。
呼吸、咳嗽和打喷嚏时疼痛加重[1]。
部分患者出现皮肤麻木感、不自主的肌肉颤动等[3]。
什么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2]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指在带状疱疹的皮疹已经愈合后,持续 1 个月及以上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
大约 9%~34% 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随着年龄增加,带状疱疹神经痛发病率升高。60 岁及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大约 65% 会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75 岁及以上的患者可以达到 75%。糖尿病患者多见。
据估计,我国大约有 400 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
可以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以缓解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疼痛。
肋间神经痛有哪些危害?
如果慢性肋间神经痛不积极治疗的话,可以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包括:[3]
失眠;
食欲下降;
焦虑;
抑郁。
病因
肋间神经痛的发病原因是什么[1]?
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某种疾病或外伤,导致肋间神经受到刺激、发生炎症或受到压迫,就会引起肋间神经痛。这类情况被称为继发性肋间神经痛[1]。原因包括: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原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病毒会潜伏在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病毒就会大量复制,引起带状疱疹和疼痛(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1][2]
胸椎或肋骨外伤退变或结核。
肿瘤:如肺癌、胸椎肿瘤等。
还有一些肋间神经痛是找不出确切诱因的,被称为原发性肋间神经痛[3]。
肋间神经痛有哪些危险因素[2]?
带状疱疹导致的肋间神经痛,可能有下列危险因素:
年龄: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性别: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
疱疹出现前就有明显疼痛:这类人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可能性增大。
疱疹期的疼痛和皮肤病变情况:疱疹期疼痛程度越严重,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可能性越大;水疱持续时间越长、水疱越多、皮肤病变的范围越广、皮肤病变区域的温度越高、感觉异常越明显,越容易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特殊部位的疱疹:比如,疱疹出现在面部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尤其是眼部)或会阴部,就更容易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其他因素:例如手术、创伤、应用免疫抑制剂、恶性肿瘤、感染、结核、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及免疫功能障碍等。
就医
何时应就诊?
如果有以下情况,应考虑就诊[1]:
疼痛沿着一个或几个肋间分布,表现为持续性刺痛、灼痛,在呼吸、咳嗽和打喷嚏时疼痛加重[1]。
出现带状疱疹时,即使没有疼痛,也应该立刻就诊。如果在出现疱疹后的 72 小时内应用抗病毒药物,能够降低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1][4]。
有糖尿病、胸膜炎、肺炎、胸椎或肋骨外伤、肿瘤等病史[1]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疼痛科
骨科
皮肤科
医生是如何诊断肋间神经痛的?
肋间神经痛的评估和诊断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3]。
采集病史:医生会询问疼痛的特点,包括性质、时间、有没有其他伴随的表现[3]。
体格检查:医生会按压肋骨周围或让患者深呼吸。如果任何一种情况引起疼痛,都提示可能患有肋间神经痛。一些患者需要接受神经系统检查[3]。
影像学检查:包括 X 线检查、超声、CT 扫描、核磁共振成像(MRI),主要是为了观察有没有受伤[3]。
医生可能会问的问题?
有哪些异常的症状?
首次出现这些症状是什么时候?
这些症状对你有什么影响?
哪些情况能改善这些症状?
呼吸、咳嗽和打喷嚏时疼痛是否加重?
是否有带状疱疹感染、胸椎或肋骨外伤、胸膜炎、肺炎、肿瘤等病史?
是否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服用过哪些药物,效果怎么样?
需要咨询医生的问题?
我的这些症状是什么引起的?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我的病情严重吗,会不会越来越差?
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各有什么利弊?
您推荐怎么治疗?
这些治疗会出现什么副作用?
治疗有哪些需要注意事项?
如果治疗没有效果,我该怎么办?
治疗
治疗上,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切除肿瘤、抗感染、抗病毒治疗等。对症治疗可以采用止痛药、镇静剂、B族维生素、局部封闭、手术和理疗等[1]。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怎么治疗?
治疗目的是尽早有效控制疼痛、改善疼痛引起的睡眠障碍,提高生活质量[2]。
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微创介入治疗、其他治疗。
药物治疗是镇痛的基础,微创介入治疗与药物联合应用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2]。
药物治疗[2]
首选的止痛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或 5% 利多卡因贴剂。
普瑞巴林不仅能够减轻疼痛,还能改善睡眠;
加巴喷丁能够减轻疼痛,如果有肾功能不全,需要减少加巴喷丁的剂量;
阿米替林能够帮助缓解疼痛,缺点是起效比较慢;
利多卡因贴剂优点是起效快,通常 4 小时以内起效。
其他止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和曲马多。
阿片类药物可以有效治疗烧灼痛、针刺痛,常用药物有吗啡、和芬太尼,一般使用不超过 8 周。有些人在用药后 1~2 周内可能发生对药物的耐受,出现镇痛疗效的下降。
曲马多可以明显缓解烧灼痛、针刺痛,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包括恶心、呕吐、头晕、尿潴留、嗜睡等。
如果一种药物不能很好地缓解疼痛,则需要联合用药。
微创介入治疗[2]
是在影像检查的引导下,以最小的创伤把器具或药物放置到病变的部位。
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微创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神经阻滞、选择性神经毁损、鞘内药物输注治疗、脉冲射频治疗和神经电刺激。
神经阻滞:治疗时,医生会在病变神经所在部位注入局麻药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通过药物短暂地阻断神经传导,减轻疼痛。这种方法既有治疗作用,又不会对神经造成损伤。
选择性神经毁损:原理是通过手术切断、化学方法(乙醇和阿霉素)或物理方法(射频热凝和冷冻等),阻断神经传导。这种方法属于不可逆的治疗,可能导致神经支配的区域出现感觉麻木、肌肉力量下降等并发症,因此医生会严格掌握适应证。
鞘内药物输注治疗:通过埋藏在患者体内的药物输注泵,把泵内的药物输注到脊髓的蛛网膜下腔内,让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脊髓或神经中枢,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常用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局麻药,其中吗啡应用最广。
射频脉冲治疗:通过脉冲式射频电流进行治疗,可以起到阻断痛觉传导的作用。这种方法不会破坏神经纤维,能够改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后也很少发生感觉减退、酸痛、灼痛和运动神经损伤,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
神经电刺激:把电极放置到脊柱椎管内的硬膜外腔,电极产生的电流直接作用到涉及疼痛传导的结构,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用量。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应按照医嘱,规律服药,并定期进行随访。
需要进行规律随访,评估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副反应、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和日常注意生活的情况[6]。
对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鼓励尽可能早地重新进行正常体力活动和社交活动。如果疼痛症状影响了关节功能,可以采取物理治疗,另外应早期进行关节活动[6]。
预防
接种疫苗可预防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发的肋间神经痛,一般建议 50 岁及以上的健康成年人接种带状疱疹疫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