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梨状肌是一种扁平的带状肌肉,位于髋关节外旋肌的最上层。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神经,控制下肢的感觉和运动。约85%的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方穿出骨盆,另有少数结构变异者的坐骨神经直接由梨状肌中穿出[1][2]。
当梨状肌由于各种原因受到损伤时,可出现局部炎症、充血、水肿、痉挛,进而压迫和刺激坐骨神经,形成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is Syndrome),患者往往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和行动困难[1]。
与发病关系密切的临床因素包括,髋关节动作过度、臀部严重外伤、梨状肌慢性损伤[3][4]。
如果患者出现臀部疼痛并向下肢延伸,且无法自行缓解,应及时就诊。临床医生通过观察体征和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2]。
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疼痛并恢复活动功能。早期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即可获得良好的疗效;若患者症状未得到缓解,可考虑采用局部药物注射的方案。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相应的手术治疗[3]。
预防的重点在于保持良好的姿态,采用科学的运动方式,避免梨状肌损伤[2]。
症状
梨状肌综合征有哪些症状和体征?
典型症状为患侧臀部疼痛,久坐或久站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可部分缓解。疼痛可从臀部经大腿后侧和外侧,向小腿和脚部放射,同时伴有下肢麻木、乏力、跛行等[1]。
其他临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还包括:
梨状肌部位可出现压痛[3];
患侧臀部可触及条索状或腊肠状硬物[3];
小腿以下的皮肤可能出现感觉异常[1];
可出现胸、腹、腹股沟、盆腔等部位的疼痛[3];
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下肢动作幅度严重受限[4];
慢性患者可出现臀肌萎缩、患肢短缩[3]。
病因
梨状肌综合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当梨状肌由于各种原因受到损伤时,可出现局部炎症、充血、水肿、痉挛,进而压迫和刺激坐骨神经,形成梨状肌综合征[2][3]。
与梨状肌综合征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有哪些?
髋关节动作过度:拉伤梨状肌,导致肌肉痉挛[3];
臀部严重外伤:臀部外伤出血,组织粘连,形成瘢痕[1];
长期劳损:长期行走或跑步,梨状肌过度使用[4];
长期固定姿势压迫:坐姿不良、爱翘脚、桌椅的高度与人体不相符[4];
注射药物使梨状肌发生变性,纤维挛缩[3];
髋关节部位骨折移位。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出现臀部疼痛并向下肢延伸,且无法自行缓解,应该及时就医诊治[2]。
其他疾病也可能有类似症状,需要确诊之后,才能开展针对性的治疗[1]。
梨状肌综合征应早期治疗,疗效与病程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1]。
就诊科室
骨科
疼痛科
医生如何诊断梨状肌综合征?
医生首先要仔细询问患者症状及既往病史。
随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查体,辅助患者摆出各种特定的姿势,并观察是否引发疼痛[2]。
影像学检查:与其他症状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4]。
X 线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目前症状达到怎样的严重程度?
是否持续加重?还是维持不变?
除了臀部疼痛还有什么其他不适?
在何种情况下,症状似乎有所缓解?
发生什么情况会造成症状加重?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目前的病情达到怎样的严重程度?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过程需要多久?
治疗后能否恢复至正常状态?
今后是否会影响日常行动?
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治疗
哪些方法可以治疗梨状肌综合征?
保守治疗[3]
口服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肌肉松弛剂,可使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物理治疗:红外热疗、电疗、超声波冲击等。
中医治疗:中药熏蒸、针灸、按摩也有一定的疗效。
手法治疗:反向牵拉和简单体位放松等。
药物注射治疗
保守治疗后,患者症状如未得到缓解,医生一般会考虑采用局部使用药物,可在超声引导下精准注射。
利多卡因和糖皮质激素:短期疗效显著,但维持时间短暂,容易复发。
肉毒毒素: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疗效明显且持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
对于上述各项措施均无效的少数重症患者,医生一般会选择手术治疗,手术切断梨状肌或分离瘢痕组织粘连。
术后有复发的风险,有些患者需要再次手术,充分松解粘连组织,才能实现较为满意的长期疗效。
日常注意
患者首先要纠正某些不良坐姿,避免继续压迫疼痛部位[2]。
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不要参加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走动[2]。
每天可以采用冰敷或热敷的方式,缓解局部的疼痛症状[2]。
积极配合医生或理疗师的康复治疗,锻炼梨状肌,减少坐骨神经压迫[3]:
进行梨状肌牵拉和内收肌功能的锻炼,
增加梨状肌周围肌肉、关节的支持力量和活动范围。
定期复诊,以便于医生及时了解病变的进展情况,对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的调整[2]。
预防
预防的重点在于保持良好的姿态,采用科学的运动方式,避免梨状肌损伤[2]。
避免在山上或不平坦的地面上跑步或锻炼。
适量运动:运动有利于保持身体协调性和骨骼强度,但要适当控制运动量。
活动前适当热身,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如果发生肌肉拉伤,应及时停止运动。
日常工作或休息时要保持良好的坐姿。
跑步或行走时要维持良好的身体平衡,避免跌倒时扭伤或拉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