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投掷骨折,通常是指在投掷过程中发生的肱骨骨折,常合并桡神经损伤。
本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本病主要病因通常是投掷过程中肌肉的不协调收缩及肩、肘关节的超常范围活动。危险因素则是投掷用力过猛。
本病根据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投掷骨折可分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根据 AO 分型可分为 3 型。A1 型,螺旋形简单骨折;B1 型,螺旋楔形骨折;C1 型,螺旋复杂骨折。根据骨折形态与特征,投弹肱骨螺旋骨折分为 3 型。Ⅰ 型,短斜形螺旋骨折;Ⅱ 型,长斜形螺旋骨折;Ⅲ 型,粉碎型螺旋骨折(在骨折端内侧有一蝶形骨片)。
本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上臂剧烈疼痛随即出现肿胀,并伴有短缩畸形或轻度成角移位(骨折远端向内、前方的轻度移位,远端不在上臂纵轴线上,形成夹角)。上臂短缩畸形是最典型、最主要的症状。
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非手术治疗;重点是及时制动,尽可能的复位骨折端;治疗难点为投掷骨折是不稳定的螺旋形骨折,整复较易,而维持对位固定较难。
本病若治疗不规范,会导致上臂活动功能障碍并发肱动脉破裂、桡神经损伤、脂肪栓塞、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可危及生命。
本病可通过消除精神紧张和疲劳;重视训练前的热身;掌握正确投掷动作要领;注意训练后的放松来预防。
症状
上臂剧烈疼痛、肿胀明显、短缩畸形、轻度成角移位等是投掷骨折最常见的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神经损伤导致的垂腕畸形,不能主动伸拇指和伸掌指关节。
投掷骨折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剧烈疼痛:上臂骨折端剧烈疼痛是投掷骨折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肿胀:肿胀极为广泛且明显,甚至波及前臂和手部。
上臂短缩畸形:肌肉纵向收缩导致上臂长度变短。
轻度成角移位:骨折远段向内、前方的轻度移位,远端不在上臂纵轴线上,导致两骨折段的纵轴线交叉,形成夹角。
投掷骨折可能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投掷骨折可并发肱动脉破裂、桡神经损伤、脂肪栓塞、骨筋膜室综合征等,术后可出现感染、骨化性肌炎、肩肘关节活动障碍、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桡神经损伤
骨折不愈合
病因
投掷骨折常见病因包括投掷过程中肌肉的不协调收缩及肩、肘关节的超常范围活动。
投掷骨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肌肉收缩不协调:肌群间不协调产生的拮抗作用是投掷骨折最常见原因。活动肩关节的肌群间不协调,则在肩胛带肌肉止点的下方造成投掷骨折。
投掷用力过猛:投掷过程中,用力超出极限,导致肩、肘关节超常范围活动。
骨骼疲劳:过度训练或休息不够,导致骨骼处于疲劳状态。
哪些人容易患投掷骨折?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投掷骨折:
过度训练:过度训练导致骨骼疲劳。
肌肉疲劳:休息不够,肌肉处于疲劳状态,会引起肌肉收缩不协调。
手臂疼痛:手臂疼痛会引起肌肉收缩不协调。
训练技能不足:投掷动作要领掌握不全面,导致神经-肌肉群不能有序进行舒张收缩。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上臂疼痛、肿胀、畸形:因用力过猛等原因出现上臂肿痛、异常活动,特别是上臂短缩畸形时,应及时门诊或急诊就医。
垂腕、垂指、垂拇畸形。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昏迷:患者出现认知、觉醒及知觉丧失,不能被任何刺激所唤醒,此时可能合并有脂肪栓塞,十分危急。
呼吸困难:患者呼吸急促、费力,此时可能合并有脂肪栓塞,十分危急。
建议就诊科室
骨科
医生如何诊断投掷骨折?
医生会根据外伤或受暴力史、局部临床表现等进行初步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肱骨 X 线检查:进行上肢肱骨 X 线检查,此项检查是确诊方法,可显示患肢骨折,且多呈螺旋形。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开始疼痛或受伤?
症状自受伤后是否加重?
手掌肢体的手掌或铅笔是否有麻木或异常?
受伤后是否有过昏迷情况?
既往是否有过其他骨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哪里发生了骨折?
需做哪些检查以明确诊断?
是否合并其他器官受损或其他部位骨折?
是否有神经血管损伤?
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是否手法复位?
固定需要多久?
治疗期间有什么注意事项?
是否有骨折后遗症?
治疗
投掷骨折治疗目的是为了恢复肱骨的完整性,并恢复附近肩、肘关节功能。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和并发症治疗。投掷骨折是不稳定的螺旋形骨折,整复较易,而维持对位固定较难。绝大部分投掷骨折通过非手术治疗均可获得良好愈合,但对于移位严重的粉碎性骨折或软组织卡压于骨折端,非手术治疗治愈率较低。
手术治疗
钢板螺钉内固定术: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尽量减少软组织的剥离,保护骨折部位血运。优点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中无需常规暴露桡神经,缺点是抗旋转及轴向暴力能力较差。
微创内固定技术:有效减少软组织损伤,骨折端血运保护好。优点是损伤小、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等特点。缺点是由于肱骨中下段解剖结构特殊,容易损伤血管、神经,难以接骨钢板,故微创内固定技术难以推广。
髓内钉固定术:为了获得良好的骨折端对线及稳定性。优点是应力遮挡效应小、骨膜剥离少、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率低、轴心固定符合生物力学特性等,临床上常被应用于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
神经缝合术或神经松解术:治疗桡神经损伤这类并发症。投掷骨折合并的桡神经损伤,一般属于受压及挫伤后神经功能失用或神经轴突断裂,不需手术治疗可自行恢复;只有神经断裂者需手术修补。
自体髂骨移植术或自体浓缩骨髓移植术:治疗骨折不愈合这类并发症。通过自体移植等方法清除影响骨愈合的生物学因素并刺激骨骼生长。
其他治疗:
小夹板固定:减轻疼痛,促进组织消肿。操作简单方便,及时制动,尽可能的复位骨折端。
悬垂石膏固定:减轻疼痛,及时制动,促进组织消肿,使骨折端对位,并纠正骨折端旋转和成角。利用重力牵引对抗肌肉收缩导致的短缩、成角移位,特别适用于螺旋形骨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发展为骨折不愈合、神经血管损伤、甚至出现脂肪栓塞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可危及生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及时尽早进行功能恢复锻炼,对今后的生活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及注意事项:术后应注意引流管的通畅,避免挤压,术后第一天引流管引流出血液正常量为 300 毫升以内,若过多,应及时告知医生。若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或微创手术后,患者应注意手指末端血供是否良好,手臂及手掌感觉是否正常。若行髓内钉固定术后,患者应注意肩袖关节功能及感觉是否良好。
复查:若悬垂石膏固定,应 1 周后复查 X 线检查,如对骨折对位不满意,应请医生调整悬吊带位置和长度。在 4 至 6 周后改用小夹板或支具固定。若行手术内固定术,术后三天消肿后复查 X 线片,随后第 1、2、3、6 个月复查一次,复查骨折愈合情况,日常注意生活中应避免过度用力,1 年后拆除内固定。
饮食(术后患者):术后 1~3 天需流质饮食,而后逐渐转为半流质饮食,若患者无不适,大约 2 周后可正常饮食。
饮食(非手术治疗患者):患者日常注意要注意多吃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豆类、瘦肉等。限制动物内脏、油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
运动(术后患者):术后第 1 天患者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下床走动;术后 3 天患者可适量在床边活动;术后 1 周可恢复正常活动。
运动(悬垂石膏固定版):患者疼痛减轻后,即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伸握拳活动,复查 X 线片后如骨折端仍有较大间隙,可在医生指导下做上臂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患者在伤后 2~3 周内夜间必须坐位和半坐位休息,以维持石膏的悬垂牵引作用。2~3 周后,可弯腰做肩关节的回转活动。待拆除固定后,行肩、肘关节功能锻炼。
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以防肘关节僵硬和上臂肌肉萎缩。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肌肉收缩动作不协调:掌握正确的投掷动作要领,培养正确的神经—肌肉群组反射,使其舒张收缩有序进行;消除精神焦虑和紧张,投掷时从容自如,精神振奋,反应灵活,保持高度的兴奋性,才能激发出最大的肌肉收缩力量;
投掷用力过猛:重视投掷前的 “热身运动”,包括全身各关节、肌肉的伸展、牵拉,使关节囊松弛,关节活动灵活,以满足大幅度旋转活动的需要;锻炼全身肌肉力量,提高体能水平,尤其肩臂部力量,强大的肌力力量不仅能保障肩关节在各种动作下的稳定,而且强劲的内收内旋肌力是提高投掷成绩的根本保证;
骨骼疲劳:注意训练后的 “放松运动”,投掷训练后,伸展、牵拉肌肉,解除痉挛,改善血供,有利于肌肉疲劳的恢复,促进微小损伤的修复,防止或消除累积性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