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腰背部纤维织炎
概述
腰背肌筋膜炎是指由于肌肉的慢性劳损、寒冷、潮湿等各种因素,引起腰背部肌肉的急性或慢性疼痛,伴或不伴有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属于积累性、劳损性疾病。症状反复,病程较长,以对症保守治疗为主。
肌筋膜炎是人群中常见的慢性疼痛源,其好发部位在腰背肌。由于缺少公认的诊断标准,导致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发病率为 30%~85%,女性较男性多见,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增高。
长期的慢性肌肉劳损是该病的主要病因,此外,外伤、受寒等也是其易感因素。
主要表现为腰背部深层钝痛、酸胀痛,偶尔伴有烧灼感或刺痛感,症状反复,病程较长。
目前对于腰背肌筋膜炎,主要进行对症保守治疗,如口服镇痛药、热敷、理疗、烤电、按摩、针灸等,都能够缓解或部分缓解症状,但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治该疾病。
由于该病的症状易反复,患者容易因疼痛等降低生活质量,特别是急性发作时。
加强腰背肌锻炼、热敷、理疗、注意保暖有利于预防发病。
症状
腰背肌筋膜炎的疼痛主要表现为腰背部肌肉的疼痛,症状较轻时,对生活无明显影响,若症状较重,患者可能不敢活动,需卧床休息、静养。
腰背肌筋膜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根据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病部位和病程经过特点,其疼痛的特点有一定的差异。
腰背肌筋膜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急性疼痛
通常发生在急性创伤时,此时的疼痛较为剧烈,常伴有烧灼感或刺痛感,患者的对自身疼痛的感知明显,往往需要对症治疗来缓解症状。
慢性疼痛
固定的压痛点:肌筋膜炎的疼痛,是由肌肉或筋膜内某一固定触发点引起的局部疼痛障碍,触发点一般位于肌肉的附着处或肌肉交叉处。可分为活跃的(即自发疼痛)或潜伏的(即仅刺激时疼痛)。经过长期刺激,被压迫时可以引起特征性的疼痛,和一些少见的自主神经现象(如寒冷、出汗、心动过速、鼻炎、流泪和红斑)。
局限性疼痛:腰背肌筋膜炎导致的疼痛,往往表现为局部的钝痛、酸胀感。患者往往主诉为某一解剖区域的疼痛,同时伴有活动受限。其疼痛分布区与神经支配区并不匹配,而且也不涉及双下肢的神经放射痛。疼痛区的肌肉往往表现为肌紧张、痉挛、僵硬等,有时查体时可摸到一硬结。
缺血性疼痛:主要表现在受寒后、长期肌肉劳损,腰背肌血流减少时出现的疼痛,往往表现为晨起疼痛明显,活动后疼痛有所减轻。长期保持同一姿势(如坐位)工作等后肌肉容易出现疼痛。
一些不典型症状:如不明原因的盆腔和尿道疼痛,有时被称为女性尿道综合征,通常被认为是肌筋膜疼痛的变异。
腰背肌筋膜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腰背肌筋膜炎本身属于一种慢性疾病,短期主要表现为疼痛,不会有明显的并发症和危害。但随着病程进展,可能会影响腰椎甚至整个脊柱的稳定性,促使退变发生,如脊柱退变、脊柱失衡等。
常见并发症主要为:
脊柱退变
脊柱不稳:腰背肌对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很重要。当出现肌筋膜炎等情况,患者可能因害怕增加腰背肌负荷引起疼痛,使腰背肌缺乏锻炼;若肌肉因长时间缺乏锻炼,出现失用性萎缩,脊柱稳定性降低,从而导致了脊柱不稳,加重了腰部的疼痛,出现恶性循环。
椎间盘突出:腰背肌肌肉参与了整个腰椎的活动,当肌肉出现劳损时,其对脊柱保护和限制功能降低,使得脊柱的异常活动增加,椎间盘的异常负荷增加,从而加速了脊柱的退变,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表现出椎间盘突出。
继发性椎管狭窄:一方面由于缺乏肌肉的支撑和保护,腰椎的小关节突的负荷增加;而为了维持脊柱稳定性,关节突出现增生、退变,从而继发了椎管狭窄。另一方面,肌肉和关节是紧密联系的。倘若腰背肌筋膜炎未经治疗,可诱发自己的触发点疼痛,从而限制关节活动。
脊柱矢状位失衡
脊柱平衡是维持机体整个纵轴稳定性的核心,特别是脊柱-骨盆的平衡。当肌肉的保护和限制作用降低,随着脊柱退变,可能会出现脊柱失衡,逐渐表现为“平背”畸形,加重腰痛和脊柱的退变。
病因
腰背肌筋膜炎是由于一系列因素导致腰部疼痛的临床病症,主要病因是肌肉疲劳性劳损。
腰背肌筋膜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积累性劳损:由于长时间固定某一姿势,如久坐久站,会引起神经肌肉的微创伤,这种重复刺激成为肌肉运动终板的高强度刺激,进而导致慢性肌肉收缩(高压)和触发点的形成,因此在查体触摸到某一点时会引起疼痛。
外伤:挫伤、扭伤、拉伤等急性创伤也可以形成触发点,引起类似上述的作用机制,可引起疼痛。
机械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致使腰骶部肌肉易长期处于紧张、拉伸状态,从而造成积累性劳损。
内部因素——姿势不佳、脊柱侧凸、脊柱发育畸形(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等);
外部因素——如工作环境、内容不适合劳动者身体情况。
脊柱退变:随着年龄增长,骨骼和关节的结构退化,肌筋膜的柔韧性逐渐丧失,可能导致腰背肌筋膜炎。
神经根压迫:神经根刺激,可能导致神经支配肌肉的脊髓节段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形成腰背肌筋膜炎。
情绪心理压力:焦虑、交感神经输出增加和睡眠剥夺,可能导致肌肉紧张、易疲劳和疼痛阈值降低。
内分泌和代谢缺陷:目前的研究已知甲状腺和雌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腰背肌筋膜炎。
受寒、着凉:受寒、着凉等原因会使肌肉的血流减少,一方面血流量减少导致三磷酸腺苷水平降低,肌肉缺乏能量,肌浆网内的钙回收障碍,使得肌节单位持续缩短和挛缩;另一方面加重了组织的代谢失衡,在触发点附近产生大量的致疼化合物,从而引起疼痛。
其他原因:营养缺乏、慢性感染等。维生素不足(如维生素 B、C、D、E),矿物质不足(如铁元素),慢性病毒(如丙型肝炎病毒、肠道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如莱姆病)可能会使腰背肌筋膜炎长期存在。
哪些人容易患腰背肌筋膜炎病?
办公室久坐人员。
从事体力工作人群。
长时间或频发的夜间睡眠障碍人群。
身体抵抗力较低、维生素 E 缺乏的人群。
焦虑、心理压力大的人群。
就医
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缓慢发展的疾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当疼痛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时需就诊。就诊时往往需要行相关的辅助检查来排除其他疾病,如腰椎退变疾病等。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腰背肌筋膜炎的症状一般发展较慢,疼痛一般不剧烈。当疼痛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或生活时,可考虑来医院就诊。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在发生急性创伤时,比如腰扭伤、车祸外伤等,此时出现的疼痛往往较为剧烈,建议立即就诊于医院,排除脊柱骨折、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可能。
建议就诊科室
骨科
脊柱外科
康复疼痛科
医生如何诊断腰背肌筋膜炎病?
根据患者的病史、病程经过、疼痛特点及相关体格检查结果进行初步诊断,主要诊断要点如下:
区域性疼痛。
疼痛范围遵循已知的肌肉牵引疼痛分布。
可触及肌肉绷紧区域。
绷紧区域内的一点或结节有压痛。
运动范围受限或肌肉软弱无力。
手压触发点结节能再现主要的疼痛症状。
敲击触发点处的绷紧区域或触诊,会引起局部肌肉抽搐反应。
肌肉软组织的物理治疗可减轻或消除疼痛。
常需要鉴别的疾病为:
纤维肌痛:纤维肌痛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以广泛的疼痛,疲劳为特征,常伴有多种其他症状。
可能需要做的相关辅助检查:
腰椎 X 线:可判断腰椎的骨性结构有无异常,有无脊柱疾病。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排除软组织器质性疾病,非常重要。
超声检查:可判定触发点的位置,识别肌筋膜组织的粘弹性和高阻力动脉血流。
肌电图:肌电图可显示触发点的电活动增强。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疼痛的部位在哪?什么样的疼痛(刺痛、酸痛)?多长时间了?伴不伴随双下肢的疼痛?
疼痛之前有什么诱因吗?以前腰部受过外伤吗?
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强度怎么样?
平时进行体育锻炼吗?
吃过什么药?进行过什么治疗?效果怎么样?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这个病最严重的后果有什么?
日常生活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或者有什么可以预防或减轻该疾病?
我目前的生活习惯或工作方式是否需要调整?
目前针对我的疾病,治疗方案都有哪些?效果怎么样?哪个方案适合我?
治疗
腰背肌筋膜炎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治疗。短期内,治疗目的是为了消除拉紧感,抑制或消除触发点,减轻疼痛。从长期来看,需恢复肌肉的柔韧性,并且去除任何相关的诱发、加重因素,以降低复发率。治疗方案应该三管齐下的,包括:
识别和治疗导致肌筋膜疼痛的肌肉功能障碍的潜在因素(坐姿、焦虑等)。
通过相关治疗来抑制或消除触发点、肌肉绷紧区域。
通过轻柔的拉伸和强化来建立肌肉弹性(由经过培训的物理治疗师,或其他接受过这些技术培训的治疗师来指导协助完成)。
药物治疗
肌肉松弛剂:肌肉松弛剂在腰背肌急性损伤使用时效果较好,能够缓解急性疼痛。
非甾体抗炎镇痛药(NSAID):如塞来昔布、洛索洛芬钠等,可有效缓解腰背肌筋膜炎的阵痛。但由于这类药物存在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等,所以本身存在胃部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阿片类药物:有时对于严重的腰背肌筋膜炎疼痛,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是必要的。但该类药物有恶心、身体依赖、痛觉过敏、性腺机能减退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用药需谨慎。
镇静药:对于疼痛影响患者生活睡眠的,使用镇静药如安眠药等,可能缓解患者夜间情绪紧张和睡眠不足。
手法治疗
肌肉拉伸技术:目前比较公认常用的技术为喷雾和拉伸技术,治疗急性触发点比慢性触发点更有效。该方法通过将目标肌肉隔离并被动拉伸,同时施加蒸发-冷却液喷雾(所述喷雾是临时麻醉剂如氟化甲烷或氯乙烷)抑制疼痛和反射运动,从而消除触发点。
触发点注射
触发点注射和干针穿刺,一直是筋膜炎疼痛触发点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患者一线治疗(手法治疗和药物治疗)无反应的情况,可以尝试触发点注射。注射常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和长效的布比卡因。该治疗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比如局部血肿、局部感染,或者注射皮质醇激素出现组织坏死等。
干针穿刺的靶点是触发点内的最大压痛点,可机械地破坏肌筋膜炎的触发点和任何相关的纤维化核心。当针头穿透触发点时,可能表现为局部肌肉抽搐反应,肌筋膜炎的症状将会消失。
肉毒杆菌毒素
一些患者对针刺和药物疗法耐药 1 个月后,可以考虑使用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可使肌肉松弛,缓解疼痛。尽管肉毒杆菌毒素具有理论上的有效性,但存在许多潜在并发症,包括可造成患者虚弱,出现流感样症状,和瞬时的同侧四肢麻木。
物理治疗
物理疗法对腰背肌筋膜炎是非常有用的补充疗法。但是单独使用,作用不明显。
热疗法:热疗法是最常用的物理疗法之一。它能增加血液流动和使组织膨胀,减少肌肉痉挛和疼痛。热垫提供表面热量,皮下渗透有限,但超声波可以提供深层的热量和更高的皮下渗透。热疗法的禁忌症包括循环功能不全、感觉或认知障碍、恶性肿瘤和炎症。
电疗:电疗也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疗法。可以改善血管循环,消除疼痛部位的炎症副产物,还有助于缓解肌肉痉挛和水肿。然而,它不应用于妊娠、佩戴心脏起搏器、恶性肿瘤或感染的患者。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不作为肌筋膜炎的常规治疗方法。超声引导下的小针刀或者射频等肌肉松解治疗效果不错,可以尝试。如果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但手术解决病症较为局限,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其他治疗
针灸:在经络和经外穴位针刺,效果类似于干针穿刺技术。
按摩:腰部按摩治疗被认为可以有效缓解肌筋膜炎疼痛。
草药:近来草药已用于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产生的疼痛。
芳樟醇化合物:可减少乙酰胆碱释放并改变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引起终板活性的抑制和肌肉收缩的停止。包括薰衣草、迷迭香、柠檬香脂、西番莲和大麻。
腰背肌功能锻炼: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可有助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缓解肌筋膜炎疼痛。临床上腰背肌锻炼主要采用“小燕飞”式功能锻炼。腰椎健身操需要在疼痛完全消退之后进行。因为在疼痛消退前,肌肉仍然紧绷且处于痉挛状态,如果过早开始锻炼,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疼痛、肌肉痉挛和紧绷。
疾病发展和转归
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且可治疗的疾病。如果不进行诊断和治疗,它可能发展成慢性疼痛,并引发过度的社会心理和功能问题。这可能导致患者进一步的痛苦、焦虑甚至抑郁。恶性循环可能引起进一步的病变。早期诊断和治疗,可能有助于减少社会心理并发症和慢性疼痛综合征。
日常注意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注意天气变化,注意保暖、防寒。
避免负重,降低脊柱肌肉的异常负荷。
避免外伤,如腰扭伤等;急性腰损伤之后积极治疗,注意保养,避免迁延不愈形成触发点,诱发肌筋膜炎。
日常注意生活饮食注意营养均衡。
预防
腰背肌筋膜炎是慢性积累性劳损所致的疼痛,生活中注意保养能够有效缓解和预防疼痛的发生。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积极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避免久坐等某一固定姿势,保持同一姿势 1~2 小时后,需要休息,注意劳逸结合。
进行负重活动、运动时佩戴护腰。
积极行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