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出血性膀胱炎,是由于膀胱内壁组织和血管受到外界因素的损伤,导致膀胱出现广泛炎症性出血。这是一种常见于肿瘤患者放、化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尿液中的血液含量以及是否发生血栓梗阻。
本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大剂量化疗患者的发生率为 20%~25%,放疗患者的发生率约为 5%。
出血性膀胱炎最主要的病因是膀胱受到药物、射线或感染的损害。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接受化疗或盆腔区域放疗、在骨髓或干细胞移植前接受大剂量清髓(清除骨髓中的肿瘤细胞)治疗。
本病无分型分期。
出血性膀胱炎主要症状表现为血尿(一般呈洗肉水色)。由于患者的膀胱内壁和血管受损,导致不同程度的血尿,尿中的含血量随病情加重而上升,患者还可能发现尿液中有血凝块,有时血凝块会堵塞尿道。
出血性膀胱炎的病情轻重不一。症状轻微者静脉补液或大量饮水稀释尿液、促进排尿即可。症状明显者可采用药液灌洗膀胱,收敛止血。对于部分出血不止者,则需施行手术阻断血流,甚至最终需要切除膀胱,以免大出血形成致命威胁。
病毒感染引发的出血性膀胱炎通常短期内即可痊愈。而恶性肿瘤治疗期间出现的出血性膀胱炎往往会长期持续,直至疗程结束才会逐步缓解。
出血性膀胱炎患者应该配合医生积极治疗,日常多补充水分,同时注意防止尿道感染。由于该病多数是在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因此难以彻底避免。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补水、补液、使用利尿剂等方式,尽可能减少发病风险。
症状
出血性膀胱炎最典型的症状是血尿。随着病情加重,尿液中的含血量也会逐步上升,甚至形成血凝块堵塞尿道。
出血性膀胱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出血性膀胱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血尿、排尿中断:尿液呈现洗肉水样,随病情进展而日渐严重。病情轻微的患者肉眼可能无法发现尿液异常,只有医生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尿液中的血细胞。随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发现尿液呈现浅红色或鲜红色,这就是“血尿”的痕迹。当出血量达到一定程度,可在尿液中形成血凝块,甚至堵塞尿道,患者可能表现为尿流中断,尿液难以排出。
尿频:正常成人白天排尿次数 4~6 次,夜间 0~2 次,患者排尿次数增多。
尿急。
尿痛:排尿的时候有刺痛或烧灼的感觉。
尿失禁:尿液的流出不受无法控制地流出。
出血性膀胱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膀胱内壁和血管受到损伤,假如未能及时治疗,可能将对膀胱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严重损害。
常见并发症包括:
瘢痕(疤痕)组织形成:膀胱形成瘢痕组织,影响此囊状结构的伸缩性。大面积的瘢痕可导致膀胱容积减小。
尿道梗阻:导致无法排尿,并可能引发全身性的脓毒血症。
病因
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和盆腔区域放疗是出血性膀胱炎最常见的病因。膀胱内壁长时间接触尿液中的高浓度化疗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或受到大剂量放射线照射,都可能引发损伤而形成炎症和溃疡。
出血性膀胱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膀胱内壁长时间接触细胞毒性药物:膀胱是贮存尿液的器官,假如尿液中存在高浓度化疗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就会导致膀胱内壁黏膜组织受到损伤,引发炎症反应和出血。常见药物及代谢产物包括:环磷酰胺或异环磷酰胺的代谢产物丙烯醛、膀胱内灌注的治疗膀胱癌的卡介苗、其他化疗药物(如白消安、塞替派)等。
盆腔区域接受放疗:大剂量放射线也会损伤膀胱组织,引起溃疡、出血。
职业暴露:长时间接触苯胺类染料、杀虫剂等有毒化学试剂。
病毒感染:如腺病毒、流感病毒、多瘤病毒、2 型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引发的出血性膀胱炎往往症状较轻微,可自行痊愈。
哪些人容易得出血性膀胱炎?
等待骨髓或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术前需要接受大剂量放、化疗。
应用环磷酰胺和异环磷酰胺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如淋巴瘤、乳腺癌和睾丸癌等恶性肿瘤患者。
盆腔部位接受放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如前列腺癌、子宫颈癌和膀胱癌等恶性肿瘤患者。
化工原料职业暴露者:未按规定做好职业防护,长期接触有毒有害化工原料的人群。
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血尿:一旦发现,患者应该及早去医院接受诊治。除出血性膀胱炎以外,血尿还是膀胱癌的典型症状。患者自身根本无从预测究竟是何疾病。因此务必去医院查明病因,确诊病情。随后,由专科医生制定后续处置方案,尽可能改善症状,控制病情进展风险。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无法排尿:无法排尿往往是因为发生了尿道梗阻,应该即刻前往医院,接受急诊治疗。
建议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出血性膀胱炎?
医生会首先进行体格检查和询问病史,可能询问的内容包括:正在服用的药物、是否曾接触有毒物质。随后医生会推荐患者接受影像学检查及膀胱镜检查等,鉴别发生血尿的病因,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最终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常规检查:检查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数量,评估有无血小板减少、感染及贫血(失血、感染等导致的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患者可有头晕、皮肤结膜苍白等)。
血生化检测:测定各项生化指标,评估是否存在感染和炎症反应,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凝血功能:采集血样,测定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尿液检查:鉴别其中是否存在红细胞、白细胞、肿瘤细胞或病原体感染。
影像学检查:通过超声、CT、MRI 等手段,观察膀胱的病变情况。
膀胱镜检查:医生会采用局部麻醉,然后将一根纤细的光纤通过尿道插入膀胱,通过顶端的光源和视频头,就可以清晰的观察膀胱的内部情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从何时开始出现症状的?
血尿的严重程度如何?是否有血块?
在何种情况下症状会减轻或加重?
是否还伴有其他疾病?
是否正在接受治疗?具体采用何种治疗方案?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此症状可能是由何种原因引起的?
症状是暂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
采用何种检查手段可以得出确诊结果?
是否还会出现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推荐采用何种治疗方案?是否还有其他替代方案?
日常生活和饮食应注意哪些方面?
治疗
对于出血性膀胱炎,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处置方案,尽快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风险。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和针对症状给予治疗,首先需要停用致病药物或与相关科室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症状轻微的化疗患者可以多喝水或静脉补液。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则需要接受药物或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膀胱药物灌洗:若出血严重或血凝块阻塞膀胱,医生会把导管插入膀胱中,用药液冲洗膀胱。作用是清除血凝块,并促进止血。常用药物包括硝酸银、明矾、苯酚和甲醛溶液。
抗生素:如果膀胱内的损伤非常严重,医生还会给予预防性的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治疗,作用是预防感染。
解痉镇痛药物:如吗啡等阿片类药物,如果患者有剧烈疼痛,该类药物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手术治疗
膀胱动脉栓塞术或动脉结扎术:作用是切断血流。适用于药物灌洗无效、出血不止的患者。
电流或激光烧灼:作用是对出血严重部位实施电流或激光烧灼以实现止血,此项操作将通过膀胱镜来实现。
膀胱切除术:当膀胱内大面积出血时,必要时医生会考虑切除膀胱,以避免无法控制的出血威胁患者生命。
其他治疗方法
高压氧疗:适用于药物灌洗等方案无效的患者,作用是增加膀胱坏死组织的氧气供应,促进其新生,加快修复出血部位的破损。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未接受正规治疗,出血性膀胱炎可发展为大出血,或导致蔓延至全身的感染,形成脓毒血症。此时患者需接受住院治疗才能稳定病情,甚至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ICU),否则可能存在生命危险。
经过正规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症状可缓解,通常不会对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影响。症状是否会再次发生与患者的肿瘤治疗方案有关,假如仍需接受放、化疗,即仍有再次发病的风险。
日常注意
出血性膀胱炎患者应该配合医生积极治疗,日常注意多补充水分,同时注意防止尿道感染。
在化疗期间多喝水、多排尿:化疗期间多喝水,以利于稀释尿液,促进排尿;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利尿剂。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如果患者接受了手术,术后应注意导尿管是否通畅。若尿液中出现大量血液应即刻告知医生。出院后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更换敷料。
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通常仅是短期内使用利尿剂或抗生素,极少出现不良反应。如出现皮疹、恶心呕吐等不适时要及时就诊。
定期复查:恶性肿瘤患者按照医生制定的肿瘤治疗或随访计划接受复诊,与此同时通过尿液检测监测尿液中是否出现红细胞。
改善生活方式,避免尿道感染。
戒烟戒酒,减少对膀胱的损伤;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尿道周围清洁,勤换内裤;
不要穿过于紧身的衣服,最好选择宽松的棉质衣物,以利于通风透气。
饮食:
手术患者术后需禁食,术后约 3 天后可给予流质饮食,约 1 周后逐步改为半流质和正常饮食;
非手术患者在治疗期间应该戒烟戒酒,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刺激膀胱。建议多吃水果和蔬菜,补充水分、维生素和纤维素,利于排便。
运动:
手术患者术后通常需要卧床休息约 3~7 天,随后可以开始在床上伸展肢体或下床在小范围内走动,并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
绝大部分出血性膀胱炎患者无需手术,但由于多伴有恶性肿瘤,不宜参加高强度的运动。可以参考医生对肿瘤病情的评估及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医生通常建议患者每次散步或慢跑 30 分钟,每周锻炼 5~7 天。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肿瘤患者每天应至少补充 2 升的水分,增加排尿量。
工作中长期接触化工原料者需做好职业防护,如戴好护目镜、防毒面罩和手套,并穿好防护工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