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结石病通常发生在人体的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主要致病因素包括饮食习惯和慢性疾病或感染。体内不同部位结石的大小和成分具有极大的差异,但最终都表现为集结成固态物质,并可能导致相应的器官发生管腔狭窄或梗阻。结石病一般通过外科治疗都能获得满意的预期效果,不会对患者的健康状况造成长期的影响。
常见结石病类型主要包括:
消化系统
胆石病:包括发生在胆囊和胆管的各类结石。此类疾病是临床常见病,目前中国胆石病的发病率已达到 10% 左右,女性患者更为多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胆结石的成分绝大部分为胆固醇
胃肠结石:这是由于患者发生胃肠功能紊乱,或是摄入了某些难以消化的食物或异物,导致在胃肠道发生滞留并聚集成团,还可能在胃部或肠道机械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下凝结成坚固的硬块,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排出体外。
泌尿生殖系统
尿路结石:这是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可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男女患者的比例约为 3∶1,发病年龄多在 25~40 岁之间。随着科技水平的进展,目前各种微创碎石方案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超过 90% 的尿路结石患者可以无需进行开放式手术治疗,即使是病情复杂的难治性患者也可以通过微创治疗实现良好的疗效。
男性生殖系统结石:此类疾病临床较为罕见,例如精囊或输精管结石。病情轻微者可能平时无明显症状,仅在性交时发现射精受到阻碍。若病情进展或伴发感染,可导致腹股沟部位,包括睾丸和会阴部感觉疼痛。
症状
各种类型结石病的发病位置、致病因素、进展过程均有所差异。因此,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各具特征。
胆石病的典型特征:
大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可能是在体检过程中偶然发现。
有症状的患者多在进食过饱和摄入过多油脂之后出现症状加剧:
胆绞痛:疼痛源于上腹部,呈阵发性过持续性,并可能向肩部和背部放射。
恶心、呕吐、饱胀不适、嗳气、食欲不振。
若继发感染,可出现寒颤、高热等全身症状。
若累及肝脏还会引起黄疸(眼白和皮肤呈黄色);尿液颜色变深,粪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
胃肠结石的典型特征:
腹部疼痛或隐痛、腹胀、食欲不振;并可能长期持续,反复发作。
反酸、烧心、恶心、口臭。
病情严重者可造成胃肠黏膜糜烂、溃疡、出血;甚至引起胃部幽门或肠道梗阻。
泌尿系统结石的典型特征:
疼痛或绞痛:
输尿管结石和肾结石的疼痛位于腰部或上腹部;
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的疼痛位于下腹部或男性的阴茎和睾丸部位。
尿频、尿急,尤其夜尿次数增加。
排尿困难,有时会出现排尿间断的情况。
若伴有尿路感染或损伤,还可能出现血尿、脓尿。
生殖系统结石的典型特征:
病情轻微者可能平时无明显症状,仅在性交时发现射精受阻。
若病情进展或伴发感染,可导致腹股沟部位,包括睾丸和会阴部感觉疼痛。
假如结石较大,将排出精液的通道完全堵塞,则患者在射精时可感到疼痛加剧。
若损伤较为严重,还可能发现精液中有血。
病因
结石病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的发病因素大致分为 2 类:先天性和获得性。获得性因素中包括饮食习惯、慢性疾病或感染等;先天性因素则是家族遗传或自身基因突变。患者最终发病可能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结石病的先天性因素
胚胎发育过程中,胃肠道或泌尿生殖系统的外形结构发生畸形或神经功能异常。
基因突变引起内分泌或免疫系统功能紊乱,造成体内激素水平异常或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细胞组织。
胆石病的获得性因素
饮食习惯:
高糖、高脂饮食。
日常营养摄入过剩。
慢性疾病或感染:
肥胖/高血脂/糖尿病。
肝硬化。
胃肠道曾经发生严重病变,接受过手术切除治疗。
慢性细菌感染或寄生虫感染。
胃肠结石的获得性因素
饮食习惯:植物中未能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鞣酸等物质可形成植物性结石。中国患者以胃柿石最为多见,患者在空腹进食大量柿子,特别是未成熟或未去皮的柿子,就很有可能致病。
慢性疾病:
胃肠功能紊乱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发生滞留并聚集成团。
患者由于心理或精神问题,不断吞食毛发,亦可在胃内缠结成团块。
泌尿生殖系统结石的获得性因素
饮食习惯:
过量摄入动物蛋白、钙质和带有草酸类物质的蔬菜(例如甘蓝、甜菜、欧芹、菠菜)。
高糖、高脂、高盐饮食。
每天饮水量过少。
慢性疾病或感染:
泌尿生殖系统存在慢性病原体感染。
患者的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导致泌尿生殖系统形成非感染性慢性炎症。
各种慢性病:慢性肾病、慢性心血管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
曾经接受过泌尿生殖系统手术,留有创伤。
就医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泌尿外科
常见检查项目
病史采集:
基本情况:患者病史、治疗史、日常饮食情况,以及家庭成员是否出现类似病情。
临床症状的特征:例如起病时间、进展趋势、症状发作频率、每次发作的诱因等。
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感觉不适的部位是否存在疼痛、压痛和肿块。
仔细观察患者全身其他部位是否还有其他异常迹象。
抽血检查:
检查血红蛋白浓度,评估各类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是否出现明显变化。
测定血液中的各种生化成分,例如血糖、血脂、C 反应蛋白等,并评估肝、肾功能。
粪便或尿液检查:
观察尿液或粪便的颜色、形态。
检测尿液中的电解质水平、酸碱度变化。
鉴别尿液或粪便中是否存在血细胞、蛋白质或某些病原体感染。
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核磁共振成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可以观察病变的位置、体积,并评估体内各处脏器的病变情况,了解病变波及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内镜检查:医生可能会将一个带有视频头的导管,插入到患者形成结石的部位,直接观察结石的具体情况。同时还可以开展治疗或获取小部分组织以供病理检查。
治疗
医生会根据结石病患者的类型及其具体病情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部分无外科治疗指征的患者可以采取观察等待或药物治疗的措施,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通过外科治疗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胆石病的治疗
外科治疗
首选腹腔镜手术,较之传统的开腹手术,显著减轻创伤和疼痛,术后恢复更快,手术瘢痕不易发现。
外科治疗的患者指征:
有明显症状;
结石数量较多或结石较大(超过 2~3 厘米);
出现各种并发症,例如胆囊息肉、慢性胆囊炎、肝脏及其功能受损等。
病情复杂、无法实施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仍需进行开腹手术。
观察等待
结石体积很小且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暂时无需治疗,只要定期随访,由医生根据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胃肠结石的治疗
外科治疗
内镜手术是治疗胃肠结石的主要方式。
若胃结石体积较小或较松脆,可通过胃镜直接取出或机械破碎后取出。若胃结石体积较大或较坚硬,可采用药物溶石联合胃镜取石。
体积较大的肠结石则需要通过内镜手术,切开肠道将其取出。
观察等待
胃肠结石的体积如果很小,可通过药物使其软化、分解,并服用促胃肠动力药,将碎屑或糊状结石由肠道排出。
泌尿系统结石的治疗
外科治疗
微创碎石技术是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主要方式,例如体外冲击波碎石。
当患者的结石较大,直径超过 2 厘米时,就需要通过内镜手术将结石取出。
假如患者病情非常复杂或结石数量过多,医生会考虑实施开放手术进行治疗,以便于将结石完全清除,同时还可治疗相关并发症或切除部分坏死组织。
药物排石
对于小型的尿路结石可以先通过服用药物溶石并大量饮水,观察 1~2 个月结石是否排出。常用药物包括:碱性枸橼酸盐、碳酸氢钠、别嘌呤醇、乙酰半胱氨酸等。
男性生殖系统结石的治疗
抗感染治疗:通过规范的抗生素治疗,控制慢性感染,清除病原体。
抗炎治疗:常用药物为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抑制病变部位的慢性炎症。
手术切除:一般仅适用于已生育的男性或老年人,因为手术过程可能损伤生育功能。
日常注意
结石病患者务必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同时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居家治疗注意事项:
手术患者回家后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更换敷料。
遵医嘱用药,不要随意服用其他药物、保健品,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患者应根据治疗计划定期随访,以便于医生监测病情进展趋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结石病的形成机制,杜绝高危因素以免复发。
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
每天适量摄入新鲜的水果、蔬菜、坚果,以及优质蛋白质,例如蛋、鱼、瘦肉等。
每天应饮用足量的水,促进体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积极参加日常注意锻炼,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素质。
预防
预防结石病的重点在于注重科学饮食,积极治疗各类慢性疾病和慢性感染。
积极治疗各种慢性病,做好疾病管理:
伴有慢性心血管疾病者,应开展降脂、降糖治疗,力争维持长期达标。
及早治疗各种内分泌疾病,避免因激素水平紊乱而干扰体内的正常代谢过程。
泌尿生殖系统一旦发生感染,就应即刻开展规范治疗,力争清除病原体。
异食癖患者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改变不良嗜好。
注重科学饮食:
严格控制每天摄入的食盐、脂肪和热量水平。
不要随意服用成分不明的营养品和保健品。
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补钙,以免过量钙质形成结石。
控制柿子、山楂、黑枣等食物的摄入量,尤其避免食用未成熟或未去皮的柿子。
避免过量食用富含草酸的食物,例如:甘蓝、杏仁、花生、甜菜、欧芹、菠菜。
限制高嘌呤饮食:每天食物中嘌呤的摄入量<500 毫克,减少食用动物内脏和海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