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尿道癌
概述
尿道恶性肿瘤是指发生于尿道部位的肿瘤。其典型临床多表现为尿道梗阻,以及尿道存在肿物、血尿注等。
原发性尿道恶性肿瘤罕见,世界范围内原发恶性肿瘤的报道(自 1834 年至今)约 2000~3000 例,仅占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 0.1% 以下,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反复感染及长期慢性刺激相关。
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不良性行为,重视泌尿系感染,不要滥用药物一定程度可预防此病。出现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就诊治疗。
症状
临床上该病罕见,并非所有尿道恶性肿瘤都具备典型表现,常常呈隐匿病程。大多数情况下,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尿道梗阻,以及尿道存在肿物、血尿等。
尿道恶性肿瘤有哪些症状?
梗阻症状:排尿困难及不适感。
尿道肿物:部分患者可触及肿物,或者可见肿物脱出。
血尿:黏膜破损后,可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但是泌尿系统其他部位的病变也可出现血尿,应注意鉴别。
尿道恶性肿瘤的并发症有哪些?
局部浸润: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浸润性生长是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可侵犯膀胱、阴道前壁、前列腺等邻近脏器。
转移:包括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前者以盆腔淋巴结转移为主,后者可转移至包括肺、脑、肝等多器官。
病因
由于发病率低,世界范围内报道相对少见,所以该病的病因并不清楚。
尿道恶性肿瘤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目前考虑,可能与尿道损伤或尿道狭窄、不洁性行为、反复泌尿系感染、长期中草药滥用相关。
也有学者认为,可能继发于某些增生性疾病,如肉阜、乳头状瘤、息肉等。
尿道黏膜白斑可能是尿道恶性肿瘤的癌前病变。
另外,雌激素被认为可能与女性尿道恶性肿瘤有关。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出现进行性的排尿困难、血尿注或者可触及肿物时,应立即就医,行进一步检查。
当在 B 超、CT 检查中,发现尿道占位性病变,或 X 线尿道造影提示尿道黏膜破坏,以及不规则充盈缺损时,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尿道恶性肿瘤?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并结合辅助检查,做出初步诊断,但最后确诊,仍然依赖手术切除标本或活检的病理学证据。
尿道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一般以尿道梗阻、尿道肿物和尿道出血为主。
常见的辅助检查如下:
X 线尿道造影:可见尿道内不规则充盈缺损,以及尿道黏膜破坏。
B 超及膀胱尿道镜检查加活检:可以了解尿道肿瘤对膀胱有无浸润, 确定手术范围及明确肿瘤性质。
CT、MRI(磁共振成像)检查:可发现盆腔淋巴结有无肿大。
阴道指诊:针对于女性患者。可了解尿道肿瘤的部位、大小、有无浸润等情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现在哪里不舒服?什么时候出现的?还有其他的症状吗?
有没有其他疾病史?之前做过手术吗?
之前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吗?怎么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排尿情况怎么样?生活质量怎么样?
家庭条件如何?医保情况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得肿瘤?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该病的治疗原则:延缓或阻止疾病的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治疗方案和选择
尿道肿瘤首选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
手术方式及范围应根据病理类型、部位、临床分期而定。女性患者肿瘤位于远端1/ 3 尿道者, 可行尿道部分切除, 一般不会引起尿失禁。
腹股沟淋巴结明确有转移时应考虑淋巴结清扫术注。尿道近端2/3 肿瘤, 浸润全尿道或膀胱颈者, 尤其活检为腺癌, 应行根治性切除术, 即切除膀胱、尿道、阴道前壁、子宫和卵巢, 同时清除盆腔淋巴结, 并行尿流改道。
放疗可配合手术进行。对于晚期不能手术者应予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
对恶性黑色素瘤及绒癌亦可采用冷冻疗法。
男性前尿道癌根据肿瘤范围、大小行阴茎部分切除或全切, 也可行预防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后尿道肿瘤常浸润尿道周围, 累及会阴,应行全尿道广泛切除, 尤其前列腺部尿道应同时行盆腔脏器切除及尿流改道。
综上所述, 对较小的、早期尿道肿瘤,可单纯用手术或放疗。随着瘤体的增大, 应行综合治疗, 即手术加手术前后放疗。进展期病变最好采用手术、放疗和化疗联合治疗。
尿道恶性肿瘤的发展及转归
尿道恶性肿瘤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预后评估主要由病理学类型和病理学分期决定,早期发现的尿道恶性肿瘤治疗效果较好,而分期较晚或者已经出现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患者,可能提示预后不佳。
尿道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研究不多,更加详尽的病因学、治疗及预后分析,有待进一步探索。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应注意以下事项: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必要时及时就医。
积极处理泌尿系感染等相关疾病。
不要盲目用药,减少药物滥用。
预防
可以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不良性行为,重视泌尿系感染,不要滥用药物。
一旦发现可疑的相关症状,尽早就诊,不要讳疾忌医。
出现可疑症状时,咨询专科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