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是指产妇顺产后 24 小时内失血超过 500 毫升;或剖宫产后超过 1000 毫升。这是分娩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1]。事实上,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以避免的,而关键就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为此,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在 2014 年发布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旨在规范全国妇产科的产后出血防治工作[2]。
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事实上,所有孕产妇都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而伴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则风险更高[2]。
临床相关风险包括年龄上升、孕次增加、未经规范的孕期检查、既往子宫手术史或胎盘粘连史、胎儿相关的各种异常情况、分娩时通过手术或医疗操作助产、伴有各种心血管或肝脏疾病、先天性或药物性凝血功能障碍[1][2]。
产后出血的典型症状是阴道出血、严重贫血、脸色苍白、头晕烦躁[1]。如果失血情况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孕产妇将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甚至可能有致命危险[1]。
无论产妇是突发产后大出血,还是持续、不断的少量出血,都要及时告知医生,开展相应的救治措施[2]。临床医生基于患者的病史、体征、大致失血量,以及妇科检查和实验室相关检测,可得出诊断结论,并初步判断产后出血的基础病因[2]。
临床医生会根据孕妇产后出血的具体病因,实施相应的处置方案。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尽快止血,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初始阶段医生会采用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压等保守措施尝试止血。如果上述治疗方案无效,患者出血状况非常严重或属于难治性产后出血,则需要施行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以达到止血的目的[2]。
患者应适当休息,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4]。
孕妇在妊娠期间要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各种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早采取防治措施[2]。
症状
产后出血有哪些临床特征?
产后出血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阴道持续出血、严重贫血和失血性休克的相应表现[1]。
产后出血的临床标准[2]:
顺产后 24 小时内失血超过 500 毫升;
剖宫产后 24 小时内失血超过 1000 毫升;
严重产后出血的临床标准:顺产后 24 小时内失血超过 1000 毫升[2]。
产后出血可导致哪些并发症?
如果失血情况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孕产妇将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1]。
失血性休克
凝血功能紊乱
严重贫血
某些孕产妇若在妊娠期间伴有高血压、贫血、脱水等情况,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也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2]。
病因
产后出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
子宫收缩乏力
这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与子宫收缩乏力相关因素包括[2]:
全身因素:产妇体质虚弱、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或精神紧张等。
产科因素:
产程:急产、产程延长或滞产、试产失败等;
产科并发症:子痫前期等。
子宫因素:
羊膜腔内感染;
子宫过度膨胀: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巨大儿等;
子宫肌壁损伤;
子宫肌瘤;
子宫发育异常:双子宫、双角子宫、残角子宫等。
药物因素:
过量使用麻醉剂、镇静剂或宫缩抑制剂等。
产道损伤[2]
子宫颈、阴道或会阴裂伤;
剖宫产子宫切口延伸或裂伤;
子宫破裂;
子宫体内翻。
胎盘因素[2]
胎盘植入——胎盘绒毛在其附着部位与子宫肌层紧密连接;
胎盘滞留——膀胱充盈、胎盘嵌顿、胎盘剥离不全;
凝血功能障碍[2]
血液系统疾病——原发性或药物性血小板减少;
严重的肝脏疾病;
产科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事实上,所有孕产妇都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而伴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则风险更高[2]。临床与产后出血具有相关性的风险因素包括[2][3]:
年龄:年龄越大,出血风险越高;
肥胖、或营养不良
孕次:孕次增加,子宫功能衰退;
既往子宫手术史;
既往有胎盘粘连史;
合并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症
分娩时通过手术或医疗操作助产;
胎儿及胎儿附属物相关的各种异常情况,例如巨大儿、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前置胎盘;
伴有各种心血管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或是较为严重的肝炎、肝硬化;
伴有先天性或药物性的凝血功能障碍;
未经规范的孕期检查,未能及早防范或控制相关病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产后出血是根据出血量来进行评估,所以无论产妇是突发产后大出血,还是产后持续、不断的少量出血,都要及时告知医生,开展相应的救治措施[2]。
首先医生要评估出血严重程度,及其对患者所造成的影响;
此外,医生还要查明病因,开展针对性的治疗,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产后出血。
就诊科室
产科
医生如何诊断产后出血?
临床医生基于患者的病史、体征、大致失血量,以及妇科检查和实验室相关检测,可得出诊断结论,并初步判断产后出血的基础病因[2]。
首先医生需要仔细询问产妇的病史、症状,并进行全面体检,评估精神状态[2]。
随后医生会根据各种方法,大致估算总体失血量[2]。
妇科检查:探寻导致出血的病因,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2]。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1]:
生命体征是否稳定;
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肝肾功能是否发生异常变化。
超声发现胎盘残留情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出血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是持续出血还是间歇性出血?
每次出血的量有多少?
除了阴道出血之外,还有什么不适症状?
是否伴有慢性基础病?例如心血管疾病、凝血障碍或肝硬化?
基础疾病是否遵医嘱进行治疗?采用什么方案治疗?效果如何?
以前是否接受过子宫手术或其他生殖系统的手术治疗?
妊娠期间是否接受规范的孕期检查?是否发现什么异常情况?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产后出血?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是否会自行好转?还是会越来越严重?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是否会造成不良后果?
是否会影响生育功能?
今后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临床医生会根据孕妇产后出血的具体病因,实施相应的处置方案,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尽快止血,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初始阶段医生一般会采用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压等保守措施尝试止血。如果上述治疗方案无效,患者出血状况非常严重或属于难治性产后出血,则需要施行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以达到止血的目的[2]。
有哪些保守方案可用于治疗产后出血?
一般治疗:监测各项指标,尽可能稳定生命体征,同时积极排查出血的基础病因[1][2]。
保持呼吸通畅,必要时会给予氧疗或气管插管;
失血严重者,需输血和补液治疗。
子宫收缩乏力的保守治疗方案[1][2]
药物治疗:
缩宫素
卡贝缩宫素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米索前列醇
卡前列甲酯栓
麦角新碱
氨甲环酸等
配合宫缩剂可同时施行子宫按摩或压迫法:经腹按摩或经腹经阴道联合按压,按摩时间以子宫恢复正常收缩并能保持收缩状态为止。
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输注[1][2]:
血小板;
血浆;
纤维蛋白原;
凝血因子。
有哪些手术或介入方案可用于治疗产后出血?
子宫收缩乏力的手术或介入治疗方[1][2]
宫腔填塞术——宫腔水囊压迫或宫腔纱条填塞;
子宫压迫缝合术;
盆腔血管结扎术;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子宫切除术。
产道损伤的手术治疗[1][2]:
缝合裂伤,清除血肿;
将子宫恢复至正常位置;
子宫下段破裂需立即开腹手术修补;
若无法止血,则考虑子宫切除术。
胎盘因素造成出血的手术治疗[1][2]:
人工轻柔剥离胎盘组织;
刮宫术;
胎盘植入可采用盆腔血管结扎、子宫局部楔形切除或介入治疗;
若无法止血,则考虑子宫切除术。
日常注意
患者应适当休息,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4]。
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避免性行为。
继续积极治疗相关基础疾病,改善总体健康状况。
康复期间,应补充足够的营养和热量,以满足身体所需。
遵医嘱服用铁剂,改善贫血状况。
不要随意服用营养品和保健品,以免影响母乳喂养。
如果发现任何再次出血的迹象,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诊治。
预防
孕妇在妊娠期间要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各种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早采取防治措施[2]。
孕前或产前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尽可能确保妊娠期间的总体健康状况。
妊娠期间应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各种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孕妇要和医生充分沟通,了解产后出血的严重危害,配合医生采取防治措施。
高危孕妇最好可以在分娩前转诊到有输血和抢救条件的医院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