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产褥感染
概述
产褥热(Puerperal fever),指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医学上又叫“产褥感染”。发病率为 6%,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孕产期保健水平的提高,产褥感染发病率降低,但仍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是产妇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是产妇机体免疫力降低,及生殖道受细菌感染,引起的局部及全身炎性反应。与产后出血、孕期贫血、胎膜早破、产褥期不良处理、感染等有关。
发热、疼痛和异常恶露是产褥感染的三大主要症状。由于机体感染部位、程度、扩散范围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对于产后发热者,医生通常会首先考虑产褥感染,再排除泌乳热、产褥中暑、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乳腺炎、泌尿系感染等其他疾病。泌乳热通常于产后 3~4 天泌乳期出现低热,可自然消失,不属病理范畴;产褥中暑常表现为高热、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一旦诊断产褥感染,原则上应给予广谱、足量、有效抗生素,并根据感染的病原体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对脓肿形成或宫内残留感染组织者,应积极进行感染灶的处理。
加强围生期卫生宣教,保持全身及外阴清洁,妊娠晚期避免性交及盆浴,加强营养,孕期适当活动,增强体质,有外阴阴道炎和宫颈炎者及早治疗。临产前注意避免胎膜早破,产程异常者及早处理,避免滞产、产道损伤、产后出血等引起感染的诱因。
症状
发热、疼痛和异常恶露是产褥感染的三大主要症状。由于机体感染部位、程度、扩散范围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将产褥感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急性外阴、阴道、宫颈炎:表现为局部灼热、坠痛、肿胀,炎性分泌物刺激尿道可出现尿痛、尿频、尿急。会阴切口或裂伤处缝线嵌入肿胀组织内,针孔流脓。一般体温不超过 38℃,病情发展可向上至宫旁组织,导致盆腔结缔组织炎。
子宫感染:包括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病原体经胎盘剥离面侵犯至子宫蜕膜层者为子宫内膜炎,侵及子宫肌层者为子宫肌炎,两者常互相伴随。临床表现为产后 3~4 天开始出现低热、下腹疼痛及压痛、子宫复旧不良、恶露增多且有异味。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病原体通过淋巴道或血行侵及宫旁组织,形成急性炎性包块,并延及输卵管及其系膜。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腹痛伴肛门坠胀,常伴有寒战和高热,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如侵及整个盆腔,使整个盆腔增厚呈巨大包块状,不能辨别其内各器官,整个盆腔似乎被冻结,称为“冰冻骨盆”。
急性盆腔腹膜炎、弥漫性腹膜炎:炎症扩散至子宫浆膜层,形成盆腔腹膜炎,继续发展为弥漫性腹膜炎,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寒战、恶心、呕吐、腹胀、下腹剧痛,体检时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
血栓性静脉炎:盆腔内血栓性静脉炎常侵及子宫静脉、卵巢静脉、骼内静脉、骼总静脉及阴道静脉,厌氧菌为常见病原体。病变单侧居多,产后 1~2 周多见,表现为寒战、高热,症状可持续数周或反复发作。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常继发于盆腔静脉炎,多发生在股静脉、胆静脉及大隐静脉,表现为弛张热,下肢持续性疼痛,局部静脉压痛或触及硬索状,使血液回流受阻,引起下肢水肿,皮肤发白,习称“股白肿”。
脓毒血症:病情加剧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脓毒血症、败血症,尤其是当感染血栓脱落时可致肺、脑、肾脓肿或栓塞死亡。
病因
本病是产妇机体免疫力降低、生殖道受细菌感染,引起的局部及全身炎性反应。产妇体质虚弱、孕期贫血、孕期卫生不良、妊娠合并内科并发症、多胎妊娠及产钳助产、胎膜早破、营养不良、产科手术、产程延长、产后出血过多等因素,均是导致产褥感染的高危因素。
感染病原体
正常女性阴道内,有些非致病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致病,称为条件病原体,但即使致病微生物也需要达到一定数量或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会致病。
需氧性链球菌是外源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尤其 B 族 β-溶血性链球菌(GBS)产生外毒素与溶组织酶,有极强的致病力、毒力和播散力,可致严重的产褥感染。其临床特点为发热早,体温多超过 38℃,伴有寒战、心率加快、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子宫复旧不良,宫旁或附件区疼痛,发展快者易并发菌血症、败血症。
大肠杆菌属,包括大肠杆菌及其相关的革兰阴性杆菌、变形杆菌等,亦为外源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也是菌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最常见的病原体。
葡萄球菌属,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为外源性感染,容易引起严重伤口化脓性感染。
厌氧性链球菌,其分泌物异常恶臭。
厌氧类杆菌属,此类细菌可加快血液凝固,易导致血栓性静脉炎。
芽孢梭菌。
支原体、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产褥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感染途径
外源性感染:指外界病原体进入产道所致的感染。由被污染的衣物、用具、各种手术器械、敷料等物品接触后引起。
内源性感染:正常孕妇生殖道或其他部位寄生的病原体,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或病原体数量及毒力增加时致病。
易患因素有哪些?
产后产妇内裤、卧具不洁,床单、被褥更换不及时,以不洁液体擦洗阴部,探视者不更换医裤即与产妇同床而坐或卧,过早性交等[1]。
就医
何时应就医?
凡产后出现持续性发热、局部红肿、压痛、恶露异常者,均应考虑产褥感染的存在。如按普通感染发热治疗无效,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全身及局部体检,注意有无引起感染的诱因,排除其他疾病或切口感染等可能。
医生会将其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肾盂肾炎、急性乳腺炎等感染相鉴别。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才能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产褥感染一经诊断,应及时治疗,正确用药,避免感染迁延不愈,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建议就诊科室
产科
医生如何诊断产褥热?
若产妇出现发热症状,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及分娩过程,仔细检查全身、腹部、盆腔及会阴伤口,确定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结合辅助检查进行诊断。
全身及局部检查:仔细检查腹部、盆腔及会阴伤口,确定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软产道损伤可见局部红肿化脓。检查是否有子宫压痛,附件区增厚、压痛或触及炎性包块。
辅助检查:
血尿常规、C 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有助于早期诊断。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清 C 反应蛋白高,有助于早期诊断感染。
B 超可见盆腔内有液性暗区,提示有炎症及脓肿。CT、磁共振成像等检测手段可对感染形成的炎性包块、脓肿做出定位及定性诊断。
确定病原体:宫腔分泌物、脓肿穿刺物、后穹隆穿刺物检测方法有病原体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分泌物涂片检查、病原体抗原抗体检测三种。
对于产后发热者,医生通常会首先考虑产褥感染,再排除泌乳热、产褥中暑、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乳腺炎、泌尿系感染等其他疾病。泌乳热通常于产后 3~4 天泌乳期出现低热,可自然消失,不属病理范畴;产褥中暑常表现为高热、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分娩的时间?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
是否有剖宫产史、会阴侧切或裂伤?或污染物接触史?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症状持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是否自行用过药?
是否有阴道炎、宫颈炎或盆腔炎等其他疾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的产褥热?
需要做哪些检查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一旦诊断产褥感染,原则上应给予广谱、足量、有效抗生素,并根据感染的病原体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对脓肿形成或宫内残留感染组织者,应积极进行感染灶的处理。
支持疗法
加强营养并补充足够维生素,增强全身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取半卧位,利于恶露引流或使炎症局限于盆腔。
处理胎盘、胎膜残留
急性感染伴高热者,应有效控制感染,同时行宫内感染组织的钳夹术,在感染得到彻底控制、体温正常后,再彻底清宫,避免因刮宫引起感染扩散、子宫内膜破坏和子宫穿孔。
应用抗生素
未能确定病原体时,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及临床经验,选用广谱高效抗生素。然后依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种类和剂量。
抗凝治疗
血栓静脉炎时,应用大量抗生素的同时,可加用肝素钠,同时,还可口服双香豆素、阿司匹林等其他抗凝药物。
手术治疗
会阴伤口或腹部切口感染,应及时切开引流;盆腔脓肿可经腹或后穹隆穿刺或切开引流;子宫严重感染,经积极治疗无效者,及时行子宫切除术,清除感染源,挽救患者生命。
疾病发展与转归
急性产褥感染治疗不及时,或产妇抵抗力差,会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危及产妇生命。
如治疗不彻底,盆腔内可能遗留有慢性炎症,如器官粘连或输卵管堵塞等[2]。
日常注意
注意卫生,早晚用软毛牙刷刷牙,勤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产褥期应适时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勤换内衣裤,保持会阴部清洁。妊娠晚期避免性交。
孕期适当活动,增强体质,有外阴阴道炎和宫颈炎者及早治疗。
自然分娩后 2 个月内禁止同房,剖宫产术后 3 个月内禁止性生活。
产后促进腹壁及盆底肌肉张力的恢复。
饮食调理,保证机体营养供应,进食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补充维生素。
预防
加强围生期卫生宣教,保持全身及外阴清洁,妊娠晚期避免性交及盆浴,加强营养,孕期适当活动,增强体质,有外阴阴道炎和宫颈炎者及早治疗。
临产前注意避免胎膜早破,产程异常者及早处理,避免滞产、产道损伤、产后出血等引起感染的诱因。
接产中严格无菌操作,正确掌握手术指征。
产后严密观察,对可能发生产褥感染者,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消毒产妇用物,勤换内裤,保持内裤干燥清洁。
产后控制探视者的数量和时间,陪护者应接受医生必要的医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