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脉络膜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病因尚不明确。
多见于白种人、青年人,单眼发病,男女比例大致相同。也可见于儿童。
该病主要分为弥漫性和孤立性。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常伴有皮肤、眼部或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 Sturge-Weber 综合征(脑面血管瘤病);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仅累及眼球,一般很少累及全身。
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表现为广泛的脉络膜增厚,呈紫红色,边界不清,视网膜脉络膜血管扩张扭曲。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多位于眼底后极部,瘤体呈橘红色类圆形隆起,边界清楚,表面可有色素沉着。
对于无症状的患者,应定期观察。当出现症状,黄斑水肿或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时,可试行激光光凝或光动力疗法。其次,也可选用经瞳孔温热疗法,及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疗法。治疗的关键在于消除黄斑水肿、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但对于黄斑中心凹的病灶,治疗本身对于中心视力也会造成损伤。
该病会造成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视网膜劈裂,长时间会导致视网膜退行性改变,最终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
当出现明确的视力下降等症状时,应立刻就医。该病早期发现治疗效果较好,病程迁延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
孤立性病灶通常比弥漫性病灶治疗的预后好。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应进行全身相关系统检查。
症状
脉络膜血管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脉络膜血管瘤的常见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为视物模糊、视野缺损(固定黑影)。
视物变形(破浪样、弯曲样等)。
罕见症状:
眼痛(多为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所致的青光眼)。
脉络膜血管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通常情况下,该病会造成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视网膜劈裂,长时间会导致视网膜退行性改变,最终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
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晚期可能并发白内障、虹膜新生血管、继发性青光眼等。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若临近视盘,会造成压迫,引起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病因
脉络膜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病因尚不明确。
就医
绝大部分患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均为偶然发现或者体检时发现该病,而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一般先有全身其他系统表现。
一旦诊断为脉络膜血管瘤,就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并定期复查,长期观察脉络膜血管瘤的变化。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门诊就诊:
视物模糊、视力下降。
视物遮挡感。
视物变形。
突然开始出现飞蚊症(眼前有飘动的小黑影,尤其看白色明亮的背景时更明显,还可能伴有闪光感),或飞蚊症较前明显加重。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突发的无痛性视力下降、视物遮挡,甚至视力丧失。
突发的眼痛。
就诊科室
眼科(首选);
神经内科或外科(如 Sturge-Weber 综合征所致的脑血管瘤);
皮肤科(如 Sturge-Weber 综合征所致的颜面部血管瘤)。
医生如何诊断脉络膜血管瘤?
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伴有颜面血管瘤者诊断较容易,但需注意详查眼底及头颅。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常通过眼底镜发现橘红色病灶来诊断,配合眼底血管造影、超声检查,一般可确诊。
脉络膜血管瘤的辅助检查包括
外观检查: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如 Sturge-Weber 综合征,通常伴有颜面部血管瘤,且结膜及巩膜血管迂曲。
眼底镜检查: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可发现圆形或椭圆形隆起,一般为橘红色,或橘红色与灰白色相间,边界清楚,附近有扩张的视网膜、脉络膜血管。
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广泛、弥漫、扁平、边界不清的紫红色或番茄色脉络膜增厚,可见视网膜脉络膜血管迂曲。
B 超检查:可以明确隆起的形态,有特征性表现,对诊断有很大帮助。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FFA):具有独特的表现及诊断意义,表现为:早期迅速渗漏、强荧光,晚期荧光不退,但不具有特异性。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ICGA):是目前对于诊断来说最有价值的检查,有特征性改变:早期强荧光、晚期染料快速清除。
CT 及 MRI(磁共振成像)检查:可提示占位性病变,特别是增强扫描,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可拍摄高分辨率的后极部眼底断层照相,适用于对黄斑水肿及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及其疗效评估。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症状?
是否有视物遮挡、黑影飘动症状?
是否有眼痛?
症状是突然出现还是逐渐出现?
有无于外院行相关眼科检查?
有无皮肤病病史?
有无颅脑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脉络膜血管瘤?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是否会遗传给下一代?
治疗
治疗目的旨在减轻瘤体渗漏,减少视网膜下液,以保存或提高视力。对于病灶位于黄斑中心凹者,光凝治疗可能会造成视力的减退。
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
无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可观察。
出现症状或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可试行激光光凝或巩膜外冷凝治疗,或切开后巩膜放出视网膜下液,但总体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预后差。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光凝治疗: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式,目的是为了封闭瘤体表面的渗漏血管,通常需数次光凝才能完成全部治疗。
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位于视盘周围及黄斑下的瘤体。经瞳孔温热疗法激光波长为红外波段,比普通激光穿透力更强,同时局部升温低于激光光凝,故对肿瘤周围组织影响相对较小,但仍会对中心视力造成一定的损伤。
光动力疗法(PDT):属于冷激光治疗,需向血液中注射光敏感剂,并利用光动力疗法激光照射病灶,从而对病灶血管的内皮细胞进行有选择的破坏,造成血管闭塞、萎缩,但对正常视网膜血管及神经感觉层结构无损害。对于存在大面积的视网膜脱离的病灶效果不佳,同时也无法治疗十分靠近周边的病灶。治疗后需避光,以防止光过敏反应。治疗数天内,可能出现局部反应性水肿。光动力疗法治疗较为昂贵。
放疗:局部低剂量的外敷贴和光热辐射、质子束辐射也可作为治疗的首选,以促使视网膜下液吸收和瘤体的萎缩。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放射性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病变及白内障。
眼内注射药物:近年来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因子药物,能有效治疗眼底新生血管疾病。但可能需数次注药,价格昂贵。有文献报道,光动力疗法联合玻璃体注药治疗脉络膜血管瘤,效果显著。
脉络膜血管瘤的发展和转归
该病的自然转归目前尚不明确,这得益于患者积极的治疗。
在未经治疗情况下,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瘤体大小通常保持固定,极少数可能存在增大的现象,可能与瘤体血管的淤血有关。在积极行光凝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获得视力的提高。
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晚期可能伴发青光眼,若病情控制不佳,可造成眼痛及视力丧失。
日常注意
有症状后,应及时就医,不要自行选用药物治疗,不要自行网上搜索治疗方案。若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会加重病情。
特别注意相关的眼外表现,如: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通常伴有颜面部血管瘤,且结膜及巩膜血管迂曲。
预防
该病为先天性良性血管错构瘤。
对于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注意眼外的表现,定期检查眼底,有助于提前发现眼内病灶;
对于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一旦出现症状,应立即就诊,及早发现,及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