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脑干出血即脑干部位的脑血管出血,致残率、致死率高,是神经科的急重症。脑干出血约占脑出血的 10%,绝大部分为脑桥出血,偶尔见中脑出血,延髓出血极为罕见。
脑干出血的典型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伴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严重者出现昏迷。
长期高血压造成的血管慢性损害是最常见的病因。
怀疑脑干出血者需尽快到急诊科就医,接受头部 CT 等检查,并进行严格监护和治疗。
治疗上,除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等一般措施外,还应进行脱水降颅压、调控血压治疗,必要时行外科手术,以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病情稳定后,可积极进行康复治疗。
日常生活中,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等,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预防方面,应控制危险因素,如管理好血压、血糖、血脂等,避免情绪激动或过于劳累。
共同 我们: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经内科 刘丽娟医生
症状
脑干出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脑干出血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因出血量、出血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脑桥出血主要有如下表现:
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偏瘫、四肢瘫等;
出血量少时,患者意识清楚;
出血量大(>5ml)时,患者很快出现意识障碍、针尖样瞳孔、侧视麻痹、四肢瘫痪、呼吸障碍、去大脑强直(上肢屈曲内收,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足屈曲)、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如胃出血、便血等)、高热等表现,常在48小时内死亡。
中脑出血主要有如下表现:
轻症患者可突然出现复视、眼睑下垂、一侧或双侧瞳孔扩大、眼球不同轴(双侧眼球不在同一水平线)、共济失调(即肢体动作不协调)等;
严重者可很快出现意识障碍、四肢瘫痪、去大脑强直,迅速死亡。
延髓出血少见,主要表现为:
突然摔倒、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呼吸节律不规则、心律失常,继而死亡。
病因
脑干出血的病因有哪些?
脑内的动脉壁薄弱,肌肉和结缔组织较少,出现各种血管病变时易破裂出血。
引起脑干出血的常见原因如下:
最常见的原因为高血压导致的血管病变。在长期高血压的作用下,血管壁发生玻璃样变,导致小动脉硬化,血管壁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出现微动脉瘤,容易诱发破裂出血。
脑血管畸形是脑干出血的病因之一,包括海绵状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等。脑血管畸形是脑血管先天性、非肿瘤性发育异常,多见于年轻人,发病年龄约为 20~40 岁。
其他相对少见的病因包括:脑动脉夹层、血液系统疾病、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肿瘤、药物(如可卡因)等。
脑干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年龄:年龄增大,脑干出血的发生风险升高;
高血压:是脑干出血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酗酒;
服用华法林等抗栓药物。
就医
出现哪些表现需要及时就诊?
脑干出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出现下列情况时应立刻就诊:突发持续性头痛,伴有意识丧失或恶心呕吐、言语不清、肢体麻木无力等。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神经外科
如何诊断脑干出血?
突发急性起病的复视、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尤其伴有头痛、呕吐、血压明显升高、昏迷时,高度提示脑干出血。
影像学是诊断脑干出血的主要依据,医生常用的检查如下:
头部 CT:为急诊时医生的首选检查,一旦发现脑干部位高密度影,结合脑干出血的相应表现,即可确诊;
头部磁共振(MRI):急性期血肿,MRI 显示不如 CT 清楚;当血肿完全形成时,MRI 显示比 CT 清楚。因此,CT 和 MRI 对脑干出血的诊断有很强的互补性。
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脑血管的位置、形态、分布,有助于明确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脑干出血的病因。
脑脊液检查:在没有条件进行 CT 检查时,对于病情不太严重、无明显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医生会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脑出血时,脑脊液压力常升高,呈均匀血性。
血液化验:需进行血常规、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电解质等检查,明确全身情况及有无血液相关疾病。
医生可能会询问哪些问题?
以往是否有高血压病?
如有高血压病,是否曾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得怎样?
以往是否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等抗栓药物?
以往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以往是否吸烟、酗酒?
患者和家属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脑干出血?
需要接受哪些治疗?
死亡风险高吗?
是否会留有后遗症?
肢体无力等功能如何恢复?
以后的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脑干出血应如何治疗?
脑干出血的治疗主要包括如下措施:
一般治疗
主要是支持治疗、生命体征监护,具体包括:
卧床休息:一般应卧床休息 2~4 周,避免情绪激动、血压升高。
保持呼吸道通畅:护士会将昏迷患者的头歪向一侧,以便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流出,并可防止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护士会随时吸出患者口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必要时,医生会行气管切开,辅助机械通气。
吸氧:医生常会给有意识障碍及缺氧的患者吸氧,以改善缺氧状况。
鼻饲:护士常会对昏迷或有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鼻饲,以免进食水时发生误吸。鼻饲方法为,将一根塑料管经鼻插入胃中,用注射器将流质食物直接注入胃内。
对症治疗:医生可能会对过度烦躁不安的患者用镇静药物,对便秘患者用缓泻剂。
预防感染:护士会通过口腔护理、吸痰等方法来减少呼吸道感染,通过膀胱冲洗来减少导尿所致的泌尿系统感染。对于昏迷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严密观察病情:患病期间,护士会监测患者的意识、瞳孔大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
降低颅内压治疗
脑干出血后,血肿会占据一定的颅内空间,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水肿也会有一定的占位效应,导致颅内压升高。这是脑干出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降低颅内压治疗以静脉滴注渗透性脱水药甘露醇为主,一般应用 5~7 天。
还可联合应用利尿剂呋塞米,以增加疗效。
甘油果糖脱水作用温和,没有反跳现象,医生可能会选用。
抬高床头约 30°,可增加颈静脉回流,有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血压调控
急性脑出血患者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增加致残、致死风险。适当降低血压可降低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也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医生常用静脉或口服降压药控制血压。
常用的静脉降压药物:尼卡地平、乌拉地尔、硝酸甘油等;
常用的口服降压药物: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阻滞剂(如氯沙坦)、β1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
防治并发症
脑干出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需要积极防治,改善预后。
加强口腔护理、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酌情应用抗生素等措施,能一定程度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出血早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一类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奥美拉唑),可一定程度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如病变累及体温调节中枢,可能引起 39~40℃ 的高热,医生会采用物理降温予以对症治疗。
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尽早开始康复治疗,以促进全身功能障碍的恢复,改善生活质量。康复治疗包括如下措施:
体位护理:将瘫痪肢体放置在与挛缩倾向相反的功能位置:肩关节屈曲、外展,肘关节伸展,腕关节略背伸,手指伸展或微屈,下肢稍屈膝、屈髋,踝关节置中位。尽可能多取患侧卧位,可增加患侧感觉输入,牵拉整个偏瘫肢体、减少痉挛。勤翻身,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避免肺部感染。
患体按摩:按摩要从肢体的近端到远端,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由慢而快,反复进行;同时配合涌泉穴、劳宫穴、合谷穴、曲池穴等穴位的按摩,2 次/日,15~30分钟/次,防止肌肉萎缩。
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应在肢体按摩后,全关节范围内活动上下肢各个关节,2 次/日,30分钟/次。从肢体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从大关节到小关节,活动幅度由小到全范围,每个关节活动 3~5 回。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及时开展主动运动。
语言康复训练:对失语、构音障碍及听觉障碍的患者进行训练。从发音器官训练开始到发单音节、单字、单词,认人、物品名称,反复读、认,巩固效果。同时利用各种刺激法,强化应答能力,根据失语不同类型及程度给予针对性指导。家属应耐心协助,不宜过急,对患者的每一个进步都表示肯定。
肢体功能锻炼:卧床期间,鼓励患者做主动活动。站立练习时,最开始可在有依靠的情况下站立,如背靠墙、扶拐等,每次 10~20分钟,同时指导其进行坐站练习、登台阶练习,以改善下肢肌力。随着病情改善,可尝试无依靠站立,逐渐过渡到步行。患侧上肢主要做各关节的主动练习,加强掌指关节活动与拇指的对指练习,以促进手功能顺利康复。在此过程中,给予详细指导,及时纠正,达到逐步康复。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以上肢练习为主。首先学习用手提物、放下,逐步提放较大和较小物件,如皮球、筷子、笔、纸等。练习各种捏握方法,进而学习使用匙、梳、刷子等。在学好抓握的基础上,练习自己洗脸、刷牙、梳头、洗澡,开始时可有人协助,特别是洗澡。
心理治疗:对心理、精神、情绪和行为有异常的患者,可进行心理调整或治疗。
传统康复疗法:传统中医针炙、按摩、推拿等疗法,有助促进康复。
其他:利用矫形器、假肢及辅助器械等,补偿生活能力和感官的缺陷。
日常注意
监测并合理控制血压;
如需服用抗栓药,应咨询医生,明确方案;
戒烟限酒、控制体重;
定期复查。
预防
脑干出血无特异性预防措施,一般通过控制危险因素的手段,减少出血的发生。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避免情绪激动、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