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三叉神经负责把脸部的感觉传递到大脑。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是影响到三叉神经的一种慢性疼痛性疾病。
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通常发病年龄 28~89 岁,70%~80% 病例发生在 40 岁以上,高峰年龄在 48~59 岁。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三叉神经痛。
最初,你可能经历短暂的轻度疼痛。
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可以数天、数周到数月不等,缓解期如常人。
之后疾病可以逐渐进展,引起时间更长的、更加频繁的疼痛。
随着病情迁延,发作时间延长,间歇期缩短,甚至出现持续性发作,很少能够自愈。
即使是对脸部很轻微的刺激,例如刷牙或化妆,都有可能诱发一阵剧烈的疼痛。
因恐惧疼痛而不敢洗脸、刷牙、吃饭,面部口腔卫生差、面色憔悴、情绪低落。
三叉神经痛有很多种治疗方法,所以患上三叉神经痛并不意味着你一生注定要在疼痛中度过。
通过药物、注射治疗或外科手术,医生通常能够有效治疗三叉神经痛。
症状
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疼痛自行发生或有一些诱发因素。
三叉神经痛有哪些症状?三叉神经痛可以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
严重的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
疼痛出现在三叉神经支配的区域,包括脖子、下巴、牙齿、牙龈、嘴唇,少部分出现在眼部和前额
疼痛自行发生或有一些诱发因素,例如触摸脸部、咀嚼食物、说话或刷牙
每次疼痛发作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
发作可以持续几天、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在进展为痉挛样疼痛之前,可能表现为持续的疼痛,有烧灼感
通常只表现为一侧面部的三叉神经痛,罕见情况下,可以影响双侧面部
疼痛可以局限在一点,也可以范围广泛
口角、鼻翼、脸颊、舌头是敏感区,轻轻触碰就可能诱发三叉神经痛,医学上把这些部位称为“扳机点”或“触发点”
随着时间推移,疼痛发作可能越来越频繁,程度越来越重
三叉神经痛的诱发因素?
刮胡子
摸脸部
吃饭
喝东西
刷牙
化妆
打喷嚏
笑
洗脸
三叉神经痛有哪些危害?
影响日常生活
降低生活质量
引起体重减轻
导致抑郁
影响工作表现
病因
三叉神经痛的确切病因不明。目前认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包括血管压迫、多发性硬化、肿瘤、外科手术、创伤等,这些情况会影响到三叉神经功能,出现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通常情况下,三叉神经痛是由于血管(动脉或静脉)压迫到三叉神经,导致三叉神经出现功能障碍。
三叉神经痛也可以是由于衰老,也可以是由于多发性硬化或其他导致髓鞘(包裹在神经纤维外层的结构)破坏的疾病。
一部分三叉神经痛是由于肿瘤压迫到三叉神经。
一些病人的原因是脑部病灶或其他异常。
外科手术造成的损伤、中风或面部创伤也可能引起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有哪些危险因素?
高血压
多发性硬化
脑中风
三叉神经痛家族史
就医
如果你有面部疼痛,尤其是长期疼痛、反复发作的疼痛、吃药店买来的止疼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无效的话,应该去看医生,确定有没有三叉神经痛。
医生会根据你描述的疼痛特点、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诊断三叉神经痛
何时应就诊?
频繁或持续存在的面部疼痛
疼痛性质可以是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
止疼药对疼痛无效
疼痛存在诱发因素,如在刮胡子、触摸脸部、刷牙时诱发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神经外科(需要手术时)
医生是如何诊断三叉神经痛的?医生会根据疼痛的特点、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综合考虑来诊断三叉神经痛[2]。典型的三叉神经痛根据疼痛发作部位、性质、面部扳机点、神经系统查体没有阳性发现,不难确诊。
疼痛特点
疼痛类型:三叉神经痛的疼痛是突然发生的、持续时间短暂的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
疼痛部位:根据面部疼痛的部位,医生能够判断疾病是否影响到了三叉神经。
诱发因素:通常对面部轻微的刺激就可能诱发三叉神经痛,比如吃饭、说话甚至是冷风吹过来。
体格检查
医生会触摸和检查你的脸部,了解疼痛的确切位置。如果确定你有三叉神经痛的话,接下来医生会确定是三叉神经的哪一个分支出了问题,三叉神经共有3个分支。医生还会检查你的神经反射,以便确定症状是神经受压迫引起的,还是有其他原因。
辅助检查
医生可能让你去做核磁共振检查,确定你是否患有多发性硬化或脑部肿瘤,这些都可能导致三叉神经痛。
在一些病人,医生可能向血管内注射造影剂,以便观察动脉和静脉,突出显示血流(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医生还可能做其他检查,明确三叉神经痛的原因。
医生可能会问的问题?
你有哪些异常的症状?
哪些部位有疼痛症状?
首次出现这些症状是什么时候?
每次疼痛发作持续多长时间?
疼痛是否逐渐加重?
有没有哪些因素会诱发面部的疼痛?
疼痛症状对你的生活质量有什么影响?
过去是否接受过牙科手术或面部手术,例如鼻窦手术?
面部是否受到过创伤,例如遭遇事故,影响到了面部?
是否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服用过哪些药物,效果怎么样?
你使用的药物有没有副作用?
需要咨询医生的问题?
我的这些症状是什么引起的?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我的病情严重吗,会不会越来越差?
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各有什么利弊?
您推荐怎么治疗?
这些治疗会出现什么副作用?
治疗有哪些需要注意事项?
如果治疗没有效果,我该怎么办?
治疗
三叉神经痛通常首选药物治疗,一些病人只用药物治疗就可以缓解疼痛,不再需要其他的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三叉神经痛病人可能对药物治疗失去反应,或者出现令人烦恼的不良反应,这些病人可以选择注射治疗或外科手术。
如果你的三叉神经痛是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引起的,医生会同时治疗这些疾病。
三叉神经痛是如何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治疗、封闭治疗、电凝治疗、外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为了治疗三叉神经痛,医生通常会处方药物来减少或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的传导。同时可以辅助大剂量维生素B12治疗。
卡马西平: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是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药物,能够有效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率可以达到 70%~80%。第一次剂量0.1 克,每天 2 次。每天增加 0.1 克,直到疼痛控制为止。卡马西平每天的最大剂量不超过 1.0 克。服用有效剂量维持治疗 2~3 周后,逐渐减量到最小有效剂量,再服用数月。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嗜睡、口干、恶心、消化不良等,多可消失。出现皮疹、共济失调、再生障碍性贫血、昏迷、肝功能受损、心绞痛、精神症状时,应该立即停用卡马西平。孕妇忌用卡马西平。
苯妥英钠:
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首次服药剂量是 0.1 克,一天3次。如果无效可以加大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每天 0.4 克。如果产生头晕、走路不稳等重度症状,应该立即将药物减量,直到中毒反应消失为止。
加巴喷丁:
加巴喷丁(gabapentin)首次剂量是 0.3 克,每天1次。一般最大剂量是每天 1.8 克。常见副作用有嗜睡、眩晕、走路不稳,随着药物的继续使用,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孕妇忌用加巴喷丁。
普瑞巴林:
普瑞巴林(pregabalin)首次剂量可以是 75 毫克,每天 2 次,也可以是 50 毫克,每天 3 次。可以在一周内根据疗效和副作用情况,增加到每次 150 毫克,每天 2 次。74% 的患者疼痛好转。最常见的副作用有头晕、嗜睡、共济失调,且和剂量有关。如果需要停药,建议至少用一周时间逐渐减停药物。
维生素 B12 治疗:
除了上述药物之外,还可以辅助大剂量维生素 B12 治疗,1000~2000 微克,肌肉注射,每周 2~3 次,4 周为一个疗程。部分患者可以缓解疼痛。
肉毒素注射治疗
对少量病人的观察发现,服用药物无效的病人,A 型肉毒毒素可能减轻三叉神经痛。
但是在广泛应用 A 型肉毒毒素治疗三叉神经痛之前,还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来证明该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封闭治疗
服药无效或有明显副作用,拒绝手术治疗或不适合手术治疗的病人,可以尝试无水乙醇或甘油封闭三叉神经分支或半月神经节,破坏感觉神经细胞,可以达到止痛效果。
副作用是注射区的面部感觉缺失。
射频电凝疗法
在 X 线或 CT 下,将射频针经皮刺入三叉神经节处,射频发生器把针头加热,温度达到 65~75 度,维持 1 分钟。利用热能选择性破坏半月神经节中传导痛觉、温度觉的神经纤维,保留传导触觉的神经纤维,疗效达 90% 以上。
该方法适用于年老体衰有系统疾病、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
大约 20% 应用此疗法的病人出现面部感觉异常、结膜炎、咀嚼肌无力、复视、带状疱疹等并发症。
长期观察发现复发率为 21%~28%,重复治疗有效。
外科治疗
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
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疗效最好和缓解持续时间最长的治疗方法。
在止痛的同时不产生感觉和运动障碍,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最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医生会在耳后部切口,之后通过颅骨上的一个小孔,医生可以把压迫三叉神经的动脉移走,并在神经和动脉之间放上一个柔软的垫片,防止动脉和三叉神经直接接触。
如果是静脉压迫到三叉神经,医生可能会切除部分静脉。
手术过程中,医生也可能切除部分三叉神经。
显微血管减压术通常能够成功消除或减轻疼痛,但是一些病人会出现疼痛复发。
该手术的风险包括听力下降、面部肌肉力量减弱、面部麻木、中风或其他并发症。
伽马刀治疗
该方法是用射线破坏三叉神经根,达到消除或减少疼痛的目的。
伽马刀的平均起效时间在治疗后 1 个月开始。
治疗 1 年后疼痛完全缓解率 69%(不需要药物辅助治疗)。
治疗 3 年后疼痛完全缓解率降为 52%。
治疗后面部麻木的发生率为 9%~37%,感觉缺失的发生率 6%~13%。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应注意避免三叉神经痛的诱发因素,以及按照医嘱进行治疗。
生活中有什么注意事项?
避免三叉神经痛的诱发因素,不要用非常热的水或冷水洗脸
减少或避免用患侧牙齿咀嚼食物
避免吃过硬的食物
家中备有三叉神经痛治疗药物
根据医嘱服药,停药前需要与医生进行沟通,不要自行停药
预防
由于三叉神经痛的确切病因还不明确,因此目前没有预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