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疾病定义:肠系膜肿瘤是发生于肠系膜组织的肿瘤,是一种少见病。
患病情况如何?本病少见。多见于男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肠系膜囊肿(囊状的良性包块,内容物性质为液态)多见于儿童,而肿瘤(多由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多为固态)不论良性或恶性多见于成人。
这个病有哪些类型?根据肿瘤表现,本病可分为潜在型(无明显表现)、腹块型(以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和急腹症型(腹部剧烈疼痛伴有恶心注、呕吐等症状);根据组织来源,本病可分为淋巴瘤、纤维瘤、脂肪瘤、神经瘤、平滑肌瘤、血管瘤和胚胎残余瘤;根据肿瘤性质,可以分为良性瘤和恶性瘤。
这个病有哪些症状?本病发病隐匿,早期常无特异性表现,误诊率高,约 2/3 患者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或拟诊为不能定论的腹部包块。本病的症状复杂多样,且无特征性。肿瘤较小时,患者通常无症状;肿瘤较大时,患者常以腹部肿块为首发症状,也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如何治疗这个病?手术治疗是肠系膜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能否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点,也是治疗的难点。
这个病有哪些危害?肠系膜肿瘤可引起腹部肿块,并伴有腹痛。随着疾病进展,可以出现远处转移表现、食欲不振、贫血等症状,以及腰酸、尿频等压迫症状。
本病若为良性肿瘤,经过正规治疗,其结局良好;若为恶性肿瘤,就诊时往往已到晚期,难以完全切除,结局差。早期发现、监测和干预治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途径。
症状
肠系膜肿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肠系膜肿瘤的常见症状包括:
腹部肿块:是最早也是最常见的症状。肿块可为囊性,也可为实质。若其质较硬,表面不光滑呈结节状并有压痛,常提示为恶性肿瘤。
腹痛:多为胀痛不适,是由于肿块牵拉腹膜注或挤压腹内脏器所致。
发热:多见于恶性肿瘤。对于淋巴肉瘤患者,许多首发症状就是不明原因的发热。恶性肿瘤部分坏死后感染、肿瘤毒素反应等,均可导致不规则发热或低热。
便血:表示恶性肿瘤已侵犯肠管,引起肠道内出血。
恶病质:是肿瘤的晚期表现,患者可有消瘦、无力、食欲不振、贫血等症状。
压迫症状:肿瘤压迫膀胱、输尿管会引起肾积水,表现为腰酸、尿频;压迫下腔静脉会引起下肢水肿,腹壁静脉扩张。
转移症状:恶性肿瘤转移到肺则有胸闷、胸痛、咳嗽(有时可为首发症状);转移到脑则有头痛、头晕等。
肠系膜肿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肠系膜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包括:
急性腹膜炎:多由肿瘤出血或自发性破裂而引起。
便血:肿瘤已经侵犯肠管,引起肠道内出血。
腹水:表现为腹部膨隆(腹部变大)、腹部坠胀感、腹部疼痛等,多由肿瘤压迫引起。
肠梗阻。
病因
肠系膜肿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予以证实。
哪些人容易患肠系膜肿瘤?
目前暂未查见权威证据明确本病有关的易患人群,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出现不明原因的腹部肿块,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
出现不明原因的便血;
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食欲不振、发热;
出现不明原因的尿频、腰酸、下肢水肿。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突然出现了剧烈腹部疼痛、剧烈呕吐注等症状。
建议就诊科室
肿瘤科
胃肠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肠系膜肿瘤?
通过询问症状和体格检查,医生可能初步怀疑是肠道肿瘤,通常将通过 X 线、胃肠钡餐造影、B 超、CT 等检查帮助诊断,通过病理检查可进行确诊。
具体相关检查如下: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问诊、视诊、触诊,可以进行初步判断。
X 线、胃肠钡餐造影:该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密度以及肠管侵犯情况,有助于确定是否为肠外肿块。
B 超:通过此项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腹腔肿块,并判断肿瘤是囊性还是实性。
CT 检查:通过此项检查,可了解肿块的大小、质地、边界和周围脏器的毗邻关系,同时了解周围组织器官是否被侵犯、肠管与肿块的关系。
腹腔镜检查:医生通过此项检查,不但可以确定肿块的所在位置,还可取活检确定肿瘤的性质。
病理检查:通过此项检查,可明确肿瘤来源以及病理类型,进行确诊,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既往是否有疾病史?
出现肿块症状多久了?是否伴有疼痛?
出现发热多久了?最近是否有感冒?
出现便血症状多久了,量及颜色如何?
是否有腰酸、尿频等表现?
是否有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表现?
亲属中是否有人患有类似病史?
曾去其他医院就诊了?曾治疗吗?疗效如何?
曾接受哪些检查?结果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重吗?
需要治疗吗?
如何治疗?
治疗效果如何?
会复发吗?
治疗后哪些症状会改善?
治疗花费高吗?哪些治疗费用在医保范畴内?
多久复查一次?饮食有何注意?
治疗
手术治疗是肠系膜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能否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点和难点。
药物治疗
化疗:若为恶性淋巴瘤注,术后需行化疗以杀死肿瘤细胞。常用药物有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博来霉素、甲氨蝶呤等。
手术治疗
肠系膜囊肿摘除术:手术可完整地剜出、切除囊肿,不致发生肠系膜血管损伤。虽然肿瘤多数为良性,但术后仍应做病理检查。
肠系膜良性瘤切除术:手术可以切除肿瘤。如肿瘤侵及肠系膜血管,则切除肿瘤及血管;肠管如有血运障碍,须切除肠管,以避免肿瘤复发。
肠系膜恶性瘤切除术:手术可以根治性切除肿瘤及区域内淋巴结,肠管受侵者应切除肠管。
姑息性减瘤术:主要适用于肿瘤较大、位置复杂、不能完整切除的患者。姑息性切除可改善部分症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部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并非根治性手术。
其他治疗
放疗:术后利用放射线杀死肿瘤细胞,有助于肿瘤的局部控制。可延长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肠系膜肿瘤会导致腹部肿块、腹痛等症状,晚期可出现食欲不振、贫血、消瘦等恶病质症状,以及腰酸、双下肢水肿等压迫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危及生命。
若接受正规治疗,良性肿瘤患者一般恢复较好;恶性肿瘤就诊时往往已晚期,往往难以完全切除,结局差。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应注意引流管是否通畅;如引流管中出现大量血液,应即刻告知医生。出院后,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更换敷料。若发现伤口渗血、渗液、红肿,请及时与医生沟通。
定期复查:无论是手术、化疗还是放疗,都应听从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主要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C 反应蛋白、血沉、CT注、B 超等项目。若为恶性肿瘤,一般治疗结束后 1~2 年内,每 3 个月复查 1 次;第 3~4 年内,每 6 个月复查 1 次;此后每年复查 1 次。若为良性肿瘤,术后第 1~2 年内每 6 个月复查 1 次,此后每年 1 次。
运动:
手术患者:在术后通常需要卧床休息约 1~3 天,随后可以下床在小范围内走动,并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但在短期内注意不要大幅度蹲下、跳跃,更应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
非手术患者:可进行适当体育锻炼,以散步、慢跑为宜。每天运动半小时,每周运动 3 次。
饮食:
手术患者:术后需禁食。约 1 天后可给予水、蔬菜汁、果汁等流质饮食;约 1 周后逐步改为米粥、汤面、馄饨等半流质和正常饮食。建议多吃水果和蔬菜,补充水分及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如玉米、芹菜等,利于患者排便。
非手术患者:饮食中要有足够的维生素,摄入富含维生素 A、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 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鸡蛋等。
放疗注意事项:放疗过程中,若出现食欲下降、皮肤损伤、失眠等表现,属正常现象,请及时与医生沟通。如出现放射性膀胱炎(表现为小便次数多、尿痛、血尿)、放射性直肠炎(表现为大便次数多、坠胀等)等,请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对症治疗并调整治疗方案。
化疗注意事项:化疗过程中,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属正常现象。若实在难以忍受,或发生感染、剧烈呕吐、肝肾功能损害等,请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戒烟,限酒。
预防
本病暂无权威证据支持的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