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类癌是一种发生于胃肠道以及其他器官的内分泌细胞低度恶性肿瘤,极少情况下发生转移。由于大肠类癌(carcinoid of large intestine)的分化程度较低,以及其不典型性,在医院检查中非常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病症。在临床上医生一般会采用手术切除的方式来用于根治大肠类癌。
大肠类癌经常会发生在黑人和亚洲人群体中,男女患者比例大致为 3∶1,近年来直肠类癌发生率比较高,并且有增加趋势。
大肠类癌具有病情发展较缓慢的特征,因此一般仅有 10% 的类癌患者会出现肚子疼痛、面部潮红以及肠道出血的症状。患者得病后早期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但是后期常出现便血以及大便习惯改变,且许多患者伴有肛门直肠常见疾病,如直肠息肉、直肠癌等,所以很难鉴别该病,需要进行病理检查加以明确。
患有大肠息肉、炎症性肠病以及经历过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容易得大肠类癌。
临床上常使用手术的方式来达到根治大肠类癌的目的。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根据类癌的大小 、所处部位 、进入组织的深度 、有无淋巴结和是否远处转移等来确定。
目前大肠类癌还没有找到有效的预防方法,可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症状
常见原因
常见的大肠类癌有直肠类癌与结肠类癌,有学者认为大肠类癌也与遗传有关。
直肠类癌病因:直肠类癌的病因目前并不是十分明了,其发病几率可能与社会环境、平时的生活习惯或者遗传因素等有关。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直肠息肉。目前学者们基本认同的是,由于人类对动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过多,而食物纤维摄入不足是本病发生的高危因素。
结肠类癌病因:结肠类癌具体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病因
临床表现
直肠类癌可产生于直肠的任何部位,通常直肠前壁发生概率多于直肠后壁,肉瘤直径从几毫米至几厘米概不相同。直肠类癌主要出现的症状是大便习惯改变(便秘或拉肚子)、直肠出血以及疼痛等。
结肠类癌经常产生于盲肠以及升结肠部位。肿瘤的体积通常比其他部位产生的肿瘤体积大,但是通常情况下会发生转移,但是因为结肠的腔体比较大、而且类癌发生的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不易被发现,转移也与此有关。
就医
何时就医?
出现下列情况应引起警惕,建议及时就医查明原因:
大便异常,比如经常便秘或拉肚子。
时常出现腹部疼痛。
出现便血或大便带血。
就诊科室
肛肠外科或肛肠科:如果医院没有肛肠科则要选择去普外科就诊。
肿瘤科:若不是肛肠问题,则去肿瘤科就诊,诊断是否是大肠类癌。
就医前准备
首先要了解自己家中情况,医生可能会询问家里是否有人曾得过大肠类癌。另外请描述自己的症状,例如: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症状?已经多长时间?
每次便中带血量的多少?是否会有疼痛感?
常用检查
由于大肠类癌的症状常伴随肛门直肠病的症状,易与其混淆,所以通常先进行肛门直肠病检查。
视查:观察肛门处是否长东西,有没有颜色的改变,有没有裂口、流脓等。
指查:用手指触摸患者肛门处,可以了解患者肛门处是否有乳头瘤、息肉以及感染灶。
肛门镜:可以有效避免痔核太小被忽略的情况发生。
然后进行大肠类癌检查,在治疗前先进行全身检查,看看病灶是否发生转移扩散。
纤维结肠镜检查: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取出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灶的性质。
胃镜检查:检查消化道上部是否有问题。
胸部 CT:接着可以做一下胸部 CT,看看病灶是否发生转移。
头部核磁共振:排除脑部病变的可能。
骨扫描(ECT) :目的是为了排除骨骼病变。
治疗
治疗原则/方法
大肠类癌对放疗和化疗不敏感,因此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根治大肠类癌的唯一方法是进行根治性手术,还有姑息性手术、细胞毒药物、生物治疗、局部治疗等。放射疗法虽不可用于直接治疗,但是可以用于辅助姑息疗法。手术方案的确定要根据肿瘤直径的大小及其产生的部位来确定。
根治性手术:即对病变部位进行广泛切除,要连同疾病源头周围的淋巴结转移区域一起切除,进而达到根治的效果。
姑息性治疗:采用消灭或减少变异细胞的手术方式来达到减小肿瘤数目、减轻症状的效果。
细胞毒药物:常用药物有链脲霉素、5氟尿嘧啶(5-Fu)、阿霉素和氮烯唑胺等。常采用联合药物治疗。
生物治疗:是指运用生物大分子来治疗疾病。包括生长素类似物以及干扰素。其中,生长素类似物耐受性和安全性较好,而且副作用较小,尤其是生长素类似物奥曲肽对于维持患者生命有很重要的作用。
局部治疗:因为神经内分泌瘤在肝转移病灶的血管十分丰富,因此采用颗粒样物质或细胞毒性制剂栓塞肝动脉的方式,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放射化疗:瘤体在脑内转移和(或)在骨内转移引起疼痛,常采用放疗进行缓解。
日常注意
由于目前医学水平的有限,所以对于大肠类癌还没有找到有效的预防方法,建议进行定期体检,做到尽快发现,尽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