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类癌瘤是什么?胃类癌瘤怎么办?胃类癌瘤症状有哪些?

胃类癌瘤,简称“胃类癌注”,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发生于胃肠道黏膜内。多呈局限性浸润性生长而少有转移,其组织学结构类似癌,具有潜在恶性的特点,生长缓慢。胃类癌瘤占全部类癌的 2%,占胃恶性肿瘤的 0.3%。近 50 年来,胃类癌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血胃泌素(一种重要的胃肠激素)水平持续升高有关,也可能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胃类癌瘤分为 Ⅰ~Ⅲ 型,其中 Ⅰ 型最常见,占 63%~75%;Ⅱ 型最少,占 0~10%;Ⅲ 型占 13%~20 %。Ⅰ 型:伴有慢性萎缩性胃炎;Ⅱ 型:可伴有卓-艾综合征和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Ⅲ 型:散发性胃类癌。本病的症状没有明显特点,有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反酸、腹胀、腹痛等症状。极少数患者可出现类癌综合征,表现为皮肤发红、腹泻、腹痛、哮喘、呼吸困难、心血管不适等;甚至有的患者无异常表现。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早期发现,早期切除是本病治疗的关键。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引起黑便(指粪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等消化道出血症状,还可能引起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恶病质(表现为极度消瘦、皮包骨头、贫血、乏力等)。此外,还可能浸润到邻近的器官和组织,影响患者的寿命。胃镜及超声内镜,是发现胃类癌瘤病灶最主要的手段;内镜下组织病理检查等,是协助确诊胃类癌瘤的有效方法。经过正规治疗后,所有类型胃类癌瘤的 5 年存活率为 63.0%。

概述

胃类癌瘤,简称“胃类癌注”,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发生于胃肠道黏膜内。多呈局限性浸润性生长而少有转移,其组织学结构类似癌,具有潜在恶性的特点,生长缓慢。

胃类癌瘤占全部类癌的 2%,占胃恶性肿瘤的 0.3%。近 50 年来,胃类癌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血胃泌素(一种重要的胃肠激素)水平持续升高有关,也可能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

胃类癌瘤分为 Ⅰ~Ⅲ 型,其中 Ⅰ 型最常见,占 63%~75%;Ⅱ 型最少,占 0~10%;Ⅲ 型占 13%~20 %。

Ⅰ 型:伴有慢性萎缩性胃炎;

Ⅱ 型:可伴有卓-艾综合征和多发性内分泌肿瘤;

Ⅲ 型:散发性胃类癌。

本病的症状没有明显特点,有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反酸、腹胀、腹痛等症状。极少数患者可出现类癌综合征,表现为皮肤发红、腹泻、腹痛、哮喘、呼吸困难、心血管不适等;甚至有的患者无异常表现。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早期发现,早期切除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引起黑便(指粪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等消化道出血症状,还可能引起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恶病质(表现为极度消瘦、皮包骨头、贫血、乏力等)。此外,还可能浸润到邻近的器官和组织,影响患者的寿命。

胃镜及超声内镜,是发现胃类癌瘤病灶最主要的手段;内镜下组织病理检查等,是协助确诊胃类癌瘤的有效方法。经过正规治疗后,所有类型胃类癌瘤的 5 年存活率为 63.0%。

症状

胃类癌瘤的症状没有明显特点。早期仅表现为一般的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反酸等。之后可出现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偶尔也可出现皮肤发红、腹泻注、腹痛、哮喘、呼吸困难、心血管不适等类癌综合征表现。

胃类癌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胃类癌瘤常见的症状包括:

上腹部不适、腹痛、腹胀;

恶心、呕吐、反酸;

黑便:指粪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

胃类癌瘤常见可能会引起那些并发症?

胃类癌瘤如果未及时治疗,可出现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后可浸润邻近的器官和组织。

常见并发症包括:

消化道出血

肠梗阻

贫血

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血胃泌素水平(一种常见的胃肠激素注)持续升高有关,也可能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

胃类癌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血胃泌素水平持续升高有关:

血胃泌素水平持续升高:当存在导致血胃泌素水平持续升高的因素时,如患高胃泌素血症,胃黏膜相关细胞受其作用出现异常,最终可演变为类癌。

哪些人容易患胃类癌瘤?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或卓-艾综合征患者。

高胃泌素血症患者。

A 型萎缩性胃炎患者。

恶性贫血患者。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腹痛、呕吐注、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

不明原因的恶性贫血;

上腹部不适,服用抑酸、促胃肠动力等作用的药物效果不佳。

建议就诊科室

肿瘤科

消化内科

胃肠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胃类癌瘤?

当医生怀疑胃类癌瘤时,可通过血生化检查、内镜检查、CT 或 MRI、超声内镜、奥曲肽闪烁图等帮助诊断,并通过病理检查来明确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生化检查:可检测血胃泌素水平是否异常,从而判断是否有引发胃类癌瘤的危险;还可以协助诊断肿瘤、是否侵及肝脏等。

内镜检查:不仅可取活检证实肿瘤,还可验明病变大小、数量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区域。

CT 或 MRI:可发现肿瘤的位置、大小、浸润深度及有无远处转移等。

超声内镜(EUS):对胃壁侵犯深度及胃周病变的评估有一定价值,可信度高,还可实施超声引导下,细针吸取肿瘤及区域淋巴结做活检。

奥曲肽闪烁图:80%~90% 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都存在生长抑素受体,此方法可诊断和定位表达生长抑素受体的肿瘤。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些症状?每次持续多长时间?有加重或缓解原因吗?

以前有类似的症状发生吗?和这次相比有什么不同?

出现这些症状后做过什么检查?是否接受治疗?效果如何?

亲属中有类似症状者吗?

既往是否有全身疾病史或家族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得胃类癌瘤?病情严重吗?

还会有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有什么治疗方法?哪种治疗方法最有效?治疗效果如何?

会复发吗?对寿命是否有影响?

胃类癌瘤会遗传吗?

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胃类癌注的主要手段,本病对化疗及放疗不敏感。手术切除的范围据肿瘤的部位、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受侵程度及有无远处脏器转移而决定术式。

药物治疗

生长抑素类似物: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等,可控制高胃泌素血症及抑制肠嗜铬样细胞生长。

α-干扰素:可控制肿瘤发生肝转移。

化疗:本病对化疗不敏感,但对于肿瘤过大无法切除,或是已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时,可应用依托泊苷、顺铂等化疗药物。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胃类癌的主要手段,手术切除的范围据肿瘤的部位、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受侵程度及有无远处脏器转移而决定术式。不同类型的胃类癌瘤常选用的治疗方式如下:

Ⅰ 型胃类癌的治疗:

内镜肿瘤摘除:适宜于单个息肉状肿瘤;

胃窦切除:适用于多个局限性病灶或内镜治疗复发病例;

全胃切除术:适宜于胃窦切除不能控制的病变、广泛累及胃壁或患胃类癌瘤,或急症大出血患者;

腹腔镜远侧胃切除: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微创手术。

Ⅱ 型胃类癌:主要行肿瘤切除或细胞减积术。

Ⅲ 型胃类癌:这类型胃类癌侵犯深并易有远处转移,完全手术切除是最佳选择,术后应行化疗。

其他治疗方法

放疗:本病对放疗不敏感,但对于肿瘤过大无法切除,或是已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时,可针对转移病灶行局部放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发展为恶性贫血、肠梗阻、远处转移等,对患者生活质量有影响,对寿命也有影响。若胃类癌并发类癌综合征,多已发生广泛转移,但胃类癌相关的类癌综合征发生率极低,仅为 0~2%。

本病为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经过正规治疗后,恢复效果较好,所有类型胃类癌的 5 年存活率为 63.0%。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术后注意引流管的通畅,避免挤压,术后第 1 天正常量为 300 毫升以内,若过多,应及时告知医生等。

饮食:术后 1~3 天需流质饮食(如稀饭、肉汤等),而后逐渐转为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等),若患者无不适,大约 2 周后可正常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腌制、发霉、辛辣等食物,防止暴饮暴食。

运动:术后第 1 天患者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下床走动;术后 3 天,患者可适量在床边活动;术后 1 周可恢复正常活动。

定期复查:手术切除胃类癌瘤后,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和复查。一般为每 6 个月到医院复查 1 次,主要复查血生化、胸腹部 CT注、胃镜等项目。

预防

患有高胃泌素血症的患者可行胃窦切除术,以防引起本病。

慢性注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可定期(至少每年 1 次)复查胃镜,服用胃黏膜保护剂、抑酸药、生长抑素等药物。

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有卓-艾综合征、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的患者,至少 1 年复查 1 次内镜。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头孢拉定颗粒(惠林)的功效与作用-头孢拉定颗粒(惠林)说明书

2023-8-3 2:17:57

药品

血塞通分散片的功效与作用-血塞通分散片说明书

2023-8-3 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