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孔角化症是什么?汗孔角化症怎么办?汗孔角化症症状有哪些?

汗孔角化症又名 Ⅰ 型汗孔角化症,是遗传的慢性进行性疾病,本病是由于角质形成细胞发育不良,汗孔部角化障碍所致,表现为边缘隆起的环状角化性丘疹。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以因免疫抑制剂等刺激激发,造成角质形成细胞发育不良,细胞终末分化异常造成的角质样板层形成。皮损好发于四肢、面部、颈部、肩部及外阴,也可累及头皮及口腔黏膜。根据皮损累及范围分为:经典型汗孔角化症、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症、播散性掌跖汗孔角化症、线状汗孔角化症、点状汗孔角化症。研究表明,本病患者第 3 对染色体短臂不稳定,可在一个家族几代成员中发病,如林达等报道家系 4 代 26 人中有 10 人患病,每代均有患者,且无性别差异,患者必有双亲之一患病,患者的同胞中均有 38% 患病连代遗传

别称

Ⅰ型汗孔角化症,汗孔角化病

概述

汗孔角化症又名 Ⅰ 型汗孔角化症,是遗传的慢性进行性疾病,本病是由于角质形成细胞发育不良,汗孔部角化障碍所致,表现为边缘隆起的环状角化性丘疹。

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以因免疫抑制剂等刺激激发,造成角质形成细胞发育不良,细胞终末分化异常造成的角质样板层形成。皮损好发于四肢、面部、颈部、肩部及外阴,也可累及头皮及口腔黏膜。

根据皮损累及范围分为:经典型汗孔角化症、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症、播散性掌跖汗孔角化症、线状汗孔角化症、点状汗孔角化症。

研究表明,本病患者第 3 对染色体短臂不稳定,可在一个家族几代成员中发病,如林达等报道家系 4 代 26 人中有 10 人患病,每代均有患者,且无性别差异,患者必有双亲之一患病,患者的同胞中均有 38% 患病连代遗传[1]。

皮损早期表现为角化性丘疹,可以扩展多种形态的边界清楚的斑片,边缘呈堤状、有沟槽的角质性隆起,灰色或棕色,中心部位干燥光滑而有轻度萎缩,缺乏毳毛,其间汗孔处时有针头大角质栓。

患者外用 10% 水杨酸软膏、0.05%~0.1% 维 A 酸软膏或者外用氟尿嘧啶对本病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对于过度角化的患者,使用角质溶解剂治疗也能减轻症状。内服阿维 A 酯、阿维 A 或异维 A 酸往往在用药期有效;对局限性皮损可用 CO2 激光、电灼、液氮冷冻或手术切除。

汗孔角化症是个遗传性缓慢发展的过程,在病情发展的阶段加以干预来防止病情发展,但是任何治疗方法都不能防止其复发。

由于本病可有恶变,对于局限性的皮损均应当予以切除或破坏;播散型患者应接受定期随访,遇有在角化斑基础上发生增生损害时应当及时做活检,一旦有癌变趋势即应切除、冷冻或做电灼、激光去除,以防后患。

症状

皮损为多发性角化性丘疹,之后形成环状角化状斑片,中央萎缩有沟槽样裂隙,边缘呈嵴状隆起。

汗孔角化症有哪些症状?

主要表现为一小的角化性丘疹,向周围扩展成不规则的斑片,边缘呈堤状、有沟槽的角质性隆起,灰色或棕色,中央部分有萎缩,汗孔处有细小的角质栓。

经典型汗孔角化症:为单个或数个孤立性角化损害,主要分布在手足、前臂、大腿处。

显著角化过度型:患者的皮损发红,中心区增厚及边缘角化过度明显;

炎症角化性:皮损类似老年角化症,患者发生溃破、结痂的增生性炎症反应而使外观似鳞癌;

丘疹型:为 2~4 毫米褐红色形态不规则的丘疹,可以有融合现象;

混合型:患者除有经典的斑块和浅表播散型皮损外,还存在结节等缺乏本病特征的皮损。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皮损广布于暴光部位,主要为上臂、其次是胸背部。早期为 1~3 毫米大小的丘疹,发生在毛囊部位顶端有小角质栓,呈褐色或褐红色,角栓脱落后可留下中心凹陷,继而丘疹呈离心性扩大,或者表现为边缘清楚、高起 0.5~1 毫米的角化嵴,呈不规则性,中央轻度凹陷萎缩,正常肤色或起内侧有色素减退,患者不出汗。

掌跖泛发性型汗孔角化症:是以多发性环状皮损首发于掌跖,以后泛发到全身为特征。皮损为小的、环状而非点状的皮损,形态比较单一。

点状汗孔角化症:多数皮疹为点状角化性丘疹,可以呈棘状,边缘稍隆起,也可以仅见于手掌,也可以合并身体其他部位典型的汗孔角化损害。

线状汗孔角化症:皮损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局限于一个肢体的单侧皮损,另一种是累及多个肢体甚或躯干的多组线状皮损。

芒图汗孔角化症:皮损群集于手掌、手指掌面与跖部的粟粒大小半透明丘疹,中心有粉刺样黑点,缓慢增大,几周后脱落。

汗孔角化症并发症有哪些?

汗孔角化症没有发生恶变时,一般不出现并发症。

假性断指症又称假性阿洪病,是指某种遗传性或非遗传性疾病伴发的趾(指)环状缩窄和自截,可见于汗孔角化症[2]。

病因

汗孔角化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遗传因素是汗孔角化病的重要发病病因之一,其次环境因素,也可因应用免疫抑制或病毒感染,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发育不良,汗孔部角化障碍所致边缘隆起的环状角化性丘疹。

遗传因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都有家族聚集现象,经系谱分析具有如下特点:患者的双亲之一必定患病,患者同胞几近 50% 患病,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连续传代,即家系中连续几代均有患者。

环境因素:如太阳光、紫外线等,在汗孔角化病的发生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随光暴露的强度或累积量而诱发或者加重。光暴露的强度和累积量与患者的性别、职业有关,皮损角化特别明显累及范围广[3]。

免疫抑制剂:由于肾移植,骨髓移植,应用免疫抑制或病毒感染如 (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而诱导的。

哪些人容易患汗孔角化症?

青春期年龄的人群;

双亲其一或双方患有此病的人群;

长期暴露在紫外线和太阳光下的人群,一般是男性农民患者的病情特别严重;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

感染病毒的人群,如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当患者开始出现不规则的斑块,或者曝光部位皮疹逐渐向非曝光部位发展时,应该立即去医院就诊。

如果自觉影响外观,即使无任何症状,也可以就医。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医生如何诊断汗孔角化症?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皮损特征、家族史、年龄、自觉症状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应排除以下疾病:

湿疹:临床表现皮损可呈多种形态同时出现,伴剧烈瘙痒;

疣状皮肤结核:必要时可行组织病理检查确诊[4]。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双亲是否患有此病?

皮损出现多长时间?

近期是否有自觉症状?

皮损近期有无丘疹逐渐形成斑块,是否向别处逐渐扩展?

从事什么职业?

是否有其他疾病史,是否因为其他疾病长期使用生物制剂?

是否为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汗孔角化症?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我的汗孔角化症会癌变吗?出现哪些现象需要警惕癌变,需要手术切除吗?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治疗原则是:内服维 A 类药物控制皮损发展,口服中药调理体质,外用药膏或中医外治法对局部过度角化的表皮进行治疗。对局限性皮损(排除恶变后)可用 CO2 激光、电灼、液氮冷冻治疗,手术切除进行病理检查,如有恶变应进行局部切除以防止病情进展。

口服药物

临床上常用维 A 酸类药物,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致畸和胚胎毒性,服用维 A 酸类药物的女性患者在治疗前、治疗期和治疗后的一段时期均应避免妊娠。

外用治疗

外用 10% 水杨酸软膏或 0.05%~0.1% 维 A 酸软膏,外用氟尿嘧啶封包。

维 A 酸类外用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黏膜刺激反应,可以先采用低浓度、小面积治疗,等机体适应后在采用高浓度治疗,并适当扩大治疗面积,如果刺激反应较重,外用皮质类固醇软膏可使这些症状迅速缓解。

手术

确保在切除病灶的基础上,保留局部良好的外观。

不良反应

由于一般皮损出现在暴露位置,避免摩擦等刺激出现切口感染,局部保持干燥,需按时换药,观察切口,必要时使用抗感染药物。

日常注意

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防晒,尽量避免病毒感染。

避免搔抓、挤压、摩擦等刺激。

手术后,应穿宽松舒适、纯棉的衣裤,预防切口感染。当切口出现感染时,患者应当及时就诊。

预防

因环境因素出现皮损的患者,需要注意防晒,或者更换工作环境或职业;一旦发现丘疹发展成斑块,向非暴露部位发展,出现瘙痒等症状,均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因使用生物制剂出现皮损的患者,原发病控制稳定后给予相应治疗。

避免过度摩擦、挤压等刺激。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补中益气丸的功效与作用-补中益气丸说明书

2023-8-3 4:34:42

药品

防风通圣丸的功效与作用-防风通圣丸说明书

2023-8-3 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