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职业黑变病
概述
职业性黑变病,是一种以皮肤色素沉着为主要表现的色素代谢障碍疾病,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
占职业性皮肤病的 2%~5%,散发于各行业中。
最主要的病因为职业暴露于相关的致病因素。
易发生在暴露部位(面部、前臂、颈部及四肢),出现瘙痒、水肿性红斑,反复发作后出现色素沉着,同时伴有毛细血管扩张,痤疮样损害,皮肤萎缩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头痛、头晕、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治疗原则为停止职业接触,避免日晒。局部外用药物治疗,全身症状重者可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组胺药物,大剂量维生素 C 抗氧化等。
主要预防措施为加强个人防护,改善工作环境,尽量减少接触机会,在暴露部位的皮肤上涂擦避光的防护剂等。
症状
黑变病有哪些症状?
本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患者,多在冬季发病,有较长潜伏期,病程进展缓慢,可表现为如下症状[1]:
不同程度的瘙痒;
皮损分布:色素沉着主要发生于颜面部、颈部、双上肢、胸背部等部位,颜面部皮损尤以前额、颧部明显,其次为颈部、双上肢、胸背部,偶见下肢、腹部;
皮损形态:颜面部、颈部色素沉着多呈斑片状、大片状、网状,胸背部及上肢皮肤色素沉着多是斑点状,以毛囊为中心逐渐增大;
色调:紫褐色、黑褐色、灰褐色等,可伴有皮肤轻度萎缩及毛细血管扩张等;
全身症状可表现为乏力、头痛、头昏、食欲差。
黑变病并发症有哪些?
发生头晕、恶心、疲乏无力等全身症状。
长期反复发作可发生慢性皮炎,皮肤干燥、苔藓化及继发色素沉着。
病因
黑变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黑变病是指在劳动或作业环境中存在致病因素,引起的皮肤黑变的疾病,呈现以暴露部位为主的皮肤色素沉着,严重时可有全身乏力等。
职业性黑变病的致病物不是单一的,但接触人群中只有少数人发病,说明本病的发生与个体的内在因素有明显关系,一般认为内分泌紊乱和精神因素可能是导致本病发生的诱因[2]。
与发病有关的外源性致病物主要有三大类:煤焦油、石油及其分馏产品;橡胶防老剂及橡胶制品;某些颜料、燃料及其中间体。
黑变病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致黑变病物质引起皮肤炎症,使巯基氧化过程加速,导致黑色素形成增多。黑变病表皮及真皮内黑素增加,黑素细胞中酪氨酸酶活力较正常高, 黑素细胞合成黑素的功能活跃。
消化道功能障碍、内分泌紊乱和精神因素,可能是导致本病发生的诱因。
哪些人容易患黑变病?
性别:女性。
职业暴露:从事接触焦油石油产品(沥青、汽油等),橡胶及某些染料的特殊职业。
伴有消化道功能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内分泌失调、精神因素等诱因。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具有职业暴露史:长期接触煤焦油、石油及其分馏产品;橡胶防老剂及橡胶制品;某些颜料、燃料及其中间体等。
出现了如上的临床表现,且症状反复发作,建议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医生如何诊断职业黑变病?
目前尚无特异性的客观指标,临床医生根据患者职业接触史、既往史、及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等进行诊断。
应排除以下疾病:
Civatte 皮肤异色病:面部和颈侧片状网状色素沉着,色素沉着为棕红色或青铜色斑点,密集成网状,网间有萎缩白斑点及毛细血管扩张。皮疹表面光滑,偶见细薄糠屑,无自觉症状,与季节、日光无关。
Addison 病:有血压低、血糖低,尿中 17-皮质酮含量低,色素沉着为古铜色,多在皱褶处、黏膜处沉着。
色素性化妆品皮炎:发生在面部化妆部位,色素沉着在眼周、鼻两侧、颊部或额部。边界清楚,呈淡褐色,红褐色或淡黑色,呈弥漫片状或网状,部分患者有轻度瘙痒。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职业是什么?工作时间、环境如何?是否有职业暴露?其他同事有无发病?
有无既往病史?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症状持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还是反复发作?
是否进行过治疗?是否自行用过药?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的黑变病?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怎么预防?
治疗
治疗原则:加强防护,减少职业暴露。发病后停止职业接触,调离原工作岗位,日常避免日晒,局部外用药物联合全身药物治疗,同时检查治疗伴发疾病等。
药物治疗
局部用药,皮损严重者应停止接触致病物,避免日晒。皮疹渗出、红肿明显者可用 3% 硼酸水溶液湿敷,外擦氧化锌油。局部皮损可外用 3% 氢醌霜等。
全身症状重者,可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组胺药物,必要时静脉滴注。维生素 C 有抑制黑素细胞生成的作用,可给予大量维生素 C 静脉滴注,如维生素 C 1 g 加入葡萄糖液内注射,每日 1 次,10 天为一疗程。并可配合多种维生素治疗。
在治疗时应该做较全面体检,发现其它疾病及时治疗[3]。
黑变病的发展及转归
职业性黑变病康复较慢,病变靶器官为皮肤,其他器官多无损伤。治疗后患者色素沉着有不同程度的变浅或者消失,皮肤萎缩减少;瘙痒、乏力、头昏、食欲缺乏等症状可消失。
日常注意
加强防护,减少职业暴露。建议劳动者一旦确诊后,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避免再接触致病物。
同时加强个人卫生,尽可能地减少日光直接暴晒。
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辛辣、咖啡、烟、酒等。
预防
在使用和生产上述物质的过程中,应改进操作方法,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尽量减少接触机会。安装通风、排气、吸尘设备,降低车间中烟尘、粉尘浓度等。
加强个人防护,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口罩及手套,在暴露部位的皮肤上涂擦避光的防护剂。
合理膳食,增强体质,调整心态,减少疾病的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