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丹毒是什么?类丹毒怎么办?类丹毒症状有哪些?

类丹毒,是指由猪丹毒杆菌(亦称为猪红斑丹毒丝菌)侵入皮肤破损处导致丹毒样皮肤损害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本病没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数据。本病最主要的病因是猪丹毒杆菌侵入破损皮肤引起感染。经常接触或处理猪肉为本病的危险因素。本病可分为局限型、弥漫型、败血症型。主要症状轻者表现为局部红斑,中心呈淡黄色或黄白色,边缘略突出皮肤表面,呈环状玫瑰红色,手压后可褪色,松手后又复原,局部有瘙痒感,无化脓、脱屑、发热等症状。主要分布于手指、手掌等部位,大小 0.5-2 厘米不等,数量一般在 10 个以内。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青霉素静脉滴注。患者皮损处感染反复、皮损面积扩大、持续进展为弥漫型,局部感染加重,发展至双侧肢体对称分布的皮损,甚至进展为败血症型从而危及生命。特定工种人群如兽医、屠宰人员、渔民、肉品加工者及渔业工作者等应注意自我防护,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及时处置创口,及时就医、适当用药也十分重要。在使用青霉素治疗时也应当特别注意个人体质,注意是否有过敏史等。

概述

类丹毒,是指由猪丹毒杆菌(亦称为猪红斑丹毒丝菌)侵入皮肤破损处导致丹毒样皮肤损害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没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本病最主要的病因是猪丹毒杆菌侵入破损皮肤引起感染。经常接触或处理猪肉为本病的危险因素。

本病可分为局限型、弥漫型、败血症型。

主要症状轻者表现为局部红斑,中心呈淡黄色或黄白色,边缘略突出皮肤表面,呈环状玫瑰红色,手压后可褪色,松手后又复原,局部有瘙痒感,无化脓、脱屑、发热等症状。主要分布于手指、手掌等部位,大小 0.5-2 厘米不等,数量一般在 10 个以内。

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青霉素静脉滴注。

患者皮损处感染反复、皮损面积扩大、持续进展为弥漫型,局部感染加重,发展至双侧肢体对称分布的皮损,甚至进展为败血症型从而危及生命。

特定工种人群如兽医、屠宰人员、渔民、肉品加工者及渔业工 我们等应注意自我防护,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及时处置创口,及时就医、适当用药也十分重要。在使用青霉素治疗时也应当特别注意个人体质,注意是否有过敏史等。

症状

皮损、暗红色环形红斑等症状是类丹毒最常见的症状。

类丹毒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局限型类丹毒较为多见,常见症状包括:

局限性皮肤红斑:本病一般在感染 3-5 天后发病,最长一般不超过一周。以皮肤破损、暗红色斑块为主要表现。多位于手指、手掌等部位,边缘分界比较清晰的水肿性暗红色斑,中心呈淡黄色或黄白色,边缘略突出皮肤表面,呈环状玫瑰红色,手压后可褪色,松手后又复原。

肿胀瘙痒:局部肿胀有瘙痒感,偶有水疱,无化脓、脱屑等症状,一般无全身不适。

皮损:局部皮损可能是初始病菌的入侵途径,也可能是后期发病时因搔抓等原因人为所致。

弥漫型类丹毒较为罕见,常见症状包括:

红斑、皮损广泛发作:局部的红斑扩大,肿胀、瘙痒加剧,红斑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广,但多位于肢端,病程较长时可呈左右对称分布。

关节活动受限:多为局部肿胀累及关节部位所致。

发热:在疾病进展时可有发热的症状。

败血症型类丹毒极其少见,常见症状包括:

红斑、皮损广泛发作:红斑、皮损分布范围广,亦可累及胸腹及背部等处。

高热:多为大量细菌入血引起,体温可升至 39℃以上。

感染性心内膜炎:极少发生,但又极为危重,为细菌随血流运送至心脏附着于心脏瓣膜引起,该疾病会进一步影响心功能导致一系列心功能不全的表现,甚至危及生命。

类丹毒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脓毒性关节炎

败血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因

类丹毒主要病因是由猪丹毒杆菌(亦称为猪红斑丹毒丝菌)经皮肤破损处侵入引起急性感染。

类丹毒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猪丹毒杆菌经皮肤破损处侵入:猪丹毒杆菌为类丹毒的致病菌,属丹毒丝菌属,为革兰阳性杆菌。引起类丹毒的猪丹毒杆菌多来自被其感染的猪、鱼等动物。

哪些人容易患类丹毒

接触、处理猪肉、鱼肉等较多的人群,如:兽医、屠宰人员、渔业工 我们、肉品加工者、家庭主妇、其他。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既往在处理猪肉、鱼肉时或以上工种在工作作业时有皮肤破损,并在 2-7 天后于皮肤表面(多为手部皮肤)出现境界清楚的、略突出皮肤表面的、手压后可褪色、松手后又复原的、有肿胀和瘙痒感的环状水肿性暗红色斑时,应及时就医诊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出现双侧对称分布的皮损、皮损面积扩大、瘙痒加剧或是肿胀加重累及关节。

出现高热、寒战等败血症表现。

出现活动后气促、呼吸不畅、心慌等症状。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感染科

心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类丹毒?

当医生怀疑是类丹毒时,将通常进行问诊、视诊和触诊等检查来诊断局限型类丹毒。对于败血症型类丹毒可能进一步通过血常规、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培养等检查予以确诊。近些年还有一些新型的检测手段,如血清凝集试验、协同凝集试验和免疫荧光染色等。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问诊:医生通过询问相关职业史及皮肤损伤病史,可初步推断是否存在疾病的易感因素。通过询问局部斑块的数量、大小、肿胀、灼痛情况是否变化、是否伴有临近关节的活动障碍等来评估疾病是否进一步发展为弥漫型类丹毒。

视诊、触诊:医生观察、触诊皮肤的特征性红斑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式。通过观察斑块的颜色、大小,评估红斑与正常皮肤分界是否清晰,并通过手压斑块观察是否褪色、放手后是否恢复等基本可以诊断本病。

血常规:抽血检查,常常用于败血症型类丹毒的辅助检查。在病菌入血后,由于全身炎症反应,血象常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但只有在败血症型类丹毒才可能出现明显升高,因此该项检查的临床意义较为局限。

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抽血检查,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是目前为止反映炎症较为有效的指标之一,但也只有在败血症型类丹毒中才可能较明显升高,因此也较为局限。

血培养:抽血检查,是确诊败血症型类丹毒的重要临床指标,在败血症型类丹毒患者血液中存在大量猪丹毒杆菌,通过血培养成功培养出菌落便可为诊断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但现在临床上血培养的阳性率并不高,多需要反复抽血培养,并且周期较长。

血清凝集试验:抽血检查,用带有抗丹毒血清抗体的培养基与待检测样品混合,于 37℃培养箱中培养 18-24 小时,出现凝集且凝集效价在 1:320 以上,则说明被猪丹毒杆菌感染。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从事什么职业?

最近是否在处理鱼、牲畜等时出现手指等部位的皮肤破损?

身上是否有其他部位出现相似的皮疹、皮损?

皮疹、皮损出现多久了?有没有增多?

皮损部位是否有瘙痒、灼痛、化脓、脱屑等表现?

有没有发热等表现?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出现皮疹、皮损的原因是什么?病情严重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

需要什么治疗?

治疗效果如何?皮损、皮疹多久可以消失?会留疤吗?

会不会复发?

治疗费用高吗?是否在医保范畴内?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或者治疗效果不明显,我还会有其他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吗?

我在平时工作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治疗

青霉素静脉滴注是目前类丹毒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其他类似抗生素替代治疗。局部软膏外敷、激光理疗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药物治疗

青霉素静脉滴注:青霉素是本病的首选药物,青霉素可以有效杀灭体内的猪丹毒杆菌。大多数病例在连续治疗 7-10 天即可痊愈,很少出现复发。对局限型患者青霉素用量一般在 40-80 万单位/天。对于败血症型类丹毒则应注意要尽早、大量、足疗程的给予青霉素。

四环素、红霉素、磺胺类等抗生素: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四环素等抗生素,这一类抗生素的机制与青霉素相近,都可以较为有效的杀灭体内的猪丹毒杆菌。

鱼石脂软膏局部外敷:局部外敷有助于防止皮损进一步恶化、感染等,有利于伤口的愈合、恢复。

局部激光理疗:局部激光理疗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炎等,还有促进再生的作用。

中药治疗:有临床研究显示部分中药在治疗类丹毒中发挥一定疗效,必须要在正规中医院和研究院所,在医生指导下准医嘱用药。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疾病反复发作,并可能进展为弥漫型类丹毒,局部肿胀、灼痛加重,甚至累及关节部位导致手部的活动障碍,进而影响生活质量。极少数患者还可能进展为败血症型类丹毒,甚至危及生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多可恢复,恢复后多不再复发(具体治愈率、复发率尚无研究统计),也不影响生活质量,更不会影响寿命。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复查:接受治疗痊愈后,遵医嘱随访 2 个月,主要观察皮肤有无新发皮损。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皮损处局部外敷软膏 1-2 次每天可加速皮损恢复。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渔业工 我们、肉制品加工者等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自我防护,尽量减少手部皮肤的损伤,如若损伤皮肤则应及时处理。

家庭主妇等在加工食材时小心谨慎,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毛鸡药酒的功效与作用-毛鸡药酒说明书

2023-8-3 4:34:42

保健

盘点伤身的几个消暑方法有哪些?

2023-8-7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