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病由学者 Andrews 首先报道,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脓疱性皮肤病,往往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组织学表现为表皮下无细菌性脓疱及表皮下方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本病较为罕见,目前全球报道不足 100 例。
主要病因为感染性病灶(扁桃体、口腔、鼻窦或其他部位的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
首发于手掌、脚掌部位的密集对称小脓疱,伴有疼痛或瘙痒。皮肤损害成批出现,成批消退,在消退时会脱落皮屑,易反复发作。
全身应用抗生素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治感染病灶是治疗的关键点,寻找感染病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是治疗的难点。
本病泛发全身时,可继发严重的皮肤感染。
症状
手掌、脚掌部位的对称性小脓疱是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蔓延至手指、脚趾或踝部边缘,伴随疼痛或瘙痒。
脓疱性细菌疹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手掌、脚掌部位对称性小脓疱,伴疼痛或瘙痒。
密集性小水疱,很快变为脓疱。
脓疱间的皮肤淤点。
成批出现、成批消退,反复发作的皮疹。
在脓疱消失后出现的干燥且质地坚硬的鳞屑。
脓疱性细菌疹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脓疱性细菌疹随着皮疹面积扩大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皮肤感染、继发菌血症、脓毒败血症等情况。
常见并发症包括:
皮肤感染
菌血症
脓毒败血症
感染性休克
病因
脓疱性细菌疹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身体存在其他部位感染性病灶有关。
脓疱性细菌疹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上呼吸道感染:如有扁桃体炎、咽炎等疾病的患者易诱发脓疱性细菌疹。
牙龈炎:口腔内的感染性病灶,如牙龈炎、口腔溃疡等可诱发本病。
鼻窦炎:是常见的慢性感染病灶,可诱发本病。
哪些人容易患脓疱性细菌疹?
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鼻窦炎患者、牙龈炎患者等。
青中年人:虽然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该病更多见于青中年人。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突然出现的手掌、脚掌对称性的小脓疱。
手掌或脚掌出现疼痛或瘙痒性红斑、淤点或水疱。
体温增高,皮肤出现脱屑。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身体大面积出现密集的小脓疱。
出现高热、怕冷、寒战、头晕等明显的中毒症状。
难以忍受的皮疹疼痛或瘙痒。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脓疱性细菌疹?
当医生怀疑脓疱性细菌疹时,通过问诊、视诊、触诊、血常规、脓液细菌培养、皮肤病理活检等检查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及触诊:医生可通过肉眼观察皮肤损害的情况,来判断皮肤损害的程度。患者需要暴露皮疹部位。医生在行双手消毒后,以手指或掌面触诊,在此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的不适,但要尽量放松,配合医生操作。
血常规:通过检查血液中是否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帮助确诊。本病在发作期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会增加。
脓液细菌培养:用棉签将脓疱消毒后,以注射器抽取少量脓液进行细菌培养,本病为无菌性脓液,可以帮助确诊。若培养出细菌,可以根据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皮肤组织病理学:为皮肤科诊疗中最常用的辅助检查之一,对皮肤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你的皮疹出现多久?
是否疼痛?是否瘙痒?
出现之前有没有喉咙痛?咳嗽?或者其他感染?
既往有没有其他皮肤病如银屑病、湿疹等?
皮疹是否会消退?
是否有发热、畏寒、恶心等不适?
有没有用过药?是否有好转?
既往有没有对某种抗生素过敏?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这个病因为什么引起的?
我的病严重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是否需要空腹?
有哪些治疗方式?
疗效如何?
以后会不会复发?
日常有没有什么要注意?
治疗
根治感染病灶,全身应用抗生素,局部使用抗菌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抗生素:通过多种药理机制发挥杀菌或抑菌作用。根据病原菌的种类、细菌培养的结果和药物的抗菌谱,综合选取适合的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 β-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克洛)、大环内酯类(罗红霉素、克拉霉素)、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非特异性抑制免疫及退热作用等多种作用,使用糖皮质激素能加快患者皮疹消退,改善患者中毒症状。需联合抗生素使用。
碘伏: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外用湿敷时可减少皮肤感染。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继发皮肤感染,发展为菌血症、脓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痊愈。如果没有新的感染灶,一般不会复发。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服用抗生素期间需要注意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如出现新发的瘙痒性红斑、水疱等,如有需及时告知医生。服用糖皮质激素期间可能会出现血压、血糖、血脂、电解质等紊乱,需要监测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及电解质。
定期复查:治疗期间需要监测血压、血糖、肝肾功和水电解质,每天检查血压血糖,每周复查 1 次血常规、肝肾功和水电解质。
饮食:患者饮食应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瘦肉等食物,可以加速皮肤修复。
运动:患者治疗期间需要避免剧烈运动,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导致骨质疏松的风险,中老年人需注意防止摔倒、跌伤(如浴室安装防滑地板、上下楼梯时手扶栏杆)。
其他:保持皮肤清洁,每天 3 次用生理盐水冲洗患处。如果有慢性感染病灶如扁桃体炎、鼻窦炎、牙龈炎、牙周炎等,及时去专科治疗。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避免感染,治疗原发感染:如有慢性感染病灶如扁桃体炎、鼻窦炎、牙龈炎、牙周炎等,及时去专科治疗。
中青年人群应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如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避免熬夜,每周运动 2~4 次等),出现感染时应及时治疗,避免拖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