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蜱虫是一种小型蜘蛛类动物(蛛形纲),叮咬后会贴在皮肤上,吸食人的血液。蜱虫常寄生在多种鸟类羽毛和动物皮毛上。早春至夏末季节,及多种野生动物和鸟类出没的地区,最常发生蜱虫叮咬。
大多数蜱虫并不携带病原体,叮咬后不会引起严重健康问题。但有些蜱虫可传播多种疾病。
看见蜱虫后,要立即将其取下,可以防止其吸食人血液时传播疾病,预防叮咬部位皮肤发生感染。
取下蜱虫,清洗叮咬部位,根据需要持续观察叮咬后的症状。发生蜱虫叮咬后,最关键问题是判断是否需要注射破伤风疫苗,预防破伤风。
蜱虫叮咬后,一部分人可发生过敏反应,一般为轻度。在罕见情况下,可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
在草丛或林区工作或游玩时,尽可能不让皮肤暴露在外,以预防蜱虫叮咬。
症状
大多数蜱虫不携带病原体,叮咬后不会引起严重健康问题。此外,越早取下蜱虫,传播疾病的概率越小。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可通过家庭治疗方法取下蜱虫和缓解症状。
取下蜱虫的方法及处理
某些蜱虫很小,难以发现。这会导致难以判断是否已取下蜱虫的头。如果未发现叮咬部位有蜱虫头部残留,暂且认为整个蜱虫已被取下,但应密切观察皮肤感染的征兆。
用细尖镊子夹走蜱虫。如果没有镊子,戴上手套或使用纸巾敷在手掌面,然后用手指取下蜱虫。不要空手取蜱虫。
不要尝试用矿物油、指甲油、汽油或外用酒精,让吸附在皮肤上的蜱虫发生窒息。这会增加发生感染的风险。
如果蜱虫已吸附在皮肤,不要尝试用火烧它。
把取下来的蜱虫放进干燥的罐子里或拉链袋里,然后保存在冰箱,以备之后鉴别蜱虫种类使用。
用大量干净温水冲洗蜱虫叮咬部位。
在伤口上轻涂一薄层矿物油,例如凡士林。它能避免咬伤部位粘住绷带。
用手取下蜱虫后,请用肥皂水彻底冲洗双手。
从蜱虫出没的环境回家时,请务必仔细检查自己的皮肤和头发,观察是否携带了蜱虫。同时,请检查衣物、户外装备和自己的宠物。只要看到蜱虫就要取下。然后把衣服放进烘干机,高温处理 1 小时,杀死可能仍残留在衣服内的蜱虫。
缓解疼痛和瘙痒的方法
蜱虫叮咬后的前 6 小时里,每小时冰敷叮咬部位 15~20 分钟。如果不用冰敷,用一块冷湿布敷在叮咬部位,最多 6 小时。
可以先使用非处方药缓解瘙痒、发红和肿胀:
抗组胺药,如:不会导致嗜睡的药物(氯雷他定)或可能导致嗜睡的药物(苯海拉明),能帮助缓解瘙痒、发红和肿胀。儿童不要使用抗组胺药,除非事先咨询医生。
含苯卡因的局麻喷雾剂,例如盐酸利多卡因,可助于缓解疼痛。如果皮肤对局麻喷雾过敏,请停止使用。
炉甘石洗剂用于局部皮肤,也能缓解瘙痒。
蜱虫叮咬后的前最初6 小时之后,如果没有出现肿胀,用温毛巾敷在叮咬部位,这样会感觉舒适些。
病因
预防蜱虫叮咬
安全使用杀虫剂。根据标签说明使用杀虫剂,尤其给儿童使用时。
儿童应使用低浓度杀虫剂。
不要把杀虫剂喷到儿童手上,因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手放进嘴巴。
回家进门后,用肥皂水把身上的杀虫剂冲洗干净。
在草丛或林区工作或游玩时,尽可能不让皮肤暴露在外。戴上帽子,穿长袖上衣和长裤,裤腿扎进袜子里。牢记浅色衣服更易于发现蜱虫。如果认为衣服上可能有蜱虫,请把衣服放进烘干机里烘干 10~15 分钟,将其杀死。
处理动物或林区工作时要戴手套。
如果生活在莱姆病流行地区,一定要采取措施清除自己居住地寄居的蜱虫。清扫房子周围的树叶、灌木、高秆草、柴火堆和石篱笆,清扫院子或花园周边,可减少蜱虫数量,也可减少蜱虫寄居的啮齿类动物数量。铲除吸引鹿的植物,竖起篱笆把鹿隔离起来。有时,使用能杀死蜱虫的化学物质处理院子效果很好,但对人和宠物可能不安全。可选择使用非化学或环保的方法处理寄居在草坪上的蜱虫。
远离蜱虫出没的区域。
就医
何时就医?
如果被蜱虫叮咬后发生下列情况,请及时就医:
出现流感样症状。
出现皮疹或疮口。
出现皮肤感染的症状。
症状加重或发作频率增加。
就诊科室
皮肤科
传染科
急诊科
就诊前准备
决定就医前,事先准备好下列问题的回答,可以帮助医生迅速而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何时发生叮咬?被叮咬几次?如果把蜱虫保存了下来,请将其带给就诊医生。如果没有保存蜱虫,请向就诊医生描述。
主要症状有哪些?
何时开始出现症状?在叮咬后,症状如何产生、进展或改变?
尝试过哪些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否有效?
最后一次接种破伤风疫苗是什么时候?
最近是否去野外或其它国家旅游?
是否有其它健康风险?
治疗
在野外被蜱虫叮咬后,蜱虫会贴在皮肤上,吸食人的血液,传播多种疾病。
蜱虫叮咬后的症状
可导致感冒样症状,例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和肌肉酸痛。
症状可在蜱虫叮咬后 1~3 周内开始出现。
有时,伴随感冒样症状会出现皮疹或酸痛。
蜱虫叮咬后,一部分人可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可为轻度,伴随一些不适症状。在罕见情况下,可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
叮咬后可出现蜱麻痹症状,这是一种罕见情况。
蜱虫传播的疾病
蜱虫一般在野外比较常见,可传播多种疾病,包括:
莱姆病
落基山斑疹热
野兔病
埃立克体病
回归热
科罗拉多蜱热
巴贝虫病
南非蜱咬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