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疱疹是什么?妊娠疱疹怎么办?妊娠疱疹症状有哪些?

妊娠疱疹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妊娠晚期,或分娩后不久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由 Milton 在 1872 年首先提出

别称

妊娠性类天疱疮

概述

妊娠疱疹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妊娠晚期,或分娩后不久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由 Milton 在 1872 年首先提出[1]。

该病发病率约 1∶2000~1∶50 000,不同人群中发病率略有不同[2]。

该病的病因是患者血清中存在针对表皮基底膜带成分的自身抗体,结合后诱发免疫反应,破坏基底膜带,导致表皮真皮分开,水疱形成。

临床上表现为躯干、四肢水疱、大疱,伴有剧烈瘙痒。

该病治疗上需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风险,轻症患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重症患者仍需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该病对于母体来说,仅造成剧烈瘙痒等不适,一般无其他风险,而对于胎儿来说,可能导致胎儿早产、早产儿和新生儿大疱性皮肤损伤[2]。

该病是一种妊娠特有的皮肤疾病,大部分患者在分娩后数周至数月缓解,治疗上需要权衡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风险。

症状

该病常发生于 30 岁左右女性,好发于经产妇,主要发生于妊娠晚期。

妊娠疱疹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早期表现为荨麻疹样丘疹和斑块,患者自觉瘙痒。

之后丘疹和斑块逐渐变为丘疱疹,并逐渐进展为紧张性水疱和大疱,患者自觉瘙痒剧烈。

皮疹一般初起于脐周,并迅速进展至腹部和大腿,可累及全身,掌跖受累少见,一般不累及面部和黏膜部位。

该病患者的病程和严重程度有明显不同,大多数患者在妊娠后期病情逐渐缓解,而部分患者在分娩时病情突然加重,还有部分患者在产后即刻发病。大部分患者在下次妊娠期间再次发病,而病情出现更早、更为严重;仅有 5% 的患者,在之后的妊娠中不发病。

由于自身抗体可通过胎盘,2.8%~15% 的新生儿也可出现荨麻疹性斑块和水疱,通常在出生后数周自行缓解[2]。

妊娠疱疹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患者随后出现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的风险明显升高,如 Grave’s 病、桥本甲状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白癜风、斑秃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特别是 Grave’s 病,妊娠疱疹患者中的发病风险是正常人群的 20 倍[3]。

该病的其他并发症包括自发流产、异位妊娠、新生儿早产、死胎等。

病因

该病具体病因不详,有报道称该病可能与滋养细胞肿瘤和绒毛膜癌有关。

该病出现水疱大疱的原因在于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抗 BP180(BPAG2,胶原 XVII)的自身抗体,胶原XVII是一种跨膜蛋白,形成锚定表皮真皮的半桥粒结构,自身抗体直接作用于其 NC16A 区域,通过补体经典途径溶解表皮与真皮之间的连接,导致表皮下水疱形成[3]。而该病产生自身抗体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就医

该病较为罕见,病情严重,患者出现水疱,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还有可能造成早产和死胎,建议尽早就诊。

哪些情况需要就医?

妊娠晚期出现荨麻疹样斑块,剧烈瘙痒,皮肤损伤逐渐加重,无明显消退趋势。

妊娠晚期或产后不久出现多发紧张性水疱,自觉剧烈瘙痒。

就诊科室

皮肤科

产科

医生如何诊断妊娠疱疹?

该病在妊娠晚期出现。有水疱和大疱表现,并伴有剧烈瘙痒的患者,需首先考虑该病,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荧光检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可确诊。同时需要与妊娠瘙痒性荨麻疹样丘疹和斑块病(PUPPP)、妊娠胆汁淤积等疾病相鉴别。

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表皮下水疱形成,水疱内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免疫荧光检查:免疫荧光检查是该病诊断的关键,也是与其他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鉴别的关键。妊娠疱疹皮损周围正常皮肤免疫荧光可见补体 C3 沿基底膜带呈线状沉积,伴或不伴 IgG 沉积。盐裂实验可见免疫复合物沉积位于表皮侧。

免疫荧光检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检测到抗 BP180 NC16A 的抗体,是鉴别本病和妊娠瘙痒性荨麻疹样丘疹和斑块病的关键[3]。

医生可能咨询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为妊娠期起病,是否曾出现过水疱?

是否为经产妇,是否曾经发生过类似情况?

是否合并其他疾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该病是否会对胎儿造成影响?

是否会对产妇健康造成影响?

该病是否会复发?愈后是否会留有瘢痕?

治疗

该病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瘙痒和减少水疱形成,需要兼顾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风险[4]。

外用药物治疗

主要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是妊娠期水疱大疱性疾病的一线药物,研究表明妊娠期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与新生儿早产、死胎等没有关联性。此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也有一定的疗效,小剂量应用较安全。

系统治疗

抗组胺药物:对于部分病情较轻的患者,口服抗组胺药联合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有一定的疗效。

皮质类固醇激素: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仍是首选,剂量为 0.5 毫克/千克/日,应注意监测皮质类固醇激素副作用,建议补充钙剂和维生素 D。虽然泼尼松几乎不会通过胎盘,但产妇长期应用仍有发生先兆子痫、子痫和妊娠糖尿病的风险。新生儿出生后,也需监测是否存在肾上腺功能不全。

免疫抑制剂:环孢素治疗可能有一定疗效,但应充分评估其对患者及胎儿可能的风险;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该病的报道很少。

其他治疗:此外,有个案报道称血浆置换、丙种球蛋白、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抑制剂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常情况下,本病在分娩后 4~14 周自发缓解,如未合并创面感染,愈后不留瘢痕。极少部分患者产后皮肤损伤会持续存在。部分患者在下次妊娠早期复发,小部分患者在月经期,或因口服避孕药物而复发。

该病对于胎儿的影响较产妇更大,可能导致自发流产、异位妊娠、新生儿早产、死胎和低于胎龄儿,建议患者产科就诊定期监测。

日常注意

该病日常注意需注意创面护理,注意清洁,防止局部感染。

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患者,还需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避免食用坚硬食物,注意休息,避免着凉及摔伤。

预防

目前该病无有效预防方法。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佐米曲普坦片的功效与作用-佐米曲普坦片说明书

2023-8-2 23:41:04

保健

女几种疫苗后瘫痪 几种疫苗为何会瘫痪?

2023-8-27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