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痒疹(Prurigo)是一组以瘙痒为特征的炎性皮肤病,病发时会出现丘疹、结节、剧烈瘙痒等症状。该病在所有年龄中均可发生,病因复杂,患者表现出的症状也各不相同。有的痒疹短时发作,治疗后症状可立即消失;而有的却会反复发作,甚至产生继发性感染和瘢痕[1]。
痒疹的病因尚不明确,多数研究认为其发作与基因缺陷有关,患者天生容易发生过敏反应[1]。其他诱发因素还包括生理、精神心理功能障碍等[1]。
急性痒疹一般症状消退较快,但有可能复发;慢性痒疹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较久[1]。如果在皮肤上出现多发性、瘙痒性丘疹,患者应前往医院接受诊治[1]。临床医生通过观察外观、了解皮疹形成过程,并结合组织病理活检结果,即可作出诊断[2]。
治疗痒疹的首要任务是去除诱发因素,同时控制瘙痒,防范继发感染。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常开始阶段会采用外用药和物理治疗,若患者的症状难以控制或较为严重,则可联用口服药,以利于更快缓解[1]。
患者应遵医嘱定时用药,并改变生活习惯,有助去除病因、缓解症状[1]。
症状
痒疹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急性痒疹和慢性痒疹两大类,各自还有不同的临床亚型。
急性痒疹有哪些症状?
急性单纯性痒疹[1]
圆形或椭圆形丘疹,直径在 1~2 厘米;
丘疹中央常有水疱;
好发于腰、背、腹、臀、小腿;
反复抓挠可造成继发感染;
水疱可在短期内消退,丘疹需要 1~2 周才会逐渐消退;
部分患者可复发。
成人痒疹[1]
发病前常有疲乏、头痛、失眠及胃肠道功能失调等全身症状;
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肘部和膝部最为明显,也可波及头皮、面部、臀部;
呈多发性坚硬、圆形丘疹;
直径为小米至绿豆大小;
淡红色或接近皮肤颜色;
有剧烈瘙痒;
抓挠后可出现水疱;
反复抓挠可形成色素沉着,皮肤变黑;
在部分患者中有时会复发。
慢性痒疹有哪些症状?
小儿痒疹[1]
好发于四肢;
呈多发性硬质丘疹;
直径为绿豆大小;
淡红色或接近皮肤颜色;
有剧烈瘙痒;
抓挠后可出现破溃和血痂;
反复抓挠可造成局部皮肤粗糙、化脓感染,或类似湿疹样的皮疹;
病变可能时轻时重,持续存在。
结节性痒疹[1]
好发于四肢,尤以小腿多见;
多发性散在分布;
初始为水肿性红色坚实丘疹;
很快就能进展为直径有黄豆大小或更大的半球状结节;
结节顶部角质化明显,呈坚实的暗褐色疣状增生物;
有剧烈瘙痒,难以忍受;
消退后会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由于反复抓挠,患处皮肤可非常粗糙。
病因
痒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痒疹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多数研究认为痒疹发作可能与患者存在基因缺陷,容易发生过敏反应有关[1]。其他可能的诱发因素包括[1]:
神经精神因素,如焦虑、疲劳;
蚊叮虫咬;
食物或药物过敏;
病原体感染;
胃肠道功能紊乱;
内分泌障碍。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此起彼伏的多发性、瘙痒性丘疹,患者有必要就医诊治[1]。
因为痒疹可造成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此外,痒疹与其他皮肤病有类似之处,需要医生确诊之后,才能开展针对性的治疗。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医生如何诊断痒疹?
临床医生首先仔细观察病变外观和患者体征,并大致了解丘疹的形成过程[1]。
若有必要,医生会对丘疹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从而与其他类似皮肤病相鉴别[2]。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痒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痒疹的数量和面积是持续增加,还是维持稳定?
痒疹扩张或数量增加的速度有多快?
平时的饮食习惯如何?是否喜欢喝酒或吃辛辣的食物?
平时的卫生习惯如何?多久洗一次澡?
除了皮疹之外是否还伴有其他疾病?是否用药治疗?
在丘疹发作之前,是否还发生过其他类型的皮肤病?或者被虫咬过?
以前是否发生过类似症状?采用什么方案治疗?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的痒疹?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痒疹面积或数量是否还会继续增加?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后多久可以缓解?
以后是否还会复发?
今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如何治疗痒疹?
外用药物[1][2]
每次涂搽外用药都应该使用新的无菌棉签,切勿直接用手或反复使用受污染的棉签。临床常用的外用药膏如下:
糖皮质激素药膏;
他克莫司药膏;
角质剥脱剂;
其他止痒药物,如薄荷醇、石碳酸乳剂。
药物治疗[1]
抗组胺药:可有效控制瘙痒症状;
镇静剂:适用于伴有神经精神因素的患者;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适用于皮损广泛、瘙痒严重的患者;
维 A 酸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物理治疗[1]
淀粉浴、温泉浴:减轻瘙痒。
紫外光 UVA 或 UVB 局部照射:用于顽固性皮损。
结节性痒疹可采取的物理治疗方案:
液氮冷冻;
激光;
放射线同位素敷贴;
浅层 X 线放射治疗。
日常注意
患者应遵医嘱定时用药,并改变生活习惯,去除病因,以利于症状缓解[1]。
应遵医嘱定时用药,外敷、内服相关药物,以尽快缓解瘙痒,避免反复抓挠。
需按时复诊,以便于医生评估疗效,并对皮疹治疗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最好处于温度、湿度适宜的房间,并定时通风。
建议穿着宽松、柔软、透气的棉质衣物,并及时换洗。
剪短指甲或佩戴不分手指的手套入睡,避免无意中抓挠导致破溃、感染,形成瘢痕。
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洗澡水不宜过烫,干性皮肤应使用保湿剂。
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适当多吃水果和蔬菜。
预防
由于病因尚未明确,目前缺乏有效的方法预防痒疹[1]。减少各种诱发因素,或许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3]。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胃肠功能紊乱及内分泌失调;
避免接触感染源;
注意防范蚊叮虫咬;
改善个人的营养及卫生状况,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