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RS,Reiter 综合征,尿道炎性关节炎,瑞特综合征,肠病后类风湿,赖特综合征
概述
莱特尔综合征 (Reiter syndrome,RS)又称为尿道、眼、滑膜综合征。本病 1916 年由 Reiter 首先报告。目前定义为尿道炎、宫颈炎和(或)腹泻后的炎症性、非对称性寡关节炎综合征,可伴有结膜炎、虹膜炎或皮肤、黏膜损害等关节外表现[1]。
流行病学:本病男性多见,患病率男:女约为50:1,偶见于儿童,多在肠病之后出现。
病因: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感染、免疫异常和遗传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RS 开始为急性或亚急性.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体力下降,严重病例可变为恶病质。
就医:泌尿系感染或胃肠道感染后出现结膜炎、关节炎改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治疗:尿道炎可口服四环素、红霉素、米诺环素或多西环素,长期治疗还可改善关节炎症状[2]。关节炎可口服吲哚美辛或保泰松。效果不明显可加用抗风湿药(DMARDs)柳氮磺吡啶。症状较重者可应用甲氨蝶呤、糖皮质激素。
症状
莱特尔综合征有哪些症状?
结膜炎 最早出现,持续时间较短,常为双侧,可为球结膜也可为睑结膜受累,严重者影响全结膜,伴有结膜水肿、眶周肿胀,偶有角膜炎和虹膜炎。
尿道炎 尿急、尿频、尿痛,可有黏液样分泌物,重者出现血尿、脓尿、尿痛,可有黏液样分泌物,伴发膀胱炎、前列腺炎,但尿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
关节炎 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关节,但以膝关节和踝关节为多,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疼痛,常对称发生,类似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重者出现关节腔内积液和肢体活动受限。
皮肤黏膜损害 全身皮肤黏膜均可累及,以掌跖和龟头部多见,典型病损呈大小不等的大疱性多形红斑,水疱破裂后糜烂结痂,愈合后有色素沉着,并逐渐消退,少数在皮损的基础上出现表皮松解和红斑融合成片。除上述主要损害外,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 39℃,婴幼儿可出现高热惊厥,多无寒战,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烦躁不安、头痛头晕等,可持续 2~3 周。
其他系统损伤 重者并发胸膜炎,心内膜炎[2]。
病因
莱特尔综合征是由什么原因所致的呢?
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目前认为与感染、免疫异常和遗传因素有关。大量研究表明,沙眼衣原体是引发莱特尔综合征的病原体,从病人的尿道、眼、 滑膜液等组织中可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另一部分学者证实莱特尔综合征病例的 HLA-R27 阳性率比正常人高,推测 HLA-B27 和另外在第 6 染色体上与疾病有关的位点相联系,是疾病易感性的免疫遗传标记。
就医
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
医生如何诊断莱特尔综合征?
根据结膜炎,尿道炎和关节炎三联征,以及典型的皮肤改变,结合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莱特尔综合征。
流行病学特征:本病男性多见,患病率男:女约为50:1,偶见于儿童,多在肠病之后[2]。
临床表现:泌尿系感染或胃肠道感染后出现结膜炎,尿道炎(尿痛、血尿、尿道脓性分泌物等),关节炎及皮肤黏膜破溃等改变。莱特尔综合征开始为急性或亚急性。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体力下降,严重病例可变为恶病质[1]。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尿常规白细胞(+);C 反应蛋白,血沉升高;HLA-B27(+);尿道口分泌物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摄骶髂关节及受累关节和脊椎的X线片,做相关B超检查等。
治疗
症状较轻者采用一般的对症、支持治疗,如降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症状较重者可应用甲氨蝶呤、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治疗,目前较有效的治疗是 TNF-α 抑制剂(肿瘤坏死因子-α 抑制剂)。
尿道炎可口服四环素、红霉素、米诺环素或多西环素,长期治疗还可改善关节炎症状。
关节炎可口服吲哚美辛或保泰松。若效果不明显,可加用抗风湿药(DMARDs)柳氮磺吡啶(柳氮磺吡啶是唯一经双盲对照试验证实的对莱特尔综合征有效的抗风湿药)。
本病临床较为少见,预后大多良好,但因其表现多样性,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常容易被误诊或漏诊,临床工作中需注意鉴别。及时诊断及合理的治疗,可控制症状,改善预后[3]。
日常注意
注意休息,加强心理护理,并保证充足的营养。
预防
该病目前无有效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