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牛皮癣性关节炎伴发葡萄膜炎
概述
银屑病性关节炎是一种病程迁延、反复,晚期可致关节畸形的疾病。银屑病性关节炎伴发葡萄膜炎属于血清阴性椎关节病变伴发的急性前葡萄膜炎。
该病的眼部表现:可出现反复发作的前葡萄膜炎、眼睑结膜病变、巩膜炎及角结膜病变等。
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及免疫异常有关,也可能与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感染有关。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睫状肌麻痹剂和扩瞳剂等。
主要并发症包括继发性青光眼和并发性白内障。
全身病变的预后通常较好。即使反复发作,一般不会遗留严重的视力障碍。但治疗的延误或方法不当可导致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和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特别是易发生继发性青光眼,此类患者预后较差。
症状
患者常有眼红、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等症状,症状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比。
常见症状有哪些?
银屑病性关节炎伴发葡萄膜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视物模糊及视力下降;
眼红、结膜充血水肿,眼痛;
畏光、流泪。
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继发性青光眼:前葡萄膜炎时,可因炎症细胞、纤维蛋白渗出以及组织碎片阻塞小梁网,虹膜周边粘连或小梁网的炎症,使房水外流受阻;瞳孔闭锁、瞳孔膜闭,阻断了房水交通等机制,引起继发性青光眼。
并发性白内障:炎症反复发作或转为慢性,造成房水成分变化,影响晶状体代谢,可引起白内障。
低眼压及眼球萎缩:炎症反复发作或慢性化,可致睫状体萎缩,房水分泌减少,引起眼压下降,严重者眼球萎缩。
病因
银屑病性关节炎伴发葡萄膜炎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常见原因有哪些?
可能与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的感染有关。
研究表明可能与 HLA-A2、B17、B38、B39、Cw6 和 DR7a 等抗原相关。
与遗传及免疫异常有关。
哪些人容易病?
银屑病患者。
就医
银屑病患者应定期到医院检查眼部,一旦出现视物模糊及视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视物模糊及视力下降;
眼红、结膜充血水肿,眼痛;
畏光、流泪。
建议就诊科室
眼科。
风湿免疫科。
医生如何诊断?
医生主要根据典型的皮肤病变、指甲病变、周围关节炎(伴有或不伴有骶髂关节炎及脊椎炎)以及急性复发性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等进行诊断。
常见的辅助检查包括:
裂隙灯检查:是眼科常规检查之一,可检查晶状体、玻璃体、角膜等。具有简洁、快速、无痛苦等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眼压检查:部分葡萄膜炎患者并发继发性青光眼,眼压测量可检出眼压高于正常范围。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眼后段偶尔可受累,也可出现继发性的黄斑囊样水肿。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合并全身其他疾病?
除眼部症状外,是否合并皮肤、关节等症状?
是否是第一次发病?既往是否有过类似发作史?
发病时有哪些症状?症状持续的时间?程度如何变化?
是否有外院就诊及治疗?治疗后病情变化如何?
目前全身及局部用药情况?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银屑病导致的吗?
严重吗?会有哪些并发症?会影响视力吗?
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什么?治疗效果如何?
治疗后复诊时间频率?
治疗后恢复情况怎么样?
容易复发吗?复发时可能出现的症状?如何处理?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可以预防吗?
治疗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滴眼剂:对于急性严重的前房炎性反应患者,应选作用强的糖皮质激素滴眼剂,如 0.1% 地塞米松、1% 醋酸泼尼松龙;对于严重的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尤其伴有前房大量纤维素渗出和前房积脓者,可行结膜下注射糖皮质激素。
非甾体类抗炎药: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和眼部表现,给予全身或局部非甾体类抗炎药。
睫状肌麻痹剂和扩瞳剂:可对患者使用睫状肌麻痹剂进行散大瞳孔治疗。
免疫抑制剂:对于糖皮质激素不敏感或不能耐受的慢性复发性前葡萄膜炎,可考虑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全身药物治疗:根据患者银屑病的累及部位及程度,可全身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等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的视力预后通常良好,预防虹膜后粘连是维持良好视力预后的关键。
疾病反复发作发展至慢性前葡萄膜炎,及出现相关并发症者,视力预后相对较差。
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使炎症迅速消退,即使反复发作,也一般不会遗留严重的视力障碍。
但若治疗延误或方法不当,可导致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和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特别是易发生继发性青光眼,此类患者预后较差。及时正确的治疗对疾病的预后至关重要。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积极监测和治疗原发病(银屑病及银屑病性关节炎);
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维生素的食品,避免高盐、高糖、高脂肪、油腻难消化食物。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严格控制、监测、随访原发病(银屑病及银屑病性关节炎);
出现眼部相关症状时及时就诊,遵嘱用药,规律复查;
避免用眼过度,避免长时间用眼,注意劳逸结合;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及时调整工作压力及负担,保持充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