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感音性耳聋,神经性耳聋,耳蜗性聋,蜗后性聋
概述
感音神经性聋是由于螺旋器毛细胞、听神经、听觉传导通路或各级神经元受损,致声音的感受与神经冲动传递障碍,以及皮层功能缺如,而导致的耳聋,又称称感音性、神经性或中枢性聋。临床上用常规测听法未能将其区分时,可统称感音神经性聋。
主要包括先天性聋、老年性聋、感染性聋、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耳聋、耳毒性聋、创伤性聋、特发性突聋、自身免疫性聋,以及其他(梅尼埃病、耳硬化症、听神经病、外淋巴瘘、小脑桥角占位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症等所致耳聋)。
分级(国际标准,WHO 1980 年):轻度听力损失:26~40 dB HL(分贝 听力等级);中度听力损失:41~55 dB HL;中重度听力损失:56~70 dB HL;重度听力损失:71~90dB HL;极度听力损失:大于 90 dB HL。
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眩晕、平衡失调以及其他原发病症状。可表现为出生时即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多数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为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也有部分患者出生后逐渐出现听力损害,依据病因不同,发病年龄也不同。
在所有感音神经性聋中,除特发性突聋等极少数病种有可能自愈,或通过及时适当的治疗,有可能使听力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外,其余几乎均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除药物治疗外,助听器与人工耳蜗植入是解决一部分感音性聋患者的有效方法。
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影响言语发育,导致患儿成聋哑残障人;成人听力损失造成的主要问题是沟通障碍,影响工作和生活;老年人听力障碍可增加人身损害、痴呆、抑郁等精神问题风险。
症状
无论何种病因,主要症状均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伴或不伴有眩晕等平衡失调症状,以及其他原发病症状。
感音神经性聋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先天性聋:出生时就已存在的听力障碍,伴或不伴有其他系统的畸形和功能异常。
老年性聋: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是,由高频向语频缓慢进行的双侧对称性聋,伴高调持续耳鸣。多数有响度重振,及言语识别率与纯音测听结果不成比例等。
感染性聋: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进行性聋,伴或不伴前庭受累症状。有的耳聋程度轻,或只累及高频。此种耳聋,轻者多随感染的恢复而自行恢复,有时仍继续加重,遗留下持久性耳聋。
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耳聋:临床表现为双侧对称性高频感音性聋伴持续性高调耳鸣。
耳毒性聋:临床上耳聋、耳鸣与眩晕、平衡紊乱共存。耳聋呈双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多由高频向中、低频发展。前庭受累程度两侧可有差异,与耳聋的程度亦不平行。症状多在用药中始发,更多在用药后岀现,停药并不一定能制止其进展。前庭症状多可逐渐被代偿而缓解。耳聋与耳鸣除少数早发现早治疗者外,多难完全恢复。
创伤性聋:临床表现多为双侧重度高频神经性聋或混合性聋,伴高调耳鸣及眩晕、平衡紊乱。症状多能在数月后缓解,但难以完全恢复。
特发性突聋:临床上以单侧发病多见,偶有两耳同时或先后受累者。一般在耳聋前先有高调耳鸣,约半数患者有眩晕、恶心、呕吐及耳内堵塞、耳周围沉重、麻木感。听力损害多较严重,曲线呈低频下降、高频陡降型或水平型。有自愈倾向,但多数病例不能获得完全恢复。
自身免疫性聋:多发于青壮年,双侧同时或先后出现的、非对称性、波动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耳聋多在数周或数月达到严重程度,有时可有波动。前庭功能多相继逐渐受累。患者常合并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环磷酰胺、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疗效较好,但停药后可复发,再次用药仍有效。
感音神经性聋可能会引起的并发症?
语前耳聋影响言语发育。
老年性耳聋可导致痴呆等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
病因
主要病因包括先天性聋、老年性聋、感染性聋、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耳聋、耳毒性聋、创伤性聋、特发性突聋、自身免疫性聋、其他耳科或神经科相关的疾病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
感音神经性聋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先天性聋:包括遗传性聋和非遗传性聋,前者指由基因或染色体异常所致的感音神经性聋;后者指妊娠早期母亲患风疹、腮腺炎、流感等病毒感染性疾患,或梅毒、糖尿病、肾炎等全身疾病,或大量应用耳毒性药物均可使胎儿耳聋。分娩时产程过长、难产、产伤致胎儿缺氧窒息也可致聋。
老年性耳聋:随着年龄的增加,听觉器官及身体其他不同组织器官同时发生缓慢进行性的老化过程,并伴随着听力下降。
感染性聋:指由各种急、慢性感染产生或并发的感音神经性聋。对听功能损害严重的传染病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白喉、伤寒、斑疹伤寒、布鲁氏杆菌病、风疹、流行性感冒与腮腺炎、麻疹、水痘和带状疱疹、回归热、疟疾、梅毒与艾滋病等。病源微生物或其毒素通过血液循环,由内耳道内血管神经周围间隙等渠道进入内耳,破坏其不同部位的组织结构。
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耳聋:以高血压与动脉硬化多见。其致聋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内耳供血障碍、血液黏滞性升高、内耳脂质代谢紊乱等有关。病理改变以血管纹萎缩、毛细胞散在性缺失、螺旋神经节细胞减少为主。
耳毒性聋:耳毒性药物进入内耳首先损害血管纹,血-迷路屏障遭到破坏,使药物更容易进入内耳。进入内耳的药物还能使内淋巴囊受损,致其吸收与排出减少。药物在内耳高浓度长时间聚集,终将使听和前庭诸感觉上皮的毛细胞、神经末梢、神经纤维、神经元细胞等发生退行性变。
创伤性聋:机械性损伤内耳螺旋器、微血管、螺旋神经节以及耳蜗神经。
特发性突聋: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几小时至几天瞬间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为病毒感染、血管痉挛、膜迷路破裂等所致。
自身免疫性耳聋:双侧进行性,在数周或数月以上持续进展,也可为突发性或持久性耳聋。
哪些人容易患感音神经性聋?
具有家族性耳聋遗传病史的人群。
出生时具有缺氧、窒息、黄疸、难产、产伤病史的人群。
长期暴露于噪音环境中的人群。
老年人群。
具有全身系统性疾病的人群。
就医
出生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对声音反应差,发音咬舌不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听力下降或耳鸣;颅脑外伤或者理化因素中毒时,也应该及时排除听力损失的情况,早期发现,早期防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突然出现的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情况。
婴幼儿对声音反应差。
老年人看电视或者说话时音量明显增大。
耳外伤、爆震伤后听力明显下降等。
建议就诊科室
耳鼻咽喉科。
头颈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感音神经性聋?
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全身体格检查和耳部的专科查体,听力学检查,颞骨 CT 和内耳、内听道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全身免疫相关检查,综合判断可能的致病因素,同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听力学检查:音叉试验、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听性脑干反应(ABR)、耳声发射(OAE)、耳蜗电图(ECoch G)、响度重振试验等。
影像学检查:
颞骨 CT:主要显示与感音神经性耳聋相关的颞骨异常;发现内耳发育畸形,判断内耳畸形的严重程度,并对内耳发育畸形进行分型;判断内听道是否狭窄以及占位性病变。
MRI:已成为评价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重要手段,主要观察颅神经、颅内结构、内听道及内耳结构。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影像学评价主要包括听觉的初级感觉器官、耳蜗以及听觉传导通路异常,包括脑干以及听觉中枢。
神经系统检查:常发现其他脑神经病变征象。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有家族性听力障碍相关病史?
妊娠期母亲是否患有风疹、腮腺炎、流感等病毒感染性疾患,或梅毒、糖尿病、肾炎、败血症、克汀病等全身疾病,是否有大量应用耳毒性药物史?或者患者自身有无上述病史?
分娩时是否有产程过长、难产、产伤、胎儿缺氧窒息以及黄疸史?
出生时听力筛查是否通过?
是否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史?
是否有颅脑外伤、气压伤、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等病史?
是否有自身免疫相关疾病?
是否有慢性中耳炎、梅尼埃病、耳硬化症、颅脑占位性病变等相关疾病?
做过哪些相关检查?是否治疗以及治疗方案?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听不见是什么原因?
神经性聋能治好吗?
耳聋会遗传吗?
戴助听器会导致听力进一步下降吗?
我的耳聋能装人工耳蜗吗?效果如何?
治疗
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原则是恢复或部分恢复已丧失的听力,尽量保存并利用残余的听力。
药物治疗
目前多在排除或治疗疾病原因的同时,尽早选用可扩张内耳血管的药物、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溶解小血栓的药物、维生素 B 族药物,能量制剂,必要时还可应用抗细菌、抗病毒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因致聋原因很多,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复杂,且不尽相同,故迄今尚无一个简单有效,且适用于任何情况的药物或疗法。
助听器
药物治疗无效者可配用助听器。助听器是一种帮助聋人听取声音的扩音装置。它主要由微型传声器放大器、耳机、耳膜和电源等组成。助听器种类很多,供个体应用者,有气导和骨导、盒式与耳式(眼镜式,耳背式和耳内式)、单耳与双耳交联等。一般需要经过耳科医生或听力学家详细检查后才能正确选用。语频平均听力损失 35~80 dB 者均可使用;听力损失 60 dB 左右效果最好。
单侧耳聋一般不需配用助听器。双侧耳聋者,若两耳损失程度大体相同,可用双耳助听器或将单耳助听器轮换戴在左、右耳;若两耳听力损失程度判别较大,但都未超过 50 dB 者,宜给听力较差耳配用;若有一耳听力损失超过 50 dB,则应给听力较好耳配戴。
初用助听器者要经调试和适应过程,否则难获满意效果。助听器应该先用于言语识别率较高、听力曲线较平坦、气骨导间距较大或动态听力范围较宽之耳。感音性聋伴有重振者需采用具备自动增益控制的助听器。合并屈光不正者可用眼镜式助听器。耳背式或耳内式助听器要根据患者的要求和耳聋的情况选用。
听觉言语训练
听觉和言语训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能偏废,应尽早开始,穿插施行。若家属与教员能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定能使残余听功能或人工听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作用,达到聋而不哑之目的。
听觉训练是通过长期有计划的声响刺激,逐步培养其聆听习惯,提高听觉察觉、听觉注意、听觉定位及识别、记忆等方面之能力。
言语训练是依据听觉、视觉与触觉等的互补功能,借助适当的仪器(音频指示器、语图仪等),以科学的教学法训练聋儿发声、读唇、进而理解并积累词汇,进而掌握语法规则,灵活准确表达思想感情。
发声训练包括呼吸方法、唇舌运动、嗓音运用,以及音素、音调、语调等项目的训练。
手术治疗
人工耳蜗植入术
人工耳蜗是精密的电子仪器,包括植入体及言语处理器两部分,是当前帮助极重度聋人获得听力,获得或保持言语功能的良好工具,语前极重度耳聋者,应在言语中枢发育最佳阶段或之前植入,语后聋者应在失去听觉之后尽早植入。
先天性聋儿经助听器训练不能获得应用听力者,应视为首选。
此外,心理精神正常、身体健康的老、中、青年双侧极重度学语后聋者均可选用。
但必须是应用高功率助听器无效,耳内无活动性病变,影像学检查证明内耳结构正常,耳蜗电图检不出鼓岬或蜗窗电刺激,却可诱发出脑干反应者。
电子耳蜗是基于感音性聋者的耳蜗螺旋神经纤维,与神经节细胞大部分仍存活的事实,将连接到体外的声电换能器上的微电极经蜗窗插入耳蜗鼓阶内,并贴附于耳蜗轴骨壁上,用以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将模拟的听觉信息传向中枢,以期使全聋者重新感知声响。
听觉脑干植入
蜗后病变致聋者(如听神经病、听神经瘤患者)不宜行人工耳蜗植入;但可以将作用电极直接植入脑干蜗核区,目前已有少量患者接受脑干植入治疗。若配合以言语训练,可恢复部分听力和言语功能。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生活中,注重听力的保护,原远离噪音环境或爆震场所;及时治疗耳科以及全身相关疾病。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注重听力保健:勿长时间处于强声环境中;使用耳机注意每次使用时间不超过 60 分钟,音量不超过 60%;若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做好噪音防护工作。
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水杨酸类止痛药;奎宁、氯喹等抗疟药;长春新碱、2-硝基咪唑、顺氯氨铂等抗癌药;呋塞米、依他尼酸等袢利尿药;抗肝素化制剂保兰勃林;铊化物制剂反应停等。
老年人应早期行听力检查,早期进行干预,减少因耳聋带来的其他精神心理疾病。
孕妇妊娠期勿乱用药物,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理或化学因素(如铜、磷、砷、苯、一氧化碳、二硫化碳、四氯化碳、酒精、烟草等),谨防感染性疾病。这些药物与化学制品无论全身或局部以任何方式应用或接触,均有可能经血循环、脑脊液或窗膜等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内耳损害听器官。孕妇应用后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损害听觉系统。
积极治疗全身系统以及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等。
预防
遗传性聋、老年性聋、感染性聋、耳毒性聋、创伤性聋等,若积极预防,可大大减少或减缓感音神经性聋的致残率。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提高生活水平,防治传染病,锻炼身体,保证身心健康,延缓老化过程。
广泛宣传杜绝近亲结婚,开展聋病婚前咨询,积极防治妊娠期疾病,加强围产期管理,减少产伤。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努力做到早期发现婴幼儿耳聋,尽早治疗或尽早做听觉言语训练。
建议对疑为遗传因素致聋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聋病基因筛查,并用以指导婚育,避免聋儿出生。
尽可能减少耳毒性药物的使用及疗程,特别对有家族药物中毒史、肾功能不全、孕妇、婴幼儿和已有耳聋者更应慎重。用药期间要随时了解并检查听力,发现有中毒征兆者尽快停药治疗。
减少噪声及有害理化因素暴露,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等社会行为,加强个体防护观念及措施。
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