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耵聍俗称“耳垢”或“耳屎”,系外耳道分泌物,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的作用。通常,在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外耳道的耵聍会不断产生,又不断自行脱落。
耵聍栓塞是由于外耳道耵聍(耳垢)聚积过多,形成较大的团块,阻塞外耳道,影响听力[1]。这是耳鼻喉科门诊的一种常见疾病,成人和儿童均有可能发病。
形成耵聍栓塞的主要病因包括:尘土等异物进入外耳道,构成耵聍积聚的核心,逐渐在外耳道堆积、增大;外耳道经常受到各种因素刺激,致使耵聍分泌过多;耵聍变质引发局部炎症反应。
外耳道部分栓塞者,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外耳道完全栓塞者表现为耳道闷胀不适,听力下降,耳鸣,眩晕,外耳道内可见深色、质硬的团块堵塞[1]。耵聍栓塞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引发进一步的病变,例如外耳道皮肤感染、中耳炎、听力受损[1]。
如果发生耳道不适或听力下降,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1]。治疗耵聍栓塞的唯一方法就是将耵聍取出。患者在治疗后应保持外耳道清洁,防止继发感染[2]。
症状
耵聍栓塞有哪些症状?
外耳道部分栓塞者,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发生外耳道局部瘙痒[1]。
外耳道完全栓塞者的症状较为显著[1]:
听力下降;
耳道闷胀不适;
耳鸣;
眩晕;
吃饭或说话时可能会感觉外耳道疼痛;
耳道进水后,耵聍遇水膨胀,可引起胀痛。
外耳道内可见有深色、质硬的团块堵塞。
耵聍栓塞会导致哪些并发症?
耵聍栓塞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引发:
外耳道皮肤感染:可出现红肿、脓液、疼痛;
中耳炎;
听力受损。
病因
耵聍栓塞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在外耳道的皮肤内存在耵聍腺,其分泌物就是耵聍。正常情况下,耵聍对外耳道和鼓膜具有保护作用。不过,假如外耳道的耵聍堆积过多,凝结成块,堵塞耳道,就会影响听力[1]。
形成耵聍栓塞的主要病因包括[1]:
尘土、小昆虫等异物进入外耳道,构成耵聍积聚的核心,逐渐在外耳道堆积、增大;
外耳道经常受到各种因素刺激,致使耵聍分泌过多;
耵聍变质引发局部炎症反应。
耵聍栓塞的危险因素有哪些?[1]
年龄:儿童和老年人;
油性耵聍:大部分人分泌的是干性耵聍,成片状,易脱落;少部分人分泌的耵聍较为黏稠,不易脱落,称为油性耵聍。
外耳道结构异常,耵聍脱落不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发生耳道不适或听力下降,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1]。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医生如何诊断耵聍栓塞?
临床医生首先会询问患者的症状,观察患者外耳道状况,并了解病变的大致形成过程[1]。
耳镜检查:医生采用耳镜观察,耵聍栓塞一般都可以得到确诊[[1]。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耵聍栓塞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感觉有什么症状?
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
能否具体描述症状达到怎样的严重程度?
什么情况下症状似乎有所好转?
发生什么情况会造成症状进一步加重?
除了现有症状,还伴有什么其他疾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的症状?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症状是否还会继续进展?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过程中是否会有风险?
治疗后听力能否恢复正常?
今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治疗耵聍栓塞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将耵聍取出。由于外耳道较为弯曲,皮下组织少,治疗过程中容易导致疼痛。临床医生治疗的原则就是既要取出栓塞的耵聍,又要避免损伤患者的外耳道和鼓膜,还要减轻治疗过程中的疼痛[1]。
如何取出耵聍栓塞?
耵聍钩取出法:治疗前先滴入植物油润滑,再进行操作可能会更加顺畅。
外耳道冲洗法:先用 3%~5% 的碳酸氢钠溶液滴耳,每 2 个小时滴一次,3 天后医生会用冲洗针,以温水将耳道内的耵聍冲出。
外耳道吸引法:如果患者不适合进行冲洗,医生会在碳酸氢钠溶液滴耳后,用吸引器缓缓将耵聍吸出。
日常注意
患者在治疗后应保持外耳道清洁,防止继发感染[2]。
在完成治疗后,患者应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继发感染。
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形成了轻微的破损,可以用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滴耳数日,进行预防性治疗。
若发现外耳道深处再次形成耵聍堆积,应及早就医,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预防
预防耵聍栓塞的关键在于及时清理耳道,但也要注意避免造成损伤[2]。
保持外耳道清洁,如有片状的耵聍屑可用细小的棉签将其轻轻拭去。
不要使用头端很粗大的棉签,以免将耳道中的耵聍顶至更深处。
不强求将耵聍完全清除干净,清除太干净反而不好。
不要用坚硬、尖锐的物体掏耳朵,避免损伤外耳道和鼓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