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特发性突聋,突聋
概述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指 72 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声音的传导需要耳内的声波感受器(耳蜗螺旋器)接受声波,并将其转变为神经兴奋,然后沿着神经(听神经)传入大脑(大脑听觉中枢),识别所听见的声音。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病变,就会出现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我国突发性耳聋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男女患病比例基本一致,左侧耳略多于右侧。
病因:目前病因不明,多认为与内耳血管痉挛、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有关,其他常见原因还有膜迷路积水、感受声波刺激的毛细胞损伤等。
症状:72 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伴有眩晕、耳鸣、耳闷、恶心、呕吐。患者意识清晰,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就医: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的急症之一,当不明原因突然出现单耳或双耳听力下降时,应尽早去耳鼻喉科就诊。
治疗:突发性耳聋多认为是内耳血管病变所致,医生一般会建议采用糖皮质激素+血液流变学治疗(包括血液稀释、改善血液流动度以及降低血液黏稠度)。不同类型的突发性耳聋发病机制不同,需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若不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听力无法自行恢复,会造成终生听力残疾。
预防: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三高”(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及精神紧张、过劳等,可能预防突发性耳聋的发生。
症状
患耳 72 小时内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伴有眩晕、耳鸣、耳闷、恶心、呕吐。患者意识清晰,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突发性耳聋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甚至耳聋,以单侧多见;
耳鸣;
耳闷(耳内堵塞感);
眩晕、恶心、呕吐等前庭系统受累的症状;
听觉过敏:对声音刺激变得异常敏感,对声响的容忍度下降,易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有时即使是听到很小的声音也觉得刺耳。
突发性耳聋有哪些类型?
低频下降型:1000 Hz(含)以下频率听力下降,至少 250、500 Hz 处听力损失≥20 dBHL(听力损失程度);
高频下降型:2000 Hz(含)以上频率听力下降,至少 4000、8000 Hz 处听力损失≥20 dBHL;
平坦下降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 Hz(250、500、1000、2000、3000、4000、8000 Hz)平均听阈≤80 dBHL;
全聋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 Hz(250、500、1000、2000、3000、4000、8000 Hz)平均听阈≥81 dBHL。
突发性耳聋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即出现与头位变动相关的发作性眩晕。
病因
突发性耳聋病因不明,可能主要与内耳血管痉挛、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有关。不同类型的突发性耳聋发病机制可能不同,在治疗、疾病的发展和结局上均有较大差异。
突发性耳聋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内耳供血障碍:内耳的主要功能是听觉功能和平衡功能,血液供应来自迷路动脉。当迷路动脉出现痉挛、血栓或栓塞时,患者的听力和平衡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出现听力下降、眩晕等症状。
膜迷路积水: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情绪波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造成内耳微循环障碍,导致膜迷路积水,也会影响内耳功能,造成听力下降。
哪些人容易患突发性耳聋?
中老年人,合并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者,易出现内耳血管血栓或栓塞;
受寒、受热、焦虑、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者等,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耳血管痉挛;
病毒感染者,可影响内耳微循环而造成内耳损伤;
低血压患者,血压过低可导致内耳供血不足;
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可造成膜迷路积水。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的急症之一。当不明原因突然出现单耳或双耳听力下降时,应尽早去耳鼻喉科就诊。
建议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医生如何诊断突发性耳聋?
医生会询问相关的诱发因素,检查患者耳部情况,进行听力学检查,以及借助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来诊断该病。伴有眩晕、恶心、呕吐者,可急诊行头颅 CT 检查,除外颅内病变。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行内听道核磁检查以除外听神经瘤。
具体相关检查如下:
耳镜检查:检查外耳道及鼓膜情况,除外耵聍(俗称耳垢)栓塞及中耳炎等疾病。
纯音测听:对双耳的听力情况进行评估,以明确诊断并分型。
声导抗测试:了解中耳有无病变。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查:了解有无蜗后病变。若检查结果明显异常者,更需做内听道核磁除外听神经瘤。
耳蜗电图:对于低频下降型患者,需检查耳蜗电图,了解是否有膜迷路积水。
头颅 CT:对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的患者,需急诊行该项检查,除外颅内病变。
血液学检查:除外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
血压:了解有无高血压或低血压情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出现听力下降多久了?双耳还是单耳?有没有耳鸣、耳闷、眩晕等症状?
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史?
有无甲状腺功能低下、低血压等其他全身性疾病?
有无病毒感染?
是否吸烟、是否喜欢大量饮酒?
平时工作压力大吗?精神是否紧张?作息是否规律?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得突发性耳聋?能治好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用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这个病会进一步加重吗?会复发吗?
治疗
突发性耳聋多认为是内耳血管病变所致,治疗多采用糖皮质激素+血液流变学治疗(包括血液稀释以及降低血液黏稠度等)。突发性耳聋可能会出现听神经继发性损伤,可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和抗氧化剂治疗。一般多以输液治疗为主,持续 2~3 周。但即使是及时、正规的治疗,仍有部分患者听力不能恢复正常。老年人、全聋、伴有眩晕以及全身合并症多者,疾病结局较差。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消肿的作用,适合于各型突发性耳聋患者。激素治疗首先建议全身给药,局部给药可作为补救性治疗,包括鼓室内注射或耳后注射:鼓室内注射可用地塞米松或甲强龙;耳后注射可以使用甲强龙或者地塞米松。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需要在医生评估病情,密切监控血压、血糖变化的情况下,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如银杏叶提取物等,适合于各型突发性耳聋患者。
营养神经药物和抗氧化剂: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神经营养因子等,抗氧化剂如银杏叶提取物等,适用于各型突发性耳聋患者。急性期建议静脉注射给药,后期可以口服相关药物巩固疗效。
降低纤维蛋白原药物:如巴曲酶,适用于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患者,且应及时应用。
其他治疗方法
高压氧治疗:疗效国内外尚有争议,不建议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如果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作为补救性治疗措施。
听觉辅助装置:对于最终治疗效果不佳者,待听力稳定后,可根据听力损失程度,选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听觉辅助装置。
疾病发展和结局
突发性耳聋有一定的自愈率,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即使积极采用正规治疗,听力仍不能完全恢复正常,造成终生听力残疾。因此患者需积极治疗,而不能坐等“自愈”。
一般来说,低频下降型患者结局较好,痊愈率可达到 78.16%,但复发率较高;全聋型患者结局较差,痊愈率只有 14.29%。听力损失的程度越重,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晚,伴有眩晕、全身基础病多者,疾病结局较差。
日常注意
定期体检,严防“三高”。调整情绪及作息时间,避免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熬夜等。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情况,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适当锻炼,避免“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出现。一旦出现,应及时治疗,规律用药。
调整心态,避免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可做瑜伽等运动,放松身心。
调整作息时间,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尽量不吸烟、不饮酒。
预防
突发性耳聋目前病因不明,但普遍认为内耳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是主要原因。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三高”及精神紧张、过劳等,均可能预防突发性耳聋的发生。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戒烟、戒酒。
健康饮食,少吃高胆固醇、高糖、高盐的食物。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养成健康而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劳。
规律锻炼,调整心态,避免焦虑、紧张。
增强体质,避免受寒、过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