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变位性眩晕
概述
位置性眩晕(Positional vertigo),也称变位性眩晕,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最为常见,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及眼震。
眩晕患者中,BPPV 占 17%~22%,有学者认为占周围性前庭疾病的 20%~40%,且认为比梅尼埃病发病率高 1 倍。女性多于男性,可有家族性。多发生于后半规管,其次为外半规管,较少发生于前半规管。
大多病因不明(约占 68%),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特发性,称为耳石病,占 34%~68%;另一类为继发性,继发于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突聋、偏头痛、头外伤、中耳和内耳术后、人工耳蜗术后、耳毒性药物损害、耳硬化症、内耳畸形等。
常突然发病,发生于体位改变后,出现强烈旋转性眩晕伴眼震、恶心及呕吐。
早期可以使用前庭抑制剂,如桂利嗪(脑益嗪)或氟桂利嗪、异丙嗪(非那根)等选择性钙拮抗剂,症状反复发作时可就医,行手法复位。
大部分位置性眩晕有一定的自限性(无需治疗,可自行好转),如果眩晕反复发作,建议及早干预,有助于预防出现严重并发症。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发病,包括健康饮食,戒烟,避免疲劳,规律锻炼,避免头部外伤,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症状
位置性眩晕发病时,患者在躺下或坐起、翻身至另一侧、抬头或低头等一定的头位变动中,出现眩晕,通常感觉天旋地转或者身体倾斜感,多为短暂发作(<30 秒)。
位置性眩晕有哪些常见症状?
根据眩晕类型位不同,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可分为: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及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嵴帽结石型)。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短暂(<30 秒)。
由于体位改变诱发(如卧位翻身、躺下、从卧位坐起、仰头或低头时诱发)。
伴旋转性眼震朝向下耳垂+垂直向上成分。
可持续数周至数月,间歇期可达数月至数年。
发作时伴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由发卧位翻身时诱发。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短暂(<60 秒)
出现朝向地面方向的水平眼震。
可持续数天至数周。
通常与其他类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交替发生。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嵴帽结石型)
由向侧面翻身时诱发。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3 分钟)。
出现远离地面方向的水平眼震。
可持续数天至数周。
通常与其他类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交替发生。
偏头痛性眩晕(MV)
偏头痛。
常由于头位改变加重头痛。
诱发头位与眼震方向可出现任意组合。
眩晕单次发作可持续几秒,或随头部某位置的维持而一直持续。
伴有位置性眼震得眩晕症状,发作持续时间可从数分钟至数天不等。
中枢性位置性眩晕
短暂或持续性眩晕。
由头位改变而诱发。
眼震方向一般单纯向上或向下,诱发头位与眼震方向可出现任意组合。
单次发病较复发多见。
病因
位置性眩晕大部分病因不明(约占 68%),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特发性,称为耳石病,占 34%~68%,另一类为继发性,继发于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耳聋、病毒性迷路炎、内听动脉缺血、偏头痛、头外伤、中耳和内耳术后、脑干病变、颅内肿瘤等。
位置性眩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耳蜗中的椭圆囊内的耳石脱落碎片进入半规管,并可能聚集成团,当头位改变时,会引起内淋巴液流动的通畅性不足,潜伏期可能是耳石碎片在壶腹内部移动(在到达狭小的管道前)所需要的时间,在此处它们只有较小的流体效应。眼震的持续时间反应了耳石碎片沿管道移动,和沉降在管道最低处所需的时间。
哪些人更易患位置性眩晕?
具有下列危险因素的人,更容易患上位置性眩晕:
年龄:椭圆囊和球囊内的耳石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可能是耳石自发脱落的结果。
外伤:轻度头部外伤可使耳石由椭圆囊内的胶状表面脱落,一旦这些颗粒或碎片进入半规管,就会导致位置性眩晕。
耳部疾病:前庭神经炎或者其他外周性前庭疾病损伤椭圆囊,引发位置性眩晕。
偏头痛:偏头痛发作可对内耳造成反复损伤,也是位置性眩晕的易感因素。
骨质疏松症:钙代谢异常引起耳石成分异常,导致耳石易从椭圆囊斑上溶解下来。
外科手术:所有外科手术后均可出现位置性眩晕,可能由于全身麻醉进行气管插管时头部过分后仰,促使耳石进入后半规管所致。
就医
位置性眩晕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无外界刺激所致的、自身或外物运动的错觉,对于表现典型的患者无需特殊检查,对提示有潜在迷路病变的非位置性眩晕病史者,应当进行前庭和听力功能检查。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位置性眩晕发病突然,特别是患者在坐起、旋转头部、低头时出现短暂眩晕,不改变体位,眩晕以及眼震的持续时间较长,出现这一现象需要立即前往耳鼻喉科门诊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医生如何诊断位置性眩晕?
全身检查:测量双侧血压,了解直立位和卧位时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耳鼻咽喉科检查:了解额耳、鼻窦、及鼻咽部有无病变。
精神及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精神状态及心理应激状态评估、过度换气试验、12 对脑神经及感觉、运动系检查。
听力学检查:协助对眩晕进行定位诊断。
前庭功能检查:用于了解椭圆囊及球囊功能,包括平衡功能检查、眼球震颤、ENG 检查。
眼科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为眼性眩晕。
颈部检查:医生会通过静动脉窦刺激试验及扭颈试验,同时行颈椎 X 线检查,排除颈性眩晕。
影像学检查:医生会建议行颞骨 X 线、CT 或 MRI(磁共振成像)检查,了解中耳、内耳及颅内病变。
眩晕激发试验:医生会进行包括刺激颈动脉窦、直立及坐位时转头,行走时突然转身或者转头、摇头试验及头位性眼震检查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什么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了多久?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有无听力下降、耳鸣、耳闷?
眩晕发作时,听力减退、耳鸣、耳闷的程度有无加重或减轻?
有无耳痛、耳流脓、耳手术史?
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史?
发病时在做什么事,是否在起床时发病或躺卧过程中发病?
头及身体转动时,眩晕加重否?与某种体位及头位是否有关系?
何种情况可使眩晕加重或者减轻?
黑暗中行走是否有困难?
在服用哪些药?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患上耳石症的?能治好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这个病有传染或遗传的可能吗?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吗?
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定期自愈”病,但其定期自愈时间有时可长达数月或数年。如果病情严重,影响生活工作质量,可行壶腹神经切断术、半规管阻塞术。
物理治疗
前庭抑制剂
桂利嗪(脑益嗪)或氟桂利嗪、异丙嗪(非那根)等,此类药物为选择性钙拮抗剂,可阻滞过量的钙离子跨膜进入细胞内,防止细胞内钙负荷过量,也可改善脑微循环及神经元代谢,抑制脑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及血液粘度增高。
手法复位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VVP)治疗:有两个方法,即 Epley 法和 Semont 法,迫使耳石颗粒或碎片由后半规管回到椭圆囊内。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Can-BVVP)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循水平半规管平面以每次 90°向健侧同时转体转头三次共 270°,每个步骤之间间隔 30 秒或直至眼震消失。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Can-BVVP)嵴帽结石型治疗方法:温和的头部叩击、振动或小幅度的快速摇头部可能会使耳石从嵴帽上脱离,重复管结石的“烧烤棍”方法,迫使耳石移出半规管。
偏头痛性眩晕及中枢性眩晕治疗方法:治疗应该针对原发病,大多数中枢性位置性眼球震颤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疗,对症治疗时,可使用前庭抑制药和止吐药。
手术治疗
眩晕症状物理治疗方法无效,影响生活工作质量者,可以考虑性后壶腹神经切断术、半规管阻断术等。
疾病发展和转归
位置性眩晕是一直较“好”的疾病,不仅仅因为容易治疗,大部分位置性眩晕有一定的自限性,有时候会自愈,如果眩晕反复发作,建议及早干预有助于预防出现严重并发症。
日常注意
改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位置性眩晕的发生。在生活中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戒烟、戒酒。
健康、均衡饮食。采用“一高三低”(高纤维素、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盐)的饮食结构。尽量少吃含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西式甜点等。
避免过度疲劳。
保持健康体重。超重人群应减重。
管理好危险因素。
做一些放松练习,如瑜伽和深呼吸,帮助自己缓解压力。
预防
多数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或控制的。做到以下几点,可以预防或延缓位置性眩晕:
戒烟、远离二手烟。
注意头部保护,避免外伤。
保护好眼睛和太阳穴部位。
规律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