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耳是耳朵鼓膜里面的一个小空间,正常情况下处于密闭状态,它和外界相通的部位是鼻腔后部——鼻咽部,而咽鼓管是它们之间的通道。中耳炎(middle ear infection)就是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
当中耳和鼻咽部的通道——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堵塞、出现功能障碍时,就会造成鼻腔的气体进入中耳困难。这时候,就会形成一个负压,使得血管内的液体向中耳内渗出,进而形成分泌性中耳炎。
如果从鼻子和咽喉进入的细菌被困在中耳,就会造成感染,形成细菌性中耳炎。
儿童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更易使鼻部感染进入中耳,进而造成中耳炎。
中耳炎可导致出现耳痛、耳鸣,耳内胀满感、压迫感,听力下降,甚至出现平衡障碍,如眩晕等。
医生可通过鼓室压检查、听力测试、鼓膜穿刺术等方法,对中耳进行检查。
大多数中耳炎患者经过家庭护理会自行好转。抗生素可以治疗由细菌引起的耳部感染。经过治疗仍没好转,可介入耳管治疗。
症状
中耳感染(即急性中耳炎)通常在感冒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后的 2 ~ 7 天,开始出现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耳痛、发热、耳朵排出黏稠、黄色或血红色液体等,如果耳内有液体积聚,还会出现耳内压迫等其他症状。
中耳炎有哪些症状?
耳部感染的症状可包括:
耳痛(轻度至重度)。
发热。
耳朵排出黏稠、黄色或血红色液体。这意味着鼓膜可能已经破裂出现穿孔。鼓膜穿孔通常可在几周内自行愈合。
食欲不振、呕吐、腹泻。
出现睡眠问题。
体液积聚可导致如下症状:
出现耳鸣或耳内胀满感或压迫感。
出现听力下降。患者可能看起来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也可表现为脾气暴躁或行为笨拙。
出现平衡障碍,如眩晕。
中耳炎何时就医?
出现下列情况,请立即就诊:
突然听力丧失、剧烈疼痛或眩晕。
出现重症表现,有高热和颈项强直等症状。
耳后或耳周发现发红、肿胀或疼痛,特别是一侧面部肌肉不活动。
出现下列情况,请及时就诊:
在几小时内,不能通过居家治疗使严重耳痛患儿安静下来。
拉扯或摩擦耳朵,有痛苦表现(哭泣、尖叫)。
即便给予治疗,耳痛仍加重。
发热大于等于 38.3°C,伴有耳部感染的其他体征。
怀疑鼓膜已经穿孔,或者有疑似脓液或血液的液体从耳朵里流出。
有物体卡在耳朵里。
耳部感染的儿童在使用抗生素治疗 48 小时后仍有症状(发热和疼痛)。
耳痛或耳朵中有液体流出。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病因
细菌和病毒在中耳内繁殖,引起的中耳腔炎症,就是中耳炎。
中耳炎的病因是什么?
中耳感染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中耳腔炎症。上呼吸道感染可引起局部肿胀,肿胀可以阻断连接中耳和咽喉的咽鼓管,导致中耳不能与外界连通,由此产生的真空和抽吸作用,可将体液和细菌从鼻和咽喉吸入中耳,而肿胀的咽鼓管阻碍体液排出。这些体液恰好是中耳腔感染的细菌或病毒的完美滋生地。
病毒感染:病毒也会导致耳部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和流感病毒是最常见的类型。
细菌感染:大多数中耳腔感染都是由细菌引起的。最常见的菌株类型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
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炎症和体液积聚,并可导致耳内阻塞感,这种类型称为渗出性中耳炎。
中耳炎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不可改变的因素
年龄。3 岁及 3 岁以下的儿童容易感染中耳炎。
出生缺陷。患有腭裂或唐氏综合征的儿童更容易患耳部感染。
免疫系统脆弱。患有严重免疫系统损伤的儿童更容易耳部感染。
家族史。如果父母患有反复性中耳炎,那么孩子也容易患这个病。
过敏。过敏可导致长期鼻子通气不好,阻塞一个或两个咽鼓管,引起脓液在中耳积累。
其他因素
反复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数耳部感染是由这些疾病引起的。
吸二手烟。孩子生长在吸烟环境中更容易造成耳部感染。
奶瓶喂养。奶瓶喂养的孩子比母乳喂养的孩子更容易耳部感染。儿童保育中心在拥挤的环境中,比如儿童保育中心的孩子更容易患反复性耳部感染。
安抚奶嘴。使用安抚奶嘴的孩子更容易患耳部感染。
就医
中耳腔感染通常根据病史和耳部检查进行诊断。
医生如何诊断中耳炎?
医生会使用鼓气耳镜来观察鼓膜,看是否有中耳腔感染或体液积聚的表现。鼓气耳镜可以将空气推入耳内,让医生方便地看到,鼓膜是否能够自由活动。
其他检查可包括:
鼓室压检查:用于检查鼓膜对耳内气压变化做出的反应。
听力测试:中耳腔有液体积聚(渗出性中耳炎)持续 3 个月,建议进行听力测试。如果怀疑有听力损失,更应进行听力测试。
鼓膜穿刺术:如果液体滞留在中耳腔(慢性渗出性中耳炎)后,或在使用抗菌药后仍有积液,可以通过鼓膜穿刺术抽除液体。
血液检测:如果有免疫系统出现问题的迹象,需要查血。
治疗
中耳感染的初步治疗旨在缓解疼痛,医生还会评估是否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如果病情在最初几天得到改善,那么,针对症状采取家庭辅助治疗可能就足够了。如果经过几天的家庭治疗后,还是没有好转,请立即就医。医生可能会选择抗菌药类处方药治疗。
什么情况需要治疗?
中耳腔感染后,在鼓室内出现液体是正常现象。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液体会在 3 个月内自行消失,无需特殊治疗。如果有液体积聚但没有出现感染,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
如果液体持续存在时间超过 3 个月,则需测试听力。若听力正常,可以选择继续观察,而不进行治疗。
如果鼓室内的液体存在超过 3 个月,并伴有明显的听力问题,则需要进行治疗。有时可能会出现短期听力下降,特别是2 岁以下的患儿。
正常听力在幼儿学习说话时非常重要。在这个年龄如果出现听力问题,可能会影响患儿的说话能力。因此,如果孩子不到2 岁,医生可能不会等待 3 个月才开始治疗。
如果出现听力问题,医生可能会开抗菌药以帮助清除液体,或建议在鼓膜上放置引流管,以排出体液并改善听力。
如何用药物治疗中耳炎?
抗生素
可以治疗由细菌引起的耳部感染。但大多数耳部感染的患儿即使不用抗生素,也可以好转。如果在家里接受护理并缓解了疼痛,且几天后症状好转,就不太需要使用抗生素。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医生可能会给予抗生素治疗:
出现耳部感染,且病情严重。
小于 2 岁,且双耳感染或出现轻度以上的疼痛或发热。
有感染并发症的风险。
对于 6 个月及以上的患儿,医生会先观察几天,看耳部症状是否会自行改善。
如果医生判断需要使用抗生素,那么最常用的就是阿莫西林,因为它的疗效良好,且花销更低。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感觉情况改善,也要遵医嘱继续使用抗生素和其他处方里的药物。不要随意减停药,以免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另外,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也可能要用抗生素,因为中耳腔感染可导致严重并发症,例如细菌性脑膜炎,这在植入人工耳蜗的人群中更常见。
使用抗生素的注意事项:
抗生素的副作用:服用抗生素可能会出现轻度副作用,如腹泻和皮疹,但很少出现严重副作用。
抗生素在降低疼痛和发烧方面作用有限。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后 48 小时后仍然存在症状(发热和耳痛),可尝试换一种抗生素,治疗效果可能会更好。
其他治疗药物
其他能治疗耳部感染的药物包括:
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甾体抗炎药:用于治疗疼痛和发烧。请按照说明书上的说明服用。阿司匹林之类的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滴耳液:某些滴耳液有助于改善严重的耳痛,可以咨询医生。但如果鼓膜破裂,请勿使用滴耳液。
皮质类固醇:可以与抗生素联使用,清除耳膜后面的液体。
另外要注意,减充血剂、抗组胺药和其他非处方感冒药,通常不能预防耳膜感染和治疗耳膜后积液。另外,抗组胺药会使患儿困倦,反而使他们感觉更糟。这些药物都不能乱用。
如何用手术治疗中耳炎?
耳管植入术
这是最常见的儿童手术之一,在门诊就能做,孩子可以在术后1 ~2 小时后回家,第二天就能回去上学或上幼儿园。
这个手术可以帮助缓解听力问题,有助于防止中耳压力和液体积聚,使液体从中耳排出,防止耳部重复感染。
手术需要全身麻醉,外科医生在鼓膜上开一个小孔,并将一个小塑料管从开口处插进去。大多数情况下,耳管要在其中保留约 6 ~ 12 个月,然后通常自行脱落。耳管脱落后,鼓膜孔通常在 3 ~ 4 周内关闭。如果耳管不能自行脱落,可能需要手术取出。
手术后,需要遵医嘱定期复查,一方面检查耳管是否能正常工作,另一方面要观察有无感染迹象,并及时处理。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就是进行家庭辅助治疗。
中耳炎如何进行家庭辅助治疗?
在家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使用止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萘普生、布洛芬等)、对乙酰氨基酚等,有助于缓解疼痛感。止痛药可以在睡前吃。请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使用。
热敷耳部:可以缓解疼痛。
鼓励休息。
使用滴耳药:医生常建议使用滴耳药缓解耳内疼痛。切勿不遵照医嘱乱用滴耳药,尤其是鼓膜穿孔的患者。
鼓膜置管或鼓膜穿孔的护理
如果鼓膜有穿孔或做了置管手术,应询问医生,怎样防止水进入耳朵里。比如,可以尝试戴耳塞。洗澡和游泳时也要特别留意。
坐飞机时的护理
如果不得不乘坐飞机,应事先咨询医生,如何应对飞行途中可能发生的耳痛。比如,在飞机起降时张开嘴,不要堵住口、鼻、耳;或者咽一口唾沫;也可以捏住鼻子,抿住嘴,用力鼓腮帮子。
预防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有助于预防中耳炎。
如何预防中耳炎?
不要吸烟。吸烟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发生中耳腔感染。吸附在头发、衣服、被褥上的烟雾也会影响到孩子。
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可能减少中耳腔感染。如果采用奶瓶喂养的方式,记住不要让孩子躺着喝奶。
勤洗手。洗手能够防止病毒和细菌的感染。
确保孩子接种了所有国家推荐的疫苗。
上托儿所、幼儿园的孩子,最好不要选人数很多的“大班”。孩子数量少,意味着接触细菌和病毒的概率小。
不要给孩子用安抚奶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