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低分化腺癌是指来自腺上皮、有腺样结构或黏液分泌功能的低分化恶性肿瘤,多见于胃肠、肺、乳腺、胆嚢、子宫体等处。相对于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来说,由于其癌细胞分化程度更低,具有更强的转移和增殖能力,因此恶性程度较高,治疗后效果较差。
在胃癌中,低分化腺癌占比高达 50%,肺、乳腺等器官,低分化腺癌在腺癌中所占比例呈现增加的趋势。
低分化腺癌最主要的病因是环境因素(如长期接触化学污染、电离辐射等)、内分泌紊乱等机体因素、遗传因素。长期接触化学污染、电离辐射、细菌、病毒的人群,居住在环境严重污染地区的人群,吸烟酗酒的人群和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更易患该疾病。
极度消瘦、面色萎黄、疲乏无力,是所有低分化腺癌患者共有的症状。不同部位的低分化腺癌还会伴有不同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原发肿瘤病灶的症状和转移症状。如肺部低分化腺癌,患者还会出现刺激性干咳、胸闷、气短、咯血等;肝脏的低分化腺癌,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转移症状包括高血压、眩晕等。
低分化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切除原发灶。治疗关键点为:腺癌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会长入并破坏周围组织,应做到广泛扩大切除,以尽量完全切除癌组织。治疗难点为:低分化腺癌的癌细胞转移率较高,易复发,治疗后效果较差。
若不进行及时治疗,病情持续进展,可导致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癌细胞转移到身体多处位置,最终出现恶病质(极度消瘦、疲乏无力)、多器官功能障碍(口唇发紫、呼吸困难、嗜睡、呼之不应)等,危及生命。
戒烟、限酒、避免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化工染料),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此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预防本病发展的重要手段。
症状
极度消瘦、面色萎黄、疲乏无力,是所有低分化腺癌共有的症状。不同部位的低分化腺癌,还会伴有不同的症状,主要包括原发肿瘤病灶的症状和转移症状。如肺部低分化腺癌,患者还会出现刺激性干咳、胸闷、气短、咯血等;肝脏低分化腺癌,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转移症状包括高血压、眩晕等。
低分化腺癌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低分化腺癌的常见症状包括:
极度消瘦: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面部可见到突出的眼眶,四肢皮包骨头,平躺时腹部下陷,像“小船”一样。
面色萎黄:面色发黄、无血色,双眼无神,呆若木鸡。
疲乏无力:表现为骑不动自行车等,严重时,走几步可感到气喘、无力。
刺激性干咳:感觉喉咙或气管处有异物卡住似的,遇到油烟味或冷空气可使咳嗽加重。
胸闷、气短:患者感到胸部有重物压着一样,气不够用。
咯血:咳出血丝或血块样的黏稠物质,呈红色或暗红色,可有腥臭味。
恶心、呕吐:患者进食后可感腹部饱胀不适,随即出现呕吐,呕吐物为刚进食的食物,严重时可吐出墨绿色的胆汁。
肝区疼痛:疼痛似“针扎”样刺痛,咳嗽或用力排便时可使疼痛加重。
高血压:肿瘤转移至肾脏时,可导致血压高于 140/90 毫米汞柱,出现头昏、头胀,好像头上戴着一顶“厚帽子”一样。
眩晕:肿瘤转移至脑部时,可出现看东西天旋地转、走路不平稳、易摔倒等。
低分化腺癌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恶病质
多器官功能障碍
病因
低分化腺癌最主要的病因是环境因素(如长期接触化学污染、电离辐射等)、内分泌紊乱等机体因素、遗传因素。
低分化腺癌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环境因素:如环境污染、化学毒素、电离辐射、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的产物。在工作或生活中若长期接触,会引起机体癌变。
机体因素:内分泌失衡、免疫功能紊乱等是致癌因素,导致身体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遗传特性:有导致正常细胞易发生癌变的遗传基因。
哪些人容易患低分化腺癌?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该疾病:
长期接触化学毒素的人群。
长期接受电离辐射的人群。
病毒、细菌、真菌多重感染的人群。
居住在环境污染严重地区的人群。
吸烟、酗酒的人群。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该疾病: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患低分化腺癌者,则本人的患病风险增高。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呛咳:无原因、顽固性呛咳,痰中带血丝。
胸痛:胸部刺痛,痛感尖锐,多为突发。
厌食:食欲不振,看到食物也没有进食欲望。
淋巴结肿大:发现腹股沟区(大腿根处)、锁骨上窝(锁骨上方的“小窝”)等处有包块,触摸后无疼痛、但难以推动。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多器官功能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紫,意识不清(不能正确地分辨自己的亲人),尿量每日少于 400 毫升。
窒息: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口唇严重发紫,大汗淋漓,极度烦躁不安。
建议就诊科室
肿瘤科
普外科
胸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低分化腺癌?
当医生怀疑是低分化腺癌时,将通常进行问诊以初步诊断该疾病,再通过胸部平片、胸腔镜检查、胃镜检查等,检查是否有异常肿块。在发现异常肿块后,可能进一步切取部分肿块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从而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问诊: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以排除其他疾病或药物导致本病的可能。
超声检查:患者平躺在检查床上,等待专业人员用仪器来检查。此项检查的目的是确定患者是否有肿瘤及肿瘤部位。如果是腹部超声,需要患者在做该检查的前 8 小时内禁食禁水。
胸腔镜检查:患者被局部麻醉后,插入胸腔镜,进行全面观察。此项检查的目的是,全面且直观地对患者的胸腔情况进行观察,可观察到肿瘤的大小、部位。
病理学活检:手术或胸腔镜检查时,获取患者的部分可疑癌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此项检查的目的是,确定肿瘤的类型以及判断其侵犯程度和分化程度,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
胃镜检查:患者被麻醉后,插入胃镜的管子,进行胃部探查。此项检查的目的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的位置,获取病变组织做病理学检查。需要患者在做该项检查前 8 小时内禁食水,空腹进行检查。
肿瘤标记物检查:患者需在空腹情况下,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检查目的是辅助诊断患者是否有癌症。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其他家庭成员是否有过患癌症的情况?
患者平时的工作是什么?
有无经常接触化学药品的情况?
有无经常接触辐射的情况?
近期有无感染或发热?
有无突然全身无力的感觉?
吃饭、睡眠是否规律?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的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早期还是晚期?
放化疗有什么副作用?
是否需要做手术?
手术痊愈率和复发率如何?
我的预期寿命还有多久?
需要做哪些检查和治疗?
平时需要多吃什么食物?不能吃什么?
是否会对下一代有影响?
治疗
根据腺癌的具体部位,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切除原发灶。同时,全面考虑患者的机体情况和肿瘤的情况,选择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
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如青霉素等。用药目的是预防感染,以及消除患者体内已有的细菌等。常见不良反应有皮疹伴瘙痒、过敏性休克等。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经临床检查发现,患者的腺癌无明显转移情况,且各重要脏器无严重病变,评估认为患者的全身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可以耐受手术,通常行剖腹探查手术,并行根治性扩大切除。手术的目的是完全切除癌变组织,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切除邻近可能有癌细胞浸润的正常组织,防止癌变进一步扩散。
其他治疗方法
放疗、化疗:根据患者身体耐受的程度、手术切除是否完全等,选择放/化疗。适用于根治性切除术的术前、术中、术后,目的是控制癌细胞、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防止复发。
免疫治疗:根据患者身体的耐受程度、手术切除是否完全,选择免疫细胞治疗。取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经体外激活,获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细胞在体外增殖到一定数目后回输到患者体内,用来直接杀伤肿瘤或激发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目的是控制癌细胞,防止复发。
支持治疗:使用镇痛药物进行镇痛等。目的是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靶向治疗:如运用血管生成抑制剂、细胞周期抑制剂等。目的是针对性地损伤癌细胞,影响其通过血管获取营养的能力,或使癌细胞停止增殖。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低分化腺癌将进一步恶化扩散,癌细胞将扩散至全身,引起恶病质、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患者五年治愈率约为 50%,十年治愈率约为 25%,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如果患者做了手术,术后需要注意胸腔镜导管的处理、手术部位的清洁、术后是否有呕血和发热等不良反应等。
放疗/化疗后或期间的注意事项:接受放疗/化疗的患者,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可能会出现无法控制的脱发、疼痛、呕吐等异常反应,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对放化疗药物和剂量做减量或调整处理。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用药发生的不良反应,若出现病变部位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术后、用药复查:每半个月需要到医院复查一次,主要针对既往有癌症存在的部位,以及可疑存在转移的部位,进行胃镜、胸腔镜、病理学活检等项目。
饮食: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禁食,待出现肛门排气或肚子“咕噜”叫时,可进流食,如米糊、稀粥等;
若为普通患者,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火锅)、生冷食物(如寿司、刺身等)、腌制熏制烤制食物(如熏肉、烧烤、皮蛋、咸蛋等)。饮食以易消化食物为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苹果、石榴、黄瓜、柚子、娃娃菜、青菜等。
运动: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需要卧床休息;1 周后,根据医生意见可下床轻微活动,如在医院花园慢走 15 分钟,不可劳累,不可牵拉伤口部位。
若为非手术患者,注意合理安排作息,可以进行适当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但不可挑战体力极限。每次运动 20~30 分钟,每周运动 2~3 次,如散步、快走、扯铃等。
其他:戒烟、限酒。注意饮用水的卫生,不喝生水。
预防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平时注意射线防护、避免接触化学污染等。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避免长期接触化学毒素:染织厂工人工作时,需要戴口罩、手套、穿防护服等,下班后及时洗澡、换衣物。
避免长期接触电离辐射:放射科或介入科医生,工作中要穿防护服,关好防辐射门窗等。
预防病毒、细菌、真菌多重感染:发生这些感染性疾病后,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应使用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等来控制感染。
居住在环境污染严重地区的人群:不乱丢垃圾、不乱排污水、不随便点火,改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有条件者可搬离污染区。
避免吸烟和酗酒:及早戒烟、限酒,白酒每日饮用量少于 50 毫升、葡萄酒少于 100 毫升、啤酒少于 300 毫升。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以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遗传因素:家庭成员中癌症患者较多的人群,应每年到医院进行一次体检,如做胃镜、肠镜、X 线检查、化验肿瘤标志物等。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