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原发性肺类癌
概述
肺类癌注(Carcinoid of Lung)是一种来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占所有肺原发恶性肿瘤的 1%~2%[1]。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2],以 40~60 岁居多,男女发病率相近。
根据病理学类型,可分为典型类癌和不典型类癌;根据发生部位,又可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类癌。
不同于其他肺癌种类,肺类癌与吸烟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发病原因目前并不明确。
早期可无症状,随病情发展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咯血、胸闷、胸痛、发热等。
典型类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不典型类癌恶性程度较典型类癌高。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是否放化疗,目前还有争议。
远处脏器,如肝、脑、肾上腺等的转移是肺类癌威胁生命的主要原因。
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发病。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肺类癌预后的关键。
症状
早期一般不会出现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咳嗽、咯血注、胸痛、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
肺类癌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随着气管、血管、胸膜等受到肿瘤侵犯,出现相应症状,包括:
咳嗽。
咯血。
胸痛。
当肿瘤细胞大量增殖,并释放一些毒素进入血液循环时,可能引起发热。
肿瘤转移至颈部或纵隔淋巴结时,可能引起相应部位的压迫症状。
肿瘤转移至远隔脏器时,也会引起相应部位的症状。
肺类癌起源于嗜银细胞,这种细胞能释放如 5-羟色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物质,可导致类癌综合征,症状包括:
阵发性皮肤潮红。
紫绀。
腹痛。
腹泻。
哮喘。
肺类癌在合并消化道类癌或类癌转移到消化道时,才出现类癌综合征。此时应仔细检查消化道和肺部,尿中的 5-羟色胺测定可以协助诊断[3]。
病因
肺类癌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现有研究表明其与吸烟的相关性不大。
就医
肺类癌在早期可能没有什么症状,一旦出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注,或者迁延不愈的咳嗽、发热等,需尽快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咳嗽。
咳痰。
喘息。
发热。
痰中带血。
上述症状的特异性不强,不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常见病的症状相鉴别。但若症状持续 10 天以上,服用止咳药,甚至使用抗生素后仍然不见好转,请尽快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咯血。
胸痛。
呼吸困难。
建议就诊科室
肿瘤科
胸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肺类癌?
肺部 CT 有助于及时发现肺部病灶的部位、大小和形态,而肺穿刺、纤维支气管镜或通过手术的方式取得病理诊断,才是确诊的金标准。
常用辅助检查包括:
胸部平片:与肺癌的表现相似,但容易漏诊,诊断价值不高。
胸部 CT:与肺癌的表现相似,诊断价值较高。中央型肺类癌可见气管、支气管内或肺门区域的肿瘤,可伴有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周围型肺类癌常为孤立性肺结节。
纤维支气管镜:为中央型肺类癌常用的检查方式。通过获得组织活检,或者细胞学涂片找到类癌细胞便可确诊,诊断价值高。
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为周围型肺类癌常用的检查方式。通过获得组织活检,或者细胞学涂片找到类癌细胞便可确诊,诊断价值高。
痰细胞学:如能找到类癌细胞即可确诊,但阳性率较低,诊断价值不高。
腹部 B 超或 CT:明确有无肝脏、肾上腺、腹膜后淋巴结等部位的转移,以便进行分期诊断。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明确有无颅内转移,以便进行分期诊断。
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明确有无骨转移,以便进行分期诊断。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等。其中肺类癌并没有特异性较高的肿瘤标志物,因此,肿瘤标志物的检查仅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症状?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严重程度如何?
持续了多长时间?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有无糖尿病、高血压、乙肝、结核和肺部慢性感染等病史?
有无特殊用药史?
有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有无吸烟史、饮酒史和毒物接触史?
职业史?
有无肿瘤家族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不是恶性肿瘤,是早期还是晚期?
最合适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能不能彻底治愈,生存期如何?
治疗大概需要花费多少钱?
会不会传染给家人?
饮食上有哪些事项需要注意?
治疗
目前,手术是治疗肺类癌注的主要手段,分为根治性手术和保守性手术。术后放化疗对于肺类癌预后的价值尚存在争议。总体而言,肺类癌的预后良好。
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指全肺切除或双肺叶切除,或单侧肺叶切除联合区域淋巴结清扫。该手术适用于肿瘤较大,或肺内多个病灶,有淋巴结转移,或手术前已经通过活检证实为非典型类癌的患者。根治性手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4]。
保守性手术:指肺段切除术或肺楔形切除术、支气管成形术、支气管袖状切除术等。该手术适用于早期典型类癌、无淋巴结转移且无阻塞性肺炎的患者。
其他治疗方法
心、肺功能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可以选择内镜下切除病灶。
部分肺类癌患者需要进行术后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医生主要根据肿瘤的病理学类型,以及病灶累及的范围等,进行治疗决策。
疾病发展和转归
总体而言,肺类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良好,生存期长。
病理学类型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典型与不典型肺类癌的 5 年生存率分别为 85%~90% 和 60%~70%[2]。
亚肺叶切除与肿瘤的局部复发相关,必须严格选择患者。
淋巴结转移是生存和复发的不良预后指标[5]。
远处转移与不良预后相关[5]。
标准的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对于不典型肺类癌至关重要。
日常注意
肺类癌的日常注意事项以及护理原则与肺癌相似。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度运动,避免过劳,注意营养和保暖,预防感冒。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防治呼吸道感染:戒烟,注意口腔卫生,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内感染等时应积极就医。
保持呼吸道通畅:训练腹式呼吸,有效咳嗽、咳痰。
术后积极恢复:早期下床,预防肺不张。可以进行吹气球训练,进行手臂和肩关节运动,预防术后胸壁肌肉粘连,肩关节强直等。
放疗后的护理:注意休息,避免着凉,预防间质性肺炎的发生。一旦发现发热、咳嗽、咳痰和喘息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化疗后的护理:化疗后患者可能出现骨髓抑制,并在此基础上合并感染。因此,治疗后应遵医嘱定期查血,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房间内注意通风,避免前往人多的地方。
合理膳食:鼓励患者食用新鲜的肉类、禽类、鱼、蛋、奶、蔬菜和瓜果等。避免进食高盐高糖、油腻和辛辣的刺激性食物。
心理疏导:应关心和体贴患者,鼓励其倾诉并认真倾听,可以参加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康复信心。
预防
因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尚无明确的预防措施。但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乐观的心态以及定期体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肿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