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 cm 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通常在体检或其他疾病诊治时偶然发现,绝大多数都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其发病率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对有肺癌高风险且无症状的人群进行筛查研究表明,在北美、欧洲及东亚地区,肺结节的发病率分别为 23%、29%、35.5%,其中诊断为肺癌的肺结节分别占 1.7%、1.2%、0.54%。
最主要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包括:感染性疾病(如细菌、真菌、病毒、结核、寄生虫等),血管性疾病(动静脉畸形、肺梗死、肺泡内出血),先天畸形(支气管囊肿、肺隔离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结节病、血管炎),淋巴管性(肺内或胸膜下淋巴结、淋巴瘤),良性肿瘤(错构瘤、软骨瘤),子宫内膜异位症,肺部瘢痕等。
分型:
按数量分类:孤立性,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 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多发性,多个的单发的小结节。
按密度分类:实性和亚实性,后者又包含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实性肺结节:肺内类圆形密度增高影,病变密度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亚实性肺结节:含磨玻璃密度的肺结节,其中磨玻璃病变指 CT 显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肺内密度增高影,但病变密度不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亚实性肺结节中包括纯磨玻璃结节(pure gmund—class nodule,pGGN)和混杂性结节(mixed ground—glassnodule,mGGN),后者也称部分实性结节(part solidnodule)。
良性结节多无自觉症状,如既往合并肺部炎症可有咳嗽、咳痰、发热,以及病史;如累及胸膜,可有胸痛;如自身免疫性,可有相应疾病局部、全身表现。
感染性疾病可使用抗生素、抗病毒、抗寄生虫及抗结核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使用免疫抑制剂;良性肿瘤、先天畸形等可手术切除。治疗上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及时明确具体性质,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
未及时处理,结节逐渐增大,可引起胸痛、咯血等非特殊症状,感染性疾病可在一定条件下复发,甚至部分继发恶变。
及时明确结节性质,避免将恶性结节为良性结节。
症状
多无自觉症状,长期随访结节无明显变化,部分可继发恶变。
肺良性结节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包括:
若位于胸膜下,可因刺激胸膜胸膜引起胸痛,性质多变,针刺样、烧灼样、刀割样等,可局限一处,也可向周围发散;
咳嗽,多无痰液,如有肺内出血,可痰中带血;
而实际大多数结节无明确自觉症状。
肺良性结节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若位于胸膜下,结节增大侵破胸膜有可能引起胸水、气胸、血胸;
结节侵及血管,引起咯血或痰中带血;
结核结节,在免疫力低下时可出现结核复发;
瘢痕性结节可继发恶变,形成瘢痕癌。
病因
该疾病为一多种疾病的肺部表现,病因多样。
常见原因有哪些?
感染性疾病:如细菌、真菌、病毒、结核、寄生虫等引发的感染性炎症,引起肺内肺内渗出、出血、增生、钙化。
血管性疾病:如动静脉畸形、肺梗死、肺泡内出血,引起肺内的出血、陈旧性积血、毛细血管网。
先天畸形:如支气管囊肿、肺隔离症,肺内异常的组织结构。
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结节病、血管炎等引起的肺内的血管炎性表现。
淋巴管性:肺内或胸膜下淋巴结、淋巴瘤。
良性肿瘤:错构瘤、软骨瘤,瘤体的钙化、骨化等异常。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月经周期一致的肺内出血。
肺部瘢痕:肺部病变残余的瘢痕结构。
哪些人容易患肺良性结节?
既往曾罹患肺部感染性疾病者,引起肺部渗出、增生,残留瘢痕。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能出现肺部血管炎。
长期接触污染气体者,引起肺内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引起肺内渗出。
就医
首次发现,结节短时间增大,出现新症状或原症状加重时需专科就诊。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首次发现:体检或诊治其他疾病时发现。
结节短期内大小、成分、形状发生变化:明显增大,实性成分增多,出现分叶、毛刺、胸膜皱缩、卫星灶。
出现新症状或原症状加重。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出现胸闷、气短,急性或进行性加重,考虑出现气胸。
咯血或痰中带血,频率及出血量明显增多,考虑肺内出血。
建议就诊科室
胸外科
呼吸及危重症科
肿瘤科
医生如何诊断肺良性结节?
多无特异性症状,诊断上多依据病史、影像学(薄层 CT)、血液学指标等共同诊断,必要时可行气管镜、经皮肺穿刺、外科手术切除活检明确。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胸部 CT:尤其是薄层 CT,靶扫描,了解结节的大小、形状、成分、特征性表现,多次检查的动态对比观察,价值巨大。
支气管镜检查:了解气管、支气管腔内有无病变,通过灌洗、刷片、盲检获取病理结果,但肺结节多位于周围,普通气管镜多难以直视下发现,活检准确率较低,临床意义受限。
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适合周围型肺结节,但为有创操作,有出现气胸、血胸、肺内出血、针道种植等并发症可能,同时因穿刺组织有限,有假阴性可能,部分患者需要多次穿刺。
血液学检查:相对无创,依靠免疫学、生物化学、核医学等技术检测相关指标以指导诊断,但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假阳性、假阴性可能,多无法单独做出诊断,需依靠其他检查共同确诊。
外科手术:直接获得全部或大部分组织标本,准确率最高,但为有创操作,对患者机体状态要求高,有围术期并发症、风险的可能,近些年胸腔镜广泛应用,风险有所下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一种功能显像方法,与结节摄取核素能力大小有关,大部分良性结节摄取能力弱,感染性结节摄取能力高,结节大小也是影响摄取能力的因素,故临床应用受限,可用于排查有无远处转移灶。
核磁共振(MRI):无创、无放射性,但操作时间长,空间分辨率低,应用较少。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有无咳嗽、咯血、胸痛等症状。
既往史:有无长期吸烟史(包括二手烟史),既往有无结核、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病史,有无肿瘤家族史,有无遗传病史,有无有毒、有害气体吸入史。
既往检查结果:血液学检查结果(结核、类风湿、血常规等),影像学检查(胸部薄层 CT,电子版最佳,DICM 格式),其他器官检查结果。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存在的症状与结节有无关系?
结节良恶性的可能?
可选择的进一步检查有哪些?
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日常有何注意的事项?
定期复查的时间间隔选择?
治疗
良性肺结节可长期无变化,对机体无明显影响,仅需定期复查,动态观察结节变化,一旦短期出现较大变化,需采集手术切除等治疗方式,排除恶变可能。
药物治疗
若考虑为炎性、感染性或自身免疫性等疾病,可使用抗炎、抗感染、免疫抑制等规律药物治疗,治疗后复查影像学或血液学指标改变情况,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法。
若结节缩小、指标改善,考虑良性可能挺大,可继续随访观察,或择期手术切除;
若结节增大,考虑恶性待排除,可考虑行气管镜、穿刺活检等检查,必要时行手术切除明确。
手术治疗
开胸手术:完整切除结节,诊断准确性最高,既有诊断意义,也有治疗意义。但需全身麻醉,对患者身体机能、状态等要求较高;围术期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和风险,甚至威胁生命。尤其对于高龄、器官功能障碍人群需谨慎选择。近年来国内胸腔镜手术广泛开展,采用开胸手术的越来越少。
胸腔镜肺切除术:包括肺叶切除、亚肺叶切除术,后者还包括楔形切除、肺段切除、肺亚段切除、肺联合亚段切除等术式。手术路径上可分为单孔、单操作孔、三孔,以及近年来的新开展的经剑突下手术。具体手术方式选择由结节所处位置,手术医师习惯、手术医院及患者要求条件共同决定。
其他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部分结节可选择放射治疗,如 SBRT、SBAR,创伤小,恢复快,多适用于高龄、体质较差、合并症多等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但因无法明确病理性质,术前需明确排除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可能,术后仍需长期随访明确远期效果。
介入治疗:如射频消融、冷冻治疗等,特点同上。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确诊为良性结节,一般长期无变化,甚至伴随终身。部分结节可依其性质进展,甚至引起全身症状。部分结节可恶变,形成恶性肿瘤。若采取有效治疗消除病变,可获得长期生存,几乎无复发可能。
日常注意
对于无自觉症状者,日常注意多无特殊注意事项,需定期复查影像学变化。入合并症状,注意观察相应症状变化情况,如有改变及时就诊。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多接触新鲜空气,选择空气质量优良的环境生活、工作。
积极锻炼肺功能,可选择健身操、游泳、跑步等活动。
避免长期接触有毒、有害气体,远离空气污染源。
定期全面体检,胸部选择薄层 CT、靶扫描,动态观察变化。
预防
良性肺结节多体检发现,多无有效预防方法。部分与长期吸入污染空气有关,可避免相应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