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积液是什么?心包积液怎么办?心包积液症状有哪些?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是因体循环脱落的血栓堵塞肠系膜上动脉或因血管病变、血液因素导致肠系膜上动脉处形成血栓引起的疾病。该病多见于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有发病,近年随着动脉硬化等疾病发生率增加,该病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我国暂无流行病学资料,国外发病率大约为 0.02 %~0.03 %。最主要的病因/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血液高凝状态、血小板增多症、高龄。本病分为中央型和非中央型,栓塞距肠系膜上动脉开口≤ 10.0 厘米为中央型,> 10.0 厘米为非中央型。主要症状是剧烈无相应体征的腹痛、并发房颤或其他心脏病、胃肠道排空症状(呕吐、腹泻)。药物治疗的同时,主要通过血管腔内治疗(置管溶栓术、血管腔内取栓术、支架植入术)、外科手术(动脉切开取栓术、血管旁路术、肠切除术)。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是严重的急腹症,发病急,进展迅速,且发病时症状和体征不符,易误诊,从而错失最佳治疗时间窗,其病死率可高达 70% 以上。家属发现患者有不明原因的剧烈腹痛、呕吐、腹泻、呼吸困难时,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概述

心包积液(Pericardial Effusion)是由于各种病变或炎症造成心包内液体迅速增加。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可造成心脏受压,舒张期心脏充盈受阻,回心血量和心脏输出量均会明显下降。虽然心包积液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但由于病因复杂多样,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人群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医生通常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明确根本病因,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更好的控制病情[1][2]。

心包积液可由多种病变或感染所致,主要包括肿瘤、自身免疫病、血液病、心力衰竭、感染和肾衰竭。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患者难以查明具体病因,属于特发性心包积液[1][2][3]。当心包积液快速增加或达到较大体积时就会压迫心脏,限制心脏的泵血功能[1]。

临床主要危险因素是老年人群,不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人群中,致病因素存在显著差别[2][3][4]。

心包积液患者在早期可没有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症状将日渐明显,特征性表现是呼吸困难,严重时需端坐呼吸。其他常见临床症状还包括胸闷、面色苍白、嘴唇/手指/脚趾青紫、颈静脉怒张、双下肢水肿[1][3]。

若心包积液的病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可引发心脏压塞、急性循环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1][3]。

如果患者发生明显的胸闷、呼吸困难,且长期持续,无法自行缓解,应该尽早前往医院就诊。因为众多心血管疾病在起病时都可能表现为类似症状[1][3]。

医生会详细询问临床症状和既往病史,进行体检和听诊,并结合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同时探查基础疾病作为后续治疗的临床依据[1][3]。

心包积液的治疗方案取决于积液的体积、引起积液的基础疾病以及是否有可能发生心脏压塞。对暂无心脏压塞风险的患者可施行药物治疗。如果患者进展为心脏压塞,则需要立刻采取穿刺引流或外科切开引流。若病情反复发作,医生可能会施行手术切除心包。同时,应尽可能查明基础疾病,开展针对性的治疗[1][3]。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诊监测心包积液的病情[3]。

心包积液的病因复杂多样,临床难以预防。关键在于重视自身健康状况,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防止病情累及心包[1][3]。

症状

心包积液患者在早期可没有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症状将日渐明显,特征性表现是呼吸困难,严重时需端坐呼吸。其他常见临床症状还包括胸闷、面色苍白、嘴唇/手指/脚趾青紫、颈静脉怒张、双下肢水肿[1][3]。若心包积液的病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可引发心脏压塞、急性循环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1][3]。

心包积液有哪些临床特征?

心包积液在早期可没有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症状将日渐明显,主要临床特征包括[1]:

呼吸困难是最突出的症状,重症患者表现为端坐呼吸,呼吸浅而快速;

胸闷,干咳,声音嘶哑;

心悸,血压下降;

面色苍白,嘴唇/手指/脚趾青紫;

颈静脉怒张;

腹水,肝脏肿大;

双下肢水肿。

心包积液会导致哪些并发症?

若心包积液的病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1]:

心脏压塞;

急性循环衰竭;

心源性休克;

猝死。

病因

心包积液可由多种病变或感染所致,主要包括肿瘤、自身免疫病、血液病、心力衰竭、感染和肾衰竭。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患者难以查明具体病因,属于特发性心包积液[1][2][3]。当心包积液快速增加或达到较大体积时就会压迫心脏,限制心脏的泵血功能[1]。临床主要危险因素是老年人群,不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人群中,致病因素存在显著差别[2][3][4]。

心包积液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心包是心脏周围的双层囊状结构,心包腔内含有 15~50 毫升浆膜液可以起到润滑作用。心包还对心脏起到固定作用,可以防止心脏在收缩过程对周围组织和血管形成冲击。此外,心包还能防止心腔快速扩张,并阻止胸腔感染的扩散[1]。

当由于各种病因或感染造成心包积液迅速增加或达到较大体积就会对心脏形成压迫,干扰心脏的正常功能,限制心室在舒张期的充盈,造成心脏输出量和回心血量明显下降,导致心脏压塞[1]。

心包积液的主要临床病因包括肿瘤、自身免疫病、血液病、心力衰竭、感染和肾衰竭。假如发生外伤或心室破裂,亦可造成血性心包积液。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患者难以查明具体病因,属于特发性心包积液[1][2][3]。

心包积液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临床与心包积液发病具有相关性的危险因素[2][3][4]:

年龄

老年人群多见,发病率随年龄上升而逐渐上升;

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致病因素存在明显差异:

肿瘤、感染、特发性心包积液多见于老年患者;

自身免疫病的风湿性心包积液和血液病心包积液多见于中、青年患者。

性别

女性:自身免疫病、甲状腺疾病;

男性:慢性肾病、感染。

就医

如果患者发生明显的胸闷、呼吸困难,且长期持续,无法自行缓解,应该尽早前往医院就诊。因为众多心血管疾病在起病时都可能表现为类似症状[1][3]。医生会详细询问临床症状和既往病史,进行体检和听诊,并结合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同时探查基础疾病作为后续治疗的临床依据[1][3]。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发生明显的胸闷、呼吸困难,且长期持续,无法自行缓解,应该尽早就医[1][3]。

众多心血管疾病在起病时都表现为类似症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医生需要明确病因,才能制定相应的方案,开展针对性的治疗。

对于重症患者而言,应即刻拨打急救电话,或由他人陪同立刻前往医院接受急救治疗,以免发生不测[1][3]。

就诊科室

心内科

急诊科

胸心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心包积液?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既往病史,并进行细致的体检和胸部听诊[1][3]。

实验室检查:对患者的血样或心包穿刺取样进行检测[1][3]。

炎症指标——血沉、C 反应蛋白;

病原学检测——是否存在病毒或细菌感染(包括普通细菌与结核菌);

肿瘤标志物或肿瘤细胞检测;

心包积液检测——积液的细胞计数及生化检测。

心电图检查:检查心电脉冲信号是否出现异常[1][3]。

影像学检查:直接观察病变程度,同时还可用于心包穿刺引流[1][3]​​​​​​​​​​​​​​。

X 光胸片;

超声心动图;

CT 扫描或磁共振成像(MRI)。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第一次出现是在什么时候?

目前的症状是持续性的还是偶发性的?

症状发作时一般可持续多久,严重程度如何?

是否存在某些因素会诱发或加重症状?

在什么情况下,症状会有所改善?

是否伴有某种类型的肿瘤或自身免疫病?

是否伴有其他慢性心血管疾病?

是否伴有细菌或病毒感染?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的症状?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多久之后症状可以缓解?

能否最终实现治愈?

今后如何安排复诊?

日常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治疗

心包积液的治疗方案取决于积液的体积、引起积液的基础疾病以及是否有可能发生心脏压塞。对暂无心脏压塞风险的患者可施行药物治疗。如果患者进展为心脏压塞,则需要立刻采取穿刺引流或外科切开引流。若病情反复发作,医生可能会施行手术切除心包。同时,应尽可能查明基础疾病,开展针对性的治疗[1][3]。

有哪些方案可以用来治疗心包积液?

对病情较稳定,暂时不会发生心脏压塞的患者可采取药物治疗[1][3]:

阿司匹林(Aspirin);

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indomethacin)、布洛芬(ibuprofen);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Prednisone)。

如果患者进展为心脏压塞,则需要立刻采取以下治疗方式[1][3]:

心包穿刺引流;

外科心包切开引流。

若患者心包积液反复发作,医生可能会施行手术切除局部或全部心包[1][3]。

此外,所有患者都要尽可能查明基础疾病,从而开展针对性的治疗[1][3]。

日常注意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诊监测心包积液的病情[3]。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诱发因素对于缓解心包积液症状,降低复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复诊,便于监测心包积液的变化趋势。

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戒烟戒酒,避免劳累和刺激性饮食。

预防

心包积液的病因复杂多样,临床难以预防,关键在于重视自身健康状况,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防止病情累及心包[1][3]。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沉香化滞丸的功效与作用-沉香化滞丸说明书

2023-8-3 4:34:42

药品

橘红丸的功效与作用-橘红丸说明书

2023-8-3 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