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小儿血管瘤是由具有神经嵴表型和内皮、造血、间充质和神经元分化能力的造血内皮异常增殖和分化引起的,早期临床表现为红色小丘疹样,且有增大趋势,该病分为真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本病在婴儿中发病率为 4%~5%,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一般可自行消退。
主要病因是胚胎期血管网增生。危险因素为母亲在孕期接触物理因子、化学物质等。
本病分型有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蔓状血管瘤、血管瘤性综合征四种分型。生长时期一般分为前驱期、生长期、稳定期、消退期四种。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红色小丘疹样表现,并且面积逐渐增大。
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口服药物、局部注射治疗、局部冷冻、激光治疗和手术切除等。
本病会对外观会有危害,改变皮肤的正常颜色,严重时会发生破裂引起出血。
高风险的真性血管瘤应尽早治疗,血管畸形应积极治疗。小儿血管瘤有自行消退的特征,且消退后多数不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症状
红色小丘疹样表现是小儿血管瘤最常见的症状,并且随着病情的发展,面积逐渐增大。
小儿血管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儿血管瘤的常见症状包括:
鲜红色斑块、结节:常见于浅表型血管瘤。皮肤表面出现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多为 1 厘米至数厘米的鲜红色斑块或结节,常发于颜面、肩部、头颈部和四肢。
真皮内和皮下结节:常见于深部血管瘤。皮肤表面出现单个或多个,大而不规律的,深红或紫色的真皮内和皮下结节,常发于头部、颈部。
红色斑片:常见于毛细血管畸形,皮肤表面出现淡红、鲜红或暗红的形状不规范的斑片,压之褪色。
小儿血管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小儿血管瘤的进展过程,可能出现的危害和结局。
常见并发症包括:
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它会导致明显的疼痛、出血和继发感染。
癫痫:由颅内血管瘤引起。
出血:血管瘤的瘤体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破裂出血,且随年龄增大,血管瘤更易受到创伤导致严重出血。
气道受累和阻塞:由鼻部血管瘤引起。
进食障碍:由咽喉部血管瘤引起。
视力变差或眼皮动:眼睛周围血管瘤阻挡视线,就会造成费用性弱视。眶周或眶内血管瘤也可引起眼轴破坏、散光、近视,从而导致废用性弱视。
病因
小儿血管瘤主要病因为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
小儿血管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胚胎因素:早产儿、人工协助怀孕、多胞胎等。由于孩子未发育完全,血管无法正常生长,导致该类孩子患血管瘤的概率增大。
先天因素:患儿先天发育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
雌激素:母亲的激素水平与孩子血管瘤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怀孕前服用避孕药的母亲的孩子血管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环境因素:母亲怀孕期间的环境污染或微生物感染,都会影响胎儿的血管发育。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血管瘤?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行为因素:母亲在孕期有激烈运动,引起胎儿异常,胎儿血管发生外伤、碰撞,有内瘀血,引起血管异常。
化学因素:母亲在孕期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油漆、石油产品、农药等。
物理因素:母亲在孕期接触物理因子,如电磁、离子辐射等。
其他因素:母亲在孕期服用药物,食用含有超标的色素、防腐剂的食物,情绪不稳定也可导致小儿血管瘤的形成。
有如下不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早产、出生时体重较轻或多胞胎婴儿患病率较大。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皮肤表面出现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多为 1 厘米至数厘米的鲜红色斑块或结节。
皮肤表面出现单个或多个、大而不规律的、深红或紫色的真皮内和皮下结节。
皮肤表面出现淡红、鲜红或暗红的形状不规范的斑片,压之褪色。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溃疡
癫痫
出血
气道受累和阻塞(呼吸困难)
建议就诊科室
小儿外科
普外科
肿瘤科
心血管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血管瘤?
当医生怀疑是小儿血管瘤时,将通常进行体格检查、B 超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后,可能进一步通过 CT、MRI、组织病理、放射性核素血池扫描等检查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可检查患儿皮肤情况,检查丘疹的颜色、大小、位置、周围组织是否异常。
B 超检查:是诊断小儿血管瘤的一种合理的初始成像方式。该检查可明确显示肿块大小、形状,并且筛查多灶性肝或内脏受累的方法。
CT 检查:该检查可准确诊断小儿血管瘤,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MRI 检查:为了检查各腔室、大血管及瓣膜的解剖变化,可作多个切面图,显示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的关系。
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何种病毒感染引起小儿血管瘤。
放射性核素血池扫描:用 99mTc 标记的红细胞进行血池扫描。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可达 90%,是一种高特异性无创伤的检查,避免减少对婴儿的伤害。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这个症状,你们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小丘疹的颜色是否加深?面积是否变大?
这个婴儿是早产儿吗?出生时体重是多少?
你们家族中还有人患过小儿血管瘤这个病吗?
除了这个症状,还有别的症状吗?如鼻塞、进食困难之类的?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该病是否一定需要治疗?后期可以自己康复吗?
这个症状是一般婴幼儿普遍会出现的吗?
这个病和遗传因素有关吗?
小儿血管瘤如果后期发展,会不会毁坏儿童的容貌?
治疗成功后,会不会容易复发?
治疗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口服药物、局部注射治疗、局部冷冻、激光治疗和手术切除等。
药物治疗
β 受体阻滞剂:其作用为抗高血压、抗心肌缺血、改善心脏功能。常用药物有盐酸普萘洛尔片、普萘洛尔、吲哚洛尔。
硬化剂治疗:其作用为止血。常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聚桂醇注射治疗。
糖皮质激素:其作用为抗炎、抗休克、免疫抑制、抗毒。常用药物有泼尼松,可适用于生长范围较广的毛细血管瘤。
手术治疗
全切除术:位于可见区域的血管瘤中切除可造成圆形损伤,疤痕的长度和周围结构的变形可通过圆形切除和荷包闭合来最小化,此方法可改善患儿的外貌。全切除术也是根治小儿血管瘤的重要手段。
静脉血管瘤切除术:为了切除静脉血管瘤,从根本治疗静脉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为了切除新生儿斑痣、皮内毛细血管瘤、毛细血管海绵状细胞瘤及海绵状细胞瘤。
其他治疗方法
局限性硬化疗法:属于注射疗法,注射的药物是硬化剂(平阳霉素、聚桂醇),可使血管栓塞,控制局部的血流,使瘤体缩小(变平、变扁)。该方法适用于形成瘤体的血管瘤,若是平片或很薄的血管瘤,不适合用此治疗方法。
激光疗法:用于浅表损伤以及需要修复浅表皮肤的深部、复合损伤。
液氮冷冻治疗:适用于早期瘤体较小的毛细血管瘤,可去除瘤体。
疾病发展和转归
血管瘤有自行消退的可能,消退后多数不会出现严重的后遗症,部分患儿不需要任何治疗。但高风险的血管瘤应及早治疗。血管畸形不会消退,甚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引发全身性疾病。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发展为两种情况,一是自行消退,对患者生活质量不会有影响,对寿命也不会有影响;二是随着年龄增长,引发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会缩短寿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治愈率是 99%,复发率很低,生活质量基本不会受到影响,更不会对寿命有影响。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患者做了手术,术后注意保持敷料干燥,若敷料被污染或被出血量较大,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更换。
术后、用药复查:3 个月需要到医院复查 1 次,主要进行体格检查、CT 检查等项目。
饮食: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多喝水,保持大便畅通,吃一些容易消化、营养均衡的食物,不吃酱油、醋等一些导致色素沉着的调味剂;
若为普通患者,多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如鸡汤、鱼汤、牛奶、豆制品。对于较小的患儿,加强喂养,增强抵抗力。
运动:
手术患儿的血管瘤如在四肢,应抬高患侧肢体 30°,以利于血液回流,防止水肿。仔细观察患儿的血管瘤的色泽、血液循环的情况,如情况好转,可及早锻炼(做一些伸展活动即可,强度适中),防止患儿身体僵直。
非手术患者运动量可适当加大,强度适中即可。
其他:经常修剪婴儿的指甲,避免抓破血管瘤。
预防
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注意空气质量,降低病毒感染的概率,可预防小儿血管瘤的发生。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法如下:
母亲怀孕期间,尤其是 2~3 个月的时候,保护好自己身体,不要有过于激烈的运动。
良好的居住环境:注意开窗通风,定期清洗婴儿的床上用品。若室内潮湿、空气不流通,容易滋生病菌。
空气质量:空气质量与小儿血管瘤的发生相关。若空气质量较差(二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高),尽量避免新生儿外出。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法如下:
基因遗传:母体怀孕期间按时做产检,对相关疾病做排除检查。产前基因诊断有助于识别基因异常,在专业医生的建议下及时做出诊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