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质血症是什么?氮质血症怎么办?氮质血症症状有哪些?

老年尿失禁即膀胱内的尿不能控制而自行流出,尿失禁可发生于各年龄组的患者,但以老年患者更为常见。由于老年人尿失禁较多见,致使人们误以为尿失禁是衰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后果。事实上,老年人尿失禁的原因很多,应寻找各种原因,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

概述

氮质血症(azotemia)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氮质血症是指血液中的尿素氮、肌酐等非蛋白氮超出了正常范围。狭义的氮质血症是指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后期(多为第 3~4 期),因肾功能损害,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下降,导致血中含氮废物或毒素排泄障碍,蓄积于血液中所形成的病理状态。通常,未特殊说明的氮质血症及慢性肾脏病的氮质血症期均指后者。

通常由各种基础疾病导致,常见病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肾结石、前列腺增生、各类急/慢性肾炎等。此外,严重腹泻与呕吐、肝功能衰竭、烧伤、休克、脱水、大出血等也可能导致氮质血症。

初期一般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可能逐渐出现全身浮肿、夜尿增多、蛋白尿、高血压、腹泻、呕吐等。需及时就医并监测肾功能,以便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

无论有无症状,确诊氮质血症后均需积极治疗,以防氮质血症进一步恶化。治疗的重点在于,一方面要控制基础疾病和并发症,如高血压、高血糖、蛋白尿等;另一方面要及时排出体内毒素,纠正体内蛋白质及钠、钾、氯离子等代谢失衡,保护肾脏功能。

慢性肾脏病进展至氮质血症期,部分肾脏已经丧失工作能力且无法恢复,导致肾脏排泄功能障碍,多种毒素在体内蓄积,这会对全身各个系统(如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并引发高血压、贫血、肾性骨病等各种并发症。疾病进一步进展甚至会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要依靠透析维持生命。

日常应低磷低蛋白饮食,控制体重,戒烟戒酒,同时定期监测肾功能,积极寻求药物治疗以控制基础疾病,保护肾脏功能,这对延缓甚至阻止慢性肾脏病的进展非常重要。

症状

氮质血症患者,初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加重,肌酐、尿素氮、尿酸等多种非蛋白氮(nonprotein nitrogen,NPN)代谢废物及毒素在体内蓄积,会逐渐引起全身各个系统的损害。

可能出现哪些症状?

全身不同程度的浮肿:尤以面部、下肢水肿最明显,可一直持续数周或数月,也可能时肿时消。

消化系统症状: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

泌尿系统症状:出现大量蛋白尿(表现为尿液浑浊,泡沫多且长久不消失)、茶色尿、夜尿频多等。因长期丢失蛋白质,血浆蛋白会下降,从而出现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的程度与蛋白尿的程度明显相关。

心血管系统症状:慢性肾脏病常伴有高血压;因水、钠潴溜,血容量增多,可出现一过性高血压;血中甘油三酯明显增高,可导致高脂血症。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如不及时治疗,蓄积的代谢废物或毒素会对全身各个系统均产生不良影响,患者容易伴发高血压、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贫血、肾性骨病、电解质紊乱等各种并发症。

通常,氮质血症期被认为是尿毒症前期,若肾功能进一步恶化,会逐渐进展为尿毒症并危及生命。

病因

本病由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超出正常范围(通常指血肌酐超过 177μmol/L)造成,通常,各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均可导致血中含氮化合物升高。

常见病因有哪些?

有两方面原因:

生成过多:例如短时间内大量进食高蛋白食物,即使肾功能正常,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将含氮废物或毒素全部排出,这会导致出现一过性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升高。但这种情况通常可以很快恢复。再如急性肾炎,当伴有发热、感染等情况时,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会相应增加,使得血中肌酐和尿素氮的水平迅速升高,这种情况通过积极治疗也可以很快恢复正常。也就是说,血肌酐升高多数可逆,也被称为一过性氮质血症。

排出减少:脱水、严重腹泻、大出血、大面积烧伤、某些肿瘤后期等,可导致肾灌流不足、非蛋白氮排泄减少,引起氮质血症;慢性肾脏病进展至后期,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降低,代谢产物排出速率降低,也会导致含氮废物或毒素蓄积造成氮质血症。上述情况,由于受损部位的肾脏功能无法恢复,因此血肌酐、尿素氮升高也往往不可逆。

哪些人容易患该病?

一些发达国家的人群调查资料表明,糖尿病、高血压、年龄大是慢性肾脏病的高危因素,高血脂、肥胖也可能是高危因素。此外,肾脏疾病家族史、肾毒性物质暴露史(比如服用过有肾毒性的药物)、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也可能造成肾脏功能受损而发展为氮质血症。

就医

国内大型三甲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慢性肾病患者在首次就诊时发现血肌酐水平超过 177μmol/L,即达到氮质血症的诊断标准,这说明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很低。因此,若存在氮质血症的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以免延误病情。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蛋白尿:尿液泡沫多,长久不消失;尿液变色,如变为浓茶色、洗肉水样、酱油色或浑浊如淘米水样,应立即就诊。

尿量过多或过少:在没有发热、大量出汗、大量饮水等情况下,尿量出现骤减或骤增,都可能提示肾脏功能问题,需尽快就医。

夜尿频繁:60 岁以内的正常人群,一般不会有夜尿。年轻人夜尿增加很可能是肾脏功能不良的早期表现。

水肿:晨起面部水肿,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严重水肿会出现在双脚踝内侧、双下肢、腰骶部等。

腰痛:无明确原因的腰背酸痛,应就医以排除肾脏疾病。

此外,常规体检中若出现肾功能指标异常,也应尽早就诊以评估肾脏受损情况。

建议就诊科室

内科

肾病科

医生如何诊断?

氮质血症早期常无症状,医生需要进行一些检查以了解肾功能。 具体检查项目如下:

尿常规及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初步了解肾脏及尿路受损情况,评估蛋白尿程度。

肾功能指标:计算肾小球滤过率,评估肾脏受损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指标:

肌酐;

尿素氮;

肌酐清除率;

尿酸;

血清胱抑素 C。

肾脏超声。

腹部 CT。

肾动态显像:为放射性核素检查,需注射显影剂。用于评估肾功能,包括有效肾血浆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等。

医生可能询问哪些问题?

身上有没有水肿?

小便有没有泡沫?浑浊不浑浊?

最近夜尿是不是增多?

有没有腰痛?

家里有没有其他人患慢性肾病?

之前做过哪些检查?有没有检测过肾功能?

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

是否服用药物或保健品,具体有哪些?

最近几天是否剧烈运动、过度劳累?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该病是否能治愈?

若一直在吃某些药或保健品,询问是否可以继续吃?

是否需要控制饮食?具体需要控制哪些方面?

用于治疗的药物是否要一直吃?有没有副作用?

若服用某种药物出现了副作用,询问是否要继续服用?

治疗

氮质血症必须积极治疗,否则终将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必须依赖肾脏替代治疗维持生命。治疗目标并非治愈,而是保护肾脏功能,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延缓进入透析的时间,降低死亡率。

如何治疗?

主要是药物治疗,根据患者主要症状、基础疾病、并发症等的不同,有以下一些药物可供选择:

控制高血压。这对保护肾脏功能至关重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s,ARB)不仅能降低血压,而且可以有效发挥肾功能保护作用。前者的代表药物主要有卡托普利、贝那普利等,后者的常用药有缬沙坦、替米沙坦等。

控制血糖。血糖并非控制得越低越好,肾功能不全时应适当放宽对血糖的限制,以免造成低血糖。具体用药及控制指标请听从医生的建议。

控制高脂血症。多项研究表明,高脂血症可对肾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降脂治疗对肾脏有一定保护作用。他汀类药物是常用的辅助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等。

纠正贫血。若患者出现贫血,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红细胞生成刺激素(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 agents,ESA)、叶酸、铁剂等以纠正。

其他药物。激素、中成药也常被用于治疗氮质血症,目的是控制蛋白尿,减少尿毒素堆积,纠正体内钾、钠、氯等离子的代谢失衡等。

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肾功能十分必要,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治疗的效果并及时调整用药,以尽可能地防止或延缓进展为终末期肾病。

疾病发展和转归

严重腹泻、脱水等原因导致的氮质血症,可通过利尿、治疗原发病等获得及时纠正;慢性肾脏病的氮质血症期,部分肾脏已经彻底丧失工作能力,药物治疗不能恢复,但及时干预、积极治疗并严格控制饮食,可以有效保护仍有工作能力的肾脏细胞,从而延缓、甚至阻止疾病进展至终末期。如不能及时有效控制,患者可能进展为肾衰竭甚至尿毒症。

日常注意

氮质血症患者进行规范的营养评估和饮食控制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延缓疾病的进展。

低蛋白饮食。控制食物中的蛋白质,可延缓本病进展并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建议以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为主,如牛奶、蛋类、鱼、瘦肉等。既保障了营养,又减少了氮类物质的产生。蛋白粉中富含植物蛋白,不利于机体吸收利用,还会增加肾脏负担,因此不建议服用。

控制磷的摄入。血磷会妨碍身体对钙的吸收,造成骨质疏松等疾病。降低血磷不仅要减少高磷类食物的摄入,关键还在于少吃加工食物。原因是,保鲜剂和食品添加剂均含有大量磷,而且几乎都可以被人体所吸收。

低脂饮食有助于改善血脂紊乱。日常注意饮食中,应尽量少吃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西式甜点等。应以谷类、蔬果等作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来源。

适当控制钠的摄入。氮质血症患者,由于肾脏不具有正常的调节功能,因此容易发生钠、钾、氯、镁等代谢失衡。需监测体内电解质水平,按照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盐。

预防

除年龄和家族史外,部分引起慢性肾脏病造成氮质血症的危险因素可以预防或控制:

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

健康饮食,少吃过度加工食品及高盐食物。

控制体重。

戒烟、戒酒。

谨慎使用肾毒性药物,谨慎服用成分不明的保健品。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头孢克肟分散片的功效与作用-头孢克肟分散片说明书

2023-8-2 23:41:04

保健

过期的护肤品的妙用

2023-8-10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