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是什么?肾病综合征怎么办?肾病综合征症状有哪些?

中枢性尿崩症(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CDI)是各种原因(如颅脑损伤、炎症、垂体和/或下丘脑肿瘤及手术)引起下丘脑、垂体柄和垂体后叶损伤,导致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合成、分泌或转运障碍所致、以多尿和烦渴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病变涉及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视上核、室旁核和视上垂体束、垂体柄和垂体后叶等结构,但累及垂体后叶者鲜有引起永久性尿崩症者。上述“中枢性”尿崩症主要是与“肾性”尿崩症相对而言,后者是由于肾脏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抵抗或不敏感,致使尿液浓度功能下降而引起的多尿症。尿崩症发生率为1/25000,男女发病率相近,发病年龄在8~12岁和25~40岁之间。

概述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是由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是指继发于身体其他疾病的肾病综合征;由于肾脏本身的病变导致肾病综合征时,称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症状: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水肿、尿中泡沫增多、尿量减少、腹胀、体重上升等症状等。

就医: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诊断:医生主要通过症状与血生化指标,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和尿常规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

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和防治并发症。

日常: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卧床休息,避免活动过度,避免感染,规律服药,定期随诊,低盐饮食,根据自身体重情况合理摄入优质蛋白质。

预防:肾病综合征目前没有明确且有效的预防方法。

症状

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水肿和大量蛋白尿,还会出现一系列其他症状,例如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上升、容易感染及各种血栓相关症状等。

肾病综合征患者会出现哪些症状[1]?

水肿:水肿是最常见的症状,主要出现在眼睑、脚踝以及双脚。患者通过尿液丢失大量蛋白质,血液中蛋白质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中,引起水肿。

尿量减少: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及有效循环血量不足,都会引起尿量减少。

体重上升:水肿的患者体内潴留有大量的水分,并且无法排出体外,引起体重上升。

乏力:患者会出现低蛋白血症,引起身体营养不良,出现乏力症状。

食欲减退:肾病综合征患者胃肠道黏膜也会出现水肿,导致消化功能下降,引起食欲减退。

肾病综合征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感染:从尿中丢失的大量蛋白质中,包括了身体抵抗外界感染所需要的免疫蛋白,因此肾病综合征患者感染的风险会大大上升。

高脂血症:血液中大量蛋白质的丢失,会促进肝脏合成蛋白质。肝脏在合成蛋白质的同时,也会合成大量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并释放进入血液,引起高脂血症。

血栓:从尿中丢失的某些蛋白质可以抑制血栓的形成,例如抗凝因子。这些蛋白质的丢失会使身体更加容易形成血栓,同时高脂血症会使血液变得粘稠,有助于血栓的形成。最常见的栓塞部位是肾静脉,发生肾静脉栓塞时,患者常常会出现剧烈的腰痛,同时伴有血尿。

急性肾衰竭: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肾前性氮质血症,同时由于肾间质水肿、肾小管大量蛋白阻塞肾小管、肾静脉血栓形成等原因,都会造成急性肾衰的发生。

病因

肾病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肾病综合征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分别有不同的发病原因。

继发性是指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乙型肝炎等很多疾病都可能引起肾病综合征。

当身体未患有其他疾病,而是由于肾脏本身的病变导致肾病综合征时,称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有哪些高危因素?

服用某些药物、重金属、有毒物质对肾脏具有一定的毒性,可能会导致肾病综合征。

感染某些病原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患有疟疾都可能导致肾病综合征。

其他继发性疾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等。

就医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并在结合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诊断肾病综合征。

何时应该就诊?

当发现自己出现水肿、尿量减少、尿中泡沫增多、易感染、乏力等疑似肾病综合征的症状,或者在尿液检查中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肾脏内科

医生是如何诊断肾病综合征的?

医生主要通过患者的症状以及血液、尿液检查结果来诊断肾病综合征。医生会询问具体的症状,并开具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是:

24 小时的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 3.5 g;

血液中蛋白质小于 30 g/L;

水肿;

血脂升高。

其中前两项是诊断必需的。

诊断肾病综合征需要哪些检查?

尿常规:尿液常规分析可以发现尿液中的异常,比如大量蛋白尿。患者可能会被要求收集 24 小时的尿液样本,以准确测量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24 小时的尿蛋白超过 3.5 g 时,可以作为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之一。

肾穿刺活检:是指取出一小部分肾脏组织样本进行检测。医生会使用一根特殊的针穿过皮肤插入肾脏,收集的肾脏组织会被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

医生可能会问患者/家属哪些问题?

出现哪些症状,例如排尿时是否发现有泡沫尿?是否有水肿或者乏力、食欲下降?是否有血尿、高血压?

什么时候发现这些症状的?

这些症状是持续存在的吗?还是时好时坏?

是否患有其他疾病?例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乙型肝炎等。

最近有在服用哪些药物?例如阿司匹林、青霉素等。

患者/家属可以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这个疾病能够治愈吗?

我可以选择哪些治疗方案?每种方案的副作用是什么?

我还有其他疾病,如何与肾病综合征一起治疗?他们会互相影响治疗效果吗?

我需要在饮食上注意哪些?

治疗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本质上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抑制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以及并发症的防治。继发性肾病综合症主要是针对原发病治疗。[1]

免疫抑制治疗包括哪些药物?

这类药物可以从本质上治疗肾病综合征,并控制疾病的进展,同时也可以治疗某些引起肾病综合征的原发疾病。主要包括以下三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

可以抑制免疫炎症反应。一般包括诱导缓解阶段和维持治疗阶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用药计划。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出现感染、骨质疏松等副作用,少数还可能发生股骨头坏死,需要加强监测。

细胞毒药物

当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或者在减药过程中出现复发,可以加用细胞毒药物。这类药物一般不单独使用。

免疫抑制剂

主要用于治疗膜性肾病,或糖皮质激素与细胞毒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哪些药物可以用于控制症状?

以下药物可以起到缓解症状,辅助治疗的作用。

利尿剂

利尿剂可以帮助控制水肿。最常使用的利尿药物是呋塞米、螺内酯和氢氯噻嗪等。

使用利尿剂要注意监测血液中电解质(例如钠离子和钾离子)的含量,同时不能过猛过快,避免导致血液浓缩,诱发血栓形成。

降血压药物

某些降血压药物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可以减少尿中蛋白质的释放量,有效延缓肾功能的恶化。这类药物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降脂药物

存在高脂血症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会增高,这时可以考虑使用降脂药物。常用的有他汀类。

如何防治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

并发症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积极防治。需要注意的并发症有:

感染

在使用激素治疗时,一般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但当出现感染时,应及时选用敏感、强效、且没有肾毒性的抗生素积极治疗。严重感染难以控制时,应考虑减少或者停用激素。

血栓及栓塞并发症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预防血栓发生;当血液中白蛋白明显减低,出现严重低蛋白血症时,应预防性抗凝治疗;已经发生血栓的患者,应及时使用尿激酶和链激酶进行溶栓治疗。

急性肾衰竭

发生急性肾衰竭时可给予肾脏替代治疗。

日常注意

肾病综合征患者在日常注意生活中要注意休息,并且注意食用盐、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4]。

在日常注意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量活动

有严重水肿、低蛋白血症的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避免过量活动加重身体负担,等到症状好转后再进行活动。

限制食用盐的摄入

盐摄入过多会加重体内水分的潴留,引起高血压,加重肾脏负担。因此有水肿症状时应该低盐饮食,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 3g。

蛋白质的摄入不能过多或者过少

肾病综合征的患者需要注意蛋白质的摄入,摄入过少会导致营养供应不足,摄入过多会加重肾脏负担。每千克体重一般每天摄入 0.8~1.0g 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最合适。富含必需氨基酸的食物有牛奶、蛋类、红肉等。

不要摄入过多的动物油脂

患者应该少吃富含动物油脂的食物。但植物或者鱼油中含有的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帮助减轻高脂血症。

预防

对于肾病综合征,目前没有明确且有效的预防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注意预防、积极治疗可能导致肾病综合征的原发疾病,避免相关的危险因素,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如何预防肾病综合征?

以下几点可以起到预防肾病综合征的发生,或者延缓进展的作用。

积极治疗与预防原发病

由于很多疾病都可以导致肾病综合征,我们要注意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例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乙型肝炎等。已经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正规积极的治疗,必要时可以定期检查尿常规,检测肾脏功能。

避免相关危险因素

不盲目或者随便服药,服用某些具有肾脏毒性的药物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副作用,按照说明书和医嘱服药。同时尽量避免感染可能导致肾病综合征的传染病。

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青春期常见的生理问题

2023-8-17 23:23:44

保健

让你健康长寿的几个饭后好习惯

2023-9-8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