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连接蛋白肾小球病是什么?纤维连接蛋白肾小球病怎么办?纤维连接蛋白肾小球病症状有哪些?

恶性蝾螈瘤是伴有横纹肌肉瘤分化的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大多数合并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恶性蝾螈瘤发病率低,属于罕见病。国外有研究报道发病率低于 0.001%,国内尚无发病率的有效数据。各个年龄段的男女性均可能发病。该病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主要危险因素为遗传学异常,如 17 号染色体长臂缺失恶性蝾螈瘤患病风险增加。本病无分期分型。该病多数以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当肿块侵及神经、血管或内脏时可出现疼痛、感觉异常、肌无力。多发于颈部、躯干和四肢,偶见于腹膜注后、纵膈、泌尿生殖系统。主要治疗手段为根治性手术切除。疾病的发展、预后和肿瘤切除的情况相关。术后接受化疗和放疗,术后复发和转移率高。恶性蝾螈瘤进展快,手术后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5 年生存率只有 10%~20%,预后很差。该病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手段,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概述

纤维连接蛋白肾小球病是指以血浆来源的纤维连接蛋白在肾小球内沉积为显著病理特征的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又称纤维连接蛋白沉积肾小球病。本病较少见,男女发病比例约2∶1,发病年龄范围大,但多见于20~40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可逐渐出现镜下血尿和高血压。

症状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患者有蛋白尿,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约有半数患者存在镜下血尿和轻、中度高血压,少数合并高血钾性肾小管性酸中毒,多数患者肾功能损伤呈缓慢进展,甚至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病因

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FN1基因突变导致纤维连接蛋白功能异常,大量血浆源性纤维连接蛋白在肾小球内沉积,但仍有半数以上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未明确。

就医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显示蛋白尿,可出现镜下血尿。

2.组织病理学检查

(1)光镜检查:可见肾小球细胞数目轻度增多,常呈现分叶状,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系膜基质增多,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内皮下可见均质过碘酸希夫反应(PAS反应)阳性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阴性。

(2)电镜检查:镜下可见肾小球内皮细胞下及系膜区沉积大量排列杂乱、细而短的纤维,直径为12~16nm。

(3)免疫荧光或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系膜区和内皮下可见血浆来源的纤维连接蛋沉积,呈阳性反应。

诊断

本病易漏诊、误诊,中青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蛋白尿,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肾小球呈分叶状,有肾脏病家族史,需考虑本病,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有血浆来源的纤维连接蛋白在系膜区和内皮下沉积可确诊。

鉴别诊断

应与组织病理学改变相似的特别是肾小球内有纤维样结构的其他肾小球疾病鉴别,如肾淀粉样变性、胶原Ⅲ肾病、糖尿病肾病等,鉴别时应结合临床表现,并依据电镜下有无电子致密物沉积、纤维丝的直径和形态加以区分。

治疗

尚无特殊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性药物均无明显疗效。诊断明确后应对症治疗,轻度蛋白尿患者建议试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和(或)心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者可否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尚无定论。终末期肾病者可进行透析或肾移植。

日常注意

护理

充分休息,适当活动;提供足够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饮食;观察蛋白尿变化,监测血压;如使用药物治疗,注意不良反应;做好心理疏导,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正确面对疾病。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氯霉素滴眼液(秀瞳)的功效与作用-氯霉素滴眼液(秀瞳)说明书

2023-8-3 2:17:57

药品

缬沙坦氢氯噻嗪分散片的功效与作用-缬沙坦氢氯噻嗪分散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